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山芋的味道/孙同林
山芋是如东西部和如皋东部地区的叫法,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其他名字,比如红薯、白薯、甘薯、番薯等等,吃法也是五花八门,蒸、煮、炒、焖、烤……对我而言,山芋是一种记忆,也是一份乡愁,每次吃它,总是有别样的滋味爬上心头,一些往事,已成为岁月的印证。
我的家乡地处江苏如东西部,南近长江,东临黄海,内陆河网纵横,村居人家尽临水。家乡的那些自然村镇地名也多和水有着密切关联,如凌河、环港、马塘、河口、海河滩、袁码头、时桥等等。这里雨水充沛,气候湿润,有最适宜种植水稻和麦子的土壤。
1966年,家乡开挖了一条新河道,由于那是个特殊年代,因此取名红星河,红星河从我们生产队的中间穿过,将生产队劈为两半,河道两岸的河堤全是新翻上来的沙土,听说沙土适合种山芋花生之类,第二年,生产队长不知从哪儿搞来许多山芋头,带领全队社员将山芋头栽在新河堤上,夏天的河堤上呈现出一片新绿,到了秋天,走近了看到一条条山芋垄子裂出一道道缝,人们一张张紧绷的脸顿时笑成了花——不用再饿肚子了。
收的山芋很多,一时吃不了,便想办法存放。那一年我母亲切了一秋的山芋,也晒了一秋的山芋干。在芦苇秆编织的箔子上晒山芋,成了那年家乡庭院的一道风景。未成干还有几成水分的山芋,味道很诱人,软软甜甜,又有嚼头,能吃饱,母亲却不让我们吃太多,说山芋吃多了会“倒胃”,便想方设法为我们搭配一些其他食物。
是的,偶尔吃上一顿山芋确实很美,又甜又香,但是,如果长期食用,那个滋味就不好受。那年,我的祖父生病住院,在医院里,我看到几个前来医院动手术的老人,一问,都说是患了肠梗阻,医生说是因为山芋吃多了,大便不通造成的。
改革开放以后,家乡的面貌一天天发生变化,人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饭桌上、饭碗里山芋越来越少,开始讲究品山芋的味道,吃顿山芋稀饭成了对过去的一种怀念。现在,走进饭店,餐桌上的冷盘里居然有了山芋,这让我既感到兴奋又感到亲切,看到大家对山芋的那份喜爱,心里五味杂陈,许多关于儿时吃山芋的故事在眼前一幕幕浮现。
有一年冬天,我们办公室旁边来了一个烤山芋的炉子,街巷的空气中充溢着一股烤山芋的诱人香味,我特地买几只烤山芋分给几个同事,其中老康拒不接受我的好意,而且态度坚决,这令我好生奇怪,这时候,老康给我讲了一个他和山芋的故事。
老康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在他六七的时候就相继去世了,他是由姑姑带大的。姑姑家里穷,天天靠山芋度日,有一天,做手艺的姑父在人家做活,人家给了点大米,回来后姑姑做成米饭,本来是给他和表兄吃的,不料,米饭还没完全熟透,就被表兄盛来一个人悄悄吃了。闻到米饭香却没有吃上,他觉得特别委屈,很伤心,他甚至认为是姑姑有决安排的。姑姑很理解他,抚慰他,给他做工作,说你如果想过上好日子,有米饭吃,你就争口气,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姑姑的话刺激了他,从此,他发奋读书,成绩直线上升,后来真考上大学,有了工作。他说,小时候吃山芋把自己吃伤了,现在只要一闻到山芋味就反胃。
我对山芋的味道也比较敏感,但山芋的味道对我而言是让我励志,教我做人,这与母亲的教诲分不开。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对子女十分严厉,她总是提醒我们,不管将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都不能忘本,人生的经历就是财富,要我永远记住童年时山芋的味道。
现在生活好了,吃顿山芋成为餐桌上变换的花样,味道也和以前不一样。几天前,有朋友大便不通,医生嘱咐他回家吃点山芋之类通便,这种说法让我有点弄不懂了,以前说山芋吃多了要患肠梗阻,现在又说吃山芋能够通便,到底谁对谁错?
现在的山芋和过去的山芋味道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应该说,是食物丰富改变了我们的味觉,生活条件改变了山芋的味道。
作 者 简 介
孙同林,男,江苏如东人,中共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乡村味道》《草木乡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