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测出汗中医观“汗”知“四虚”
很多人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动弹就会出汗越来越多,在中医里,汗,就是身体的“雨”,出汗的症状就是身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下面让我们从出汗的表象,窥一窥身体的健康吧!
01
常常出冷汗或许是阳虚
但凡出汗都是冷汗,这就是身体的健康出现问题了。
汗来源于身体,应该和身体的温度一致才对。可为什么生活中常常出现“出冷汗”现象?古书记载:大惊大恐大惧,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这句话的意思是,受到惊吓后,人的阳气就会突然消失,导致冷汗出现。而这就是阳虚。除了这些特殊情况,有一类人是现在阳虚的人很多,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夏天长期开空调,常食雪糕、凉茶、冰镇饮料,长期熬夜导致睡眠不足等都会引起阳虚。阳虚也有不同的类型,心肝脾肺肾五脏都会出现阳虚。
阳虚的人运动方面要注意:不宜选择剧烈的运动,应视自身体力强弱,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02
一活动就出汗小心是气虚
只要一活动就出汗,就要小心了,可能是气虚的表现。
在中医中,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而人体的精气藏于五脏。如果气虚了,就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在食物上,凡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当归、黄芪;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食品,忌吃油腻厚味、辛辣食物。
03
出汗后脸发白 是否是血虚
如果出汗后脸色发白,可能就是血虚导致的。
在中医“四虚”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血虚了。血虚是血液生成不足或者是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表现。女性比较常见,因为月经会导致长期缺血,血虚的人症状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这是脏腑失去血液的濡养的结果。
血虚应该怎么治疗呢?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运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在平时饮食时,可以常吃补血养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莲藕、黑木耳、海参等;水果可选用桑椹、葡萄、红枣、桂圆等。
04
盗汗常常有 阴虚要赶走
入睡后出汗,醒来即止。叫盗汗。
盗汗多因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所致。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合理食疗调养,可有效缓解盗汗。但对于阴虚体质的人来说,由于阳气偏亢,不宜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也要避免在闷热的环境中运动,以免出汗过多,损伤阴液。
人体阴虚,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运动时易出现口渴干燥、面色潮红、小便少等反应,入睡后容易出现盗汗的现象,最好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气功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或练习“六字诀”中的“嘘”字功,以涵养肝气。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阴虚体质的人大多消瘦,易上火、皮肤干。皮肤干燥者,可多游泳,能够滋润肌肤,减少皮肤瘙痒,但不宜桑拿。
疲乏无力、腰膝酸软、精神不振也是阴虚的症状。
夜晚是养护阴气最好的时候,提倡晚上静养,也就是睡好是最重要的。
自测你属于哪一种“虚”
每个人都会出汗,从出汗量的多少,出汗后的身体状况等,可以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自查。
1
气虚,脾气虚:
气短懒言、倦怠无力、饮食不振
2
肺气虚:
气息不能续接,说话声音低弱,易出虚汗,劳动则喘促,劳倦内伤或重病、久病后元气不足。
3
血虚:
面色发黄、口唇发白、头晕、耳鸣、失眠等,主要由于久病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所致。
4
阳虚:
畏寒肢冷、面色苔白、口唇色淡、口淡无味,机体阳气不足,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
5
阴虚:
身体消瘦、咽干口燥、腰酸腿软,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