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黄沙掩埋多年的颛顼、帝喾陵

颛顼和帝喾

颛顼和帝喾是上古时期“五帝”中的第二帝和第三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在社会秩序、宗教改革、道德伦理等方面功勋卓著,为开创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后人尊为“人文始祖”。

颛顼帝(音Zhuan xu专须)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少年时候就显露出治国才能,十五岁辅佐西方天帝少昊(黄帝长子)治理国家,打败共工,二十岁即中央天帝位,统领四方天帝。颛顼帝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死后葬在鲋禺山(内黄县)。据史书记载,颛顼的主要功绩是:制历法,象天时,开启文明曙光;定婚姻,制嫁娶,规矩洪荒子民;革巫教,整秩序,初成国家集权;创九州,定版图,完成华夏统一。

据《史记》等史籍记载,帝喾是黄帝的重孙子,是颛顼的侄子。帝喾15岁时就辅佐叔父颛顼理政,颛顼去世后,帝喾继承帝位,在位70年,105岁时去世。帝喾广施恩德,处处为别人着想。善于倾听,善于观察,仁爱威严,宽厚有信,得到了四方民众的信服。他制定历法,定岁时节气,发现金银铜铅铁,组织开矿冶炼,开疆扩土,是一个品德高尚、贤明有为的古代君主。

帝喾有四个妻子,他与有邰氏之女姜嫄生下了后稷,后稷成为周族的始祖;他与陈锋氏之女庆都生下唐尧大帝;他与有戎氏之女简狄生下契,后来契成为商族的始祖;他与陬訾氏之女常仪生下掣,后来掣成了他的帝位传承人。帝喾的这几个儿子是后世中华民族姓氏的主要源头,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颛顼帝喾陵简称二帝陵,位于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三杨庄村西北,因为颛顼是高阳氏,帝喾是高辛氏,因此民间称“高王庙”。

史载二帝葬于“鲋山之阳”,陵地古属东郡濮阳,1949年划入内黄县。陵地占地面积350余亩,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封土冢南北长约65米,东西宽约54米,顶高25米,陵墓底部都残存有高1米左右的砖砌陵墙,南面陵墙上分别镶嵌有“颛顼陵”和“帝喾陵”石碑各一通。

拜殿

殿顶檐下,中挂四字牌匾“人文始祖”,东西各有一四字牌匾——“德昭天下”、“祚传无穷”。正门廊柱上挂着一副楹联:承轩辕制历法创人文定九州一统华夏则颛顼,继炎黄施仁政冶金粮成百姓育泽民族乃帝喾。

颛顼陵

帝喾陵

东为颛顼帝陵,西为帝喾帝陵,两冢并峙,在帝王陵寝中极为罕见。陵冢都足有二十多米高,五六十米长,四五十米宽。陵冢底部有一米多高的砖墙保护着,还树着三通碑刻,一为“颛顼帝陵”、“颛顼陵”,一为“帝喾陵”,皆为元、清两代所立。

从黄沙中清理出的山门遗址

清末,二帝陵被黄沙湮埋,1986年清沙时重见天日。经考古确认:二帝陵均为汉代初建、元代修缮。考古发现有御桥、御道、神道、水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等基址。其中165通历朝历代祭祀碑,颛顼陵有元、清标志碑,帝喾陵有明代标志碑。元、明、清三代陵碑均立于两位上古帝王陵前,实属罕见。

颛顼帝喾陵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历代王朝祭祀不绝,民间传统祭祀活动经久不衰,农历三月十八是颛顼诞辰之日,广大群众千里迢迢汇集帝陵,焚香拜祖,祈福纳祥,热闹非凡。

然而,也有学者论证:帝喾安葬在现在的清丰县固城乡,而且证据颇多。这也有一定的道理,清丰县一带是帝喾生前活动的主要区域,安葬此处也合情理。况且,清丰县固城乡北固城村一带,至今仍然流传着秋山、喾王坟、喾爷庙等民间传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