梨园往事

梨园往事

文/汪厚霞

自父亲病故后,每年的五一节,我们姊弟几个总要相约一起回老家,帮老妈栽山芋。我家的山芋地不大 ,最多两分地吧,坐落在一条河堆坡上。这条狭长的河堆曾经是一片梨园,是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记忆。

       梨园的样子

因为地处河坡,梨园的土壤有点沙,但很肥沃。在我的记忆中,大人从未给梨树施肥除草治虫,每年却都能收获很多又大又甜的梨子。

其实,梨园位于两河之间。西边是条大河,东边是一窄窄的灌溉沟渠。大河里一到夏天总是长满浮萍和菱角,小沟渠则是稠密的芦苇,终年看不见沟里的水。在这阴森幽暗的芦苇丛里,除了住着一种叫起来呱呱的聒噪无比的鸟儿,据大人说,里面还有水蛇和蚂蝗。而这些 ,至今仍是令我毛骨悚然,,偶尔有几处捞鱼摸虾人留下的深塘,调皮的侄儿们也闻风丧胆之极。

今天,这条曾经神秘的沟渠里浅水刚能没足,河水清浅着拎水浇山芋的空儿,捉了几只大田螺,兴奋地大呼小叫,呼朋引伴。

梨园西侧的大河,其实也不大,总共有四五米宽吧。大河西边是我们村的一大片农田。因为地势低洼,作物以水稻为主。基本一年一麦一稻两季庄稼。这几百亩农田去年已经外包了。补给村民每亩每年八九百块钱,村民们都欢天喜地的。今年五一回去,再也不见了碧绿的棋盘似的田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被大坝围起来的正方形的池塘。据说是养龙虾的。

忽然有几分莫名的失落。

      洋泥桥

大河上有一座整浇水泥桥,我们都叫它洋泥桥,曾经是村民们通向农田收种的必经之路。它的地理重要性就是我们村的马六甲海峡。所有的籽种、化肥、秧苗、收割的庄稼,都要经过这个交通枢纽。

我小时候,洋泥桥简陋不堪。桥面由几块水泥板组成,每块板之间有一指宽的缝隙。两边没有护栏。每当行人或车辆走在上面,桥面不堪重负似地呻吟。虽然大人总是提醒我们过桥要小心,但因为水不算深,我们一点也不怕。

夏天的时候,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不管男女老少,齐聚桥上,纳凉洗澡,谈天说地,追逐嬉戏。一天的疲惫,不知不觉中荡然无存。

洋泥桥的真正魅力还在于,桥畔即是梨园的北首。总有嘴馋手快的大人或孩子去梨园摘几个还未成熟的梨子缓解饥渴。因此,梨园北首的十几棵树上,还未到梨子成熟早就没了梨影了。

   看梨

记得我刚上小学前后,我家和另外两家叔伯共同承包了村里的梨园。为了看护梨园 ,他们在梨园里搭了一个简易草棚,里面放了一张简易单人床。梨子渐渐成熟的时候,三家轮流排班看梨。

轮到我家白班时,我常常跟着父亲一起去值班。值班的最大好处是,我可以爬到梨园的任一棵树上,任意采摘,吃个够,回去时还可以摘几个带走。

当然,即使我不跟去,每次父亲从梨园回家时,也会从口袋里掏出几个大梨来,分给我们姊弟几个。

父亲平时寡言少语,喜欢看书。那时家里总有一些厚厚的不知从哪里来的旧大书。有时吃饭时他一手扶碗,一手翻书。常招来奶奶和妈妈的责备。我童年时的书单基本就是父亲看过的书。有《杨家将》《呼家将》《呼杨合兵》《红楼梦》《隋唐演义》《牡丹亭》《西游记》《啼笑姻缘》《三国演义》等等,我也不知那时自己能看懂几许,那时最喜欢的就是《杨家将》和《呼杨合兵》。

这些书,常常出现在梨园的草棚里。它们是那时辛苦劳作的父亲最大的精神慰藉吧。

偷梨

记得有一回,父亲回来说,几家都忙,暂时梨园没人看。

得知这个消息,谁也不知道当时年少的我心里是怎样的一阵狂喜。我迅速跑去召集村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给他们通风报信。然后我们一行人风一般地悄悄冲向梨园。从人迹罕至的梨园南头东侧,淌过河水没膝的长满芦苇的小沟,进入梨园偷梨。

小伙伴们个个都是攀爬高手,他们迅速地爬到梨树上,挑大的摘下扔给站在小沟对面负责放风的我。

现在想起,依然紧张,刺激,喜悦。

    卖梨

炎炎夏日快要过去时,梨子成熟了。树上挂满了黄亮亮的皮薄汁多的大梨子,累累硕果压弯了树枝。

雷雨刚过的夏日午后,徜徉在幽静的梨园,阳光照在挂满水滴的梨树叶上。蝉噪林逾静,鸟鸣园更幽。

这种美妙感觉,却伴随着大人的对梨的销路的愁怅。这种愁怅是年少的我无法感知和体味的。

记得那年夏天,梨子大丰收。父亲让我陪他用手推车把成口袋的梨子送往一些亲戚家。然后再由亲戚去挨家挨户“发”给乡邻,然后再挨家挨户去收相应的粮食(记得好像是小麦吧)。

从亲戚家回来,车上的梨变成了粮食。一路上我蹦蹦跳跳,开开心心,毫不知道父亲的无奈与为难。

    梨园不再

后来,分田到户,梨园也被全村瓜分了。每家分到几棵。为了多点种粮食的土地,每家都把属于自己的梨树刨掉了。有人移栽到家前屋后,有人直接扔掉了。我家的移栽在门口菜园里。因为是老树,好容易成活,后来不知怎的又死了。

好好的一大片梨园就这样消失了。

如今,在曾经的梨园,村民们种上了玉米、油菜、大豆、山芋等农作物。沿河两侧家家都栽上了意杨。

梨园永存

几年前,父亲病故。骨灰就安葬在梨园的南头。父亲生前,曾把客死他乡的祖父迁移于此,和祖母合葬。今天,他们一家三口终于于此团圆了。

一边栽山芋,一边想起梨园,想起守望梨园的父亲。

梨园,永存于我的记忆里;父亲,是我永远无法忘却的想念。

作者汪厚霞,为江苏省淮州中学英语教师。

感谢您关注淮阴语文!
(0)

相关推荐

  • 轻轻地咬上一口,甜甜的梨汁儿马上满口流淌开来,像是咬开了一个灌汤包子……

    [随笔] 吃梨忽忆旧 今夜,我吃上了今年的新梨,真叫味道好. 用小刀削掉一层薄薄的绿皮儿,露出一坨圆圆的果肉,简直可以用"肤如凝脂"来形容,诱人的奶白色. 轻轻地咬上一口,甜甜的梨 ...

  • 【抗疫征文】这一天 我们如此靠近

    文/遐迩 秋天还没有收起浪漫的绿, 霜降就下发让人心悸的白 不是雪,也不是冰 天使走上街头的白色身影 是这个城市的仓促表情 风暴在一夜之间就来临 挑战的旗帜就插上高峰 不用号角吹响也不用歃血而盟 久经 ...

  • 陈华:渝北区茨竹镇的“三头牛”

    "婆娑碧叶晶,枝下脆梨莹",每年8月,走进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放牛坪村,放眼望去,万亩梨园里金黄硕果点缀在满山碧绿间,美不胜收.不久前,茨竹镇人大代表.放牛坪村党总支书记陈华正忙着和 ...

  • 张庭府∶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过上"梨"想生活

    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万盛经开去农林局 李赟    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上旬,正是黄花梨成熟上市的季节.走进万盛经开区万东镇五和村,大片大片的梨园一眼望不到头,漫山遍野的梨树上挂满了黄 ...

  • 梨(3)以梨待人

    兰州是著名的瓜果之城,在过去物流不发达的年代,是白兰瓜.冬果梨.软儿梨让瓜果城名扬四海.说起华莱士带来的白兰瓜,我就会想到少年时那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渠里流水潺潺,瓜田月下,守瓜人为我摘来一个" ...

  • 付玉莉:梨 殇

    梨   殇 付玉莉 我十七岁那年,父亲在家里最肥沃的那块田地栽植了近百棵梨树.我所在的关中农村其实是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父亲之所以下大力气栽植梨树,是因为在这之前的那一年梨子的价钱特别好,远远地超 ...

  • 梨园往事:张君秋与孟小冬快板“对啃”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张君秋与孟小冬快板对啃 天下第一女须生.余(叔岩)派真传弟子孟小冬到天津演出,孟少宸出面约张君秋. 李凌枫有点含糊:"能行吗?""人家盛情来约,我们 ...

  • 黄金懋:孟小冬说梨园往事

    孟小冬说梨园往事 黄金懋 我系老师惟一"入室弟子"一一20世纪50年代初某日,忽接前余叔岩好友孙养农之电话:"老师叫你准备搬迁,住入她家!"一一我奉命迁入,一住 ...

  • ▶梨园往事(一)(资料来源:宋韵京剧)

    程长庚'大老板'     清代京剧名伶.剧曲活动家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系道光年间三庆班头排老生,为人正直,品格高尚,且文武昆乱不挡,以其德才兼备而执掌三庆班,成为该班以'德'服众的班主, ...

  • ▶梨园往事(一)续一 (资料来源:宋韵京剧)

    "关戏泰斗"李洪春 日前,应邀在友人处观看了'关戏泰斗'李洪春前几年携子演出的京剧<刮骨疗毒>和<古城会>录像.在这两出戏中,他皆饰后半部的关羽,当时李老已 ...

  • ▶梨园往事(一)续二 (资料来源:宋韵京剧)

    女伶刘喜奎不畏权贵 早年,凡有姿色的女演员大多是逃不脱军阀.官僚的欺凌的,在这种环境里,一个女演员只有顺从,才能红起来.反之,不仅不能成为一个红角,甚至混碗饭吃也是困难的.然而,名伶刘喜奎却是一个例外 ...

  • 黄正勤:张学良与他亲历的梨园往事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居美13年,能成为张学良将军喜欢的一个京剧演员,实在是睡着了又乐醒了的事儿! 一次偶然的机会,少帅看到我在多伦多和"加拿大梅兰芳"合演的<别姬>录 ...

  • 晚清梨园往事:汪桂芬吊嗓惊艳戏迷,谭鑫培《卖马》惊艳汪桂芬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也是"国粹"之一,影响相当深远.如今回过头来,了解当年京剧的奇人奇行,也是一种乐趣.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读书人.今天我和大家聊聊晚清梨 ...

  • 清代梨园往事:铜锤花脸金秀山耍大牌,猴王杨月楼惹上情债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也是"国粹"之一,影响相当深远.如今回过头来,了解当年京剧的奇人奇行,也是一种乐趣.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读书人.今天我和大家聊聊清代梨 ...

  • 梨园往事:四大名旦也嗜酒,梅兰芳独爱绿茵陈

    据<本草纲目>的记载,烧酒"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白干的味道虽然单纯,却未免过于"凛冽",程砚秋喝得,同为&qu ...

  • 转贴:梨园往事—艺苑双菊—老小白玉霜—喜彩莲

    cxag 艺苑双菊名坤伶 杨菊秋 . 杨菊芬 三十年代初,北京京剧舞台上坤班盛行,生旦净丑均由坤伶扮演.还有姊妹一生一旦同台演出者,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徐东明.徐东霞姊妹:杨菊芬.杨菊秋姊妹. 杨菊秋与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