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子的艺术是Ta的艺术,与你无关。
本文首发于故事飞船 全文约3688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故事飞船公众号▲「双减」过后,兴趣类课外班大火,其中最受欢迎之一就是「绘画班」了!那家长们有没有想明白,让孩子上绘画班的目的是什么呢?陶冶情操、考级考证、高考加分还是仅仅为了跟随其他家长的步伐?《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这本书就回答了上面这个问题,「通过绘画,我们的孩子究竟能获得什么?」
01为什么要强烈安利?《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这本书号称是专门为父母量身打造的书籍,同时也是从事美术教育、幼师等和儿童艺术创作有关的各个行业人员的必备手册,非常实用。
在帮助孩子进行艺术创作方面,本书讨论的重点是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在艺术创作上可能会遇到的主要问题,因此为父母们提供了很落地的建议和指导。2—4岁涂鸦对于孩子的意义?孩子的涂鸦动作急促且不连续怎么办?即使有一张大纸,孩子的涂鸦也很小怎么办?孩子在墙上涂鸦,孩子说「这是辆火车」或「这是我的娃娃」,但我看到的只是涂鸦怎么办?......4—7岁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画人物和物体?孩子不能把画面上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仅仅把它们随意散落在纸上怎么办?孩子把天空画成黄色,人物画成蓝色,等等色彩错误怎么办?如何才能理解孩子作品的意义?必须要认出孩子画的是什么吗?必须把孩子的作品保存下来吗??......7一10岁孩子还是画得不成比例怎么办?孩子把所有东西都画在一条线上或是画在纸的边缘?孩子的作品看上去很呆板怎么办?在作品里,孩子还是无法将事物相互联系起来怎么办?孩子总是用同一种颜色描绘同一种事物怎么办?孩子想要一切都看起来像“真的”怎么办?......10一12岁在作品里,孩子似乎在强调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孩子作品似乎对成年人充满敌意怎么办?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材料?......12—14岁孩子想要画得写实怎么办?孩子有必要把比例关系画得很准确吗?孩子经常把所画的事物进行变形处理?孩子画“抽象画”,我却看不懂?技法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青春期如何影响孩子的创作?......除此之外,书中通过大量举例和对比,阐释了孩子的艺术创作与个性成长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作品,以及艺术创作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该书的作者维克多·罗恩菲德(Viktor Lowenfeld)出版了多部关于艺术教育的经典著作, 被称为美国教育力量的代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艺术教育教授,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他强调美术教学应以儿童为中心,认为应当通过适当的媒介材料和主题激发儿童的兴趣,提出应该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来设计课程,他的工具论美术教育思想影响了美国和西方乃至全球的许多艺术教育家。
02挑选绘画班时最应该看中什么?书中作者来到了一个绘画班,并被这个班级的氛围所震撼:在复活节期间,我参观了一个小学二年级的教室,屋里到处都是复活节兔子的彩印剪贴画。当我问一个孩子:「安妮,哪个兔子是你做的?」她环视教室一周后,把手放在嘴巴上,疑惑地说:「我也不知道。」突然,她神采飞扬地指着某只兔子说:「这个是我的。」我问她:「你是如何识别的?」她解释说:「当时她的拇指很脏并且留下了印记,这就是她辨别的唯一依据。」一想到孩子只能通过污渍来辨别自己的作品,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我问老师:「哪个是安妮的兔子?」老师有点不耐烦地回答:「一个教室里有四十个孩子,我怎么知道哪个是安妮的!」实际上,我们市面上很多绘画班跟书中的这个例子差不多。如果你去绘画培训班参观参观,你会发现,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老师们会细致地教孩子每一个画法、每一个落笔点、颜色搭配 、图形形状……
在这样的模式下,小朋友们听老师的安排,不用动太多脑子,画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图形。读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问题,这不是挺正常的吗?孩子的绘画技法增加了有什么不好吗?孩子看上去蛮有兴趣的,不挺好的吗?我相信父母和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往往事与愿违。在这种功利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孩子渐渐失去了自我表达的自信。最可怕的是,那样的教学环境恰恰导致了典型的集权教育思想:教室里所有的孩子都要统一自己的表达,不允许存在个体差异。
03「画得像不像」真的很重要吗?绘画班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教育模式呢?还不是为了迎合父母的要求。因为「画得像不像」是一些父母比较在乎的问题。
关于「画得像不像」这个问题,作者调侃到,画得和现实一模一样,还不如用相机拍照。因为,艺术从来就不是用来真实再现物体的,而是我们个人想象力的一种再现。如果画得像即是艺术,那么艺术家完全不存在。而且一味地以「画得像」为要求,这原本应该基于孩子细致分析和头脑风暴的过程,现在却变成了无聊的、重复的、机械式的机器生产,因此也失去了创作者作为「人」的一丝特质。从「艺术的出发点是人」的角度来说,「画得像」,恰恰抛弃了人性中最有价值的点。
04是否应帮助孩子进行创作?我们的孩子会经常问我们:「妈妈,我不知道怎样画正在唱歌的我」,「爸爸,我不知道怎么画小猫咪」.......面对这种情况,有些父母可能觉得,给出一些简单的示范也无妨。但是书中提到,如果父母示范怎么画,那他们就把成人的想象力强加给了孩子。这是因为成人和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不同的,孩子的情绪不能在妈妈的画里得到释放,所以妈妈的画对她而言毫无意义。所谓的帮助不过是对孩子的自由创作和自信的一种干扰。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只需让孩子对她的体验变得更加敏感。比如我们可以说,「你唱歌时感受如何?你是站着唱歌的吗?你的手在做什么呢?唱的是什么歌?你最喜欢哪首歌?」等等,通过提问帮孩子回忆被事物触动的点,对那一个瞬间的体验(包含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进行言语的复述。这些问题会让孩子意识到很多以前想都未曾想过的事。这样的引导让孩子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变得更加敏感,是非常有益的。最终,因为每个人的情感和认知都不一样,所以呈现出来的作品便是千人千面,自由的线条和大胆的颜色,代表着每一个寻找自我的灵魂。
05关于绘画学习的一些误区家长们似乎非常担心孩子的绘画技术,「孩子画的我好丑」、「孩子画什么都不像」、.......对此,书中提到,在儿童时期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仅此而已,适当学习一些技法也有助于表达,但更重要的是创作的欲望。而且我们最看重的「技术」并不是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品质。首先,要极具创造力,其次,他还要集天赋、毅力、技法于一身。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非要有所筛选,那通常被认为最重要的技法是可以被排除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最初没有技法而只有对绘画的渴望,那么技法会随着对表达的渴望而日趋完善。
绘画学习的第二个误区是关于剪贴画与填色书的。剪贴画与填色书可能是孩子经常用到的东西,我们通常认为通过填色和剪贴的过程,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然而实际上,习惯于剪贴画与填色书籍的孩子,往往不愿意自己画画和艺术创造。这是因为,由于习惯了现有的模式,孩子会一直期待有个模式。一旦模式消失,他就会感到迷茫, 并且完全没有信心去独立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而且,剪贴画与填色书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剪贴画既没给孩子随意发挥的机会,也没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所以大量使用剪贴画和填色书,对孩子发挥个人创意其实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第三个父母们最容易触碰的误区是-----父母们喜欢把孩子的作品挂在墙上。其实家长不应该把孩子某一副作品展示出来,如果要展示就把孩子所有的作品都拿出来。因为孩子会讨好家长,如果你表现出对哪一副作品也别的喜爱,孩子就会模仿那副作品用来讨好家长,这与我们的初衷显然是不相符的。
06通过绘画,我们的孩子能得到什么?回到最前面的那个问题,家长们让孩子上绘画班的目的是什么呢?通过绘画,我们的孩子能得到什么?对此,作者给出了学习艺术的众多好处:艺术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艺术会是孩子一个极好极好的朋友,在任何时候都能对他它敞开心扉的朋友;艺术能帮助自己调整心态,保持敏锐,与这个世界连接。艺术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探索精神、观察和联系能力......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我从书的开头给出的这段话中深受启发,有的孩子,在一堆玩具中间,还是大声的哭闹,熟视无睹,觉得无聊透顶;而有的孩子,即使手里边有一块小木头,也能津津有味的玩的不亦乐乎。让孩子学习艺术,是教给孩子跟自己相处的方式,是帮助孩子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或者用书中的话来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等于教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小编有话说
《你的孩子和他的艺术》,这本书的精华就是这个书名。你孩子的艺术是他的艺术,与你无关。你没必要为孩子的绘画技能焦虑,也不用反复琢磨孩子的绘画内容,更不必去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创作。你只需要鼓励、关注和陪伴孩子,用轻松有序的心态来让孩子玩美术、玩艺术。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