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将马援为何被称为﹃伏波将军﹄ 冯珅珅

“老当益壮”“马革裹尸”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他们的典故都出自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伏波将军是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其命意为降伏波涛,勇猛神威。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册封过伏波将军,而最著名的伏波将军就是东汉光武帝册封的马援。
  马援是陕西扶风人,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先祖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领赵奢。赵奢因为用兵如神、屡立战功,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其子孙就以“马服”为姓,后来改为单姓“马”,这也是马姓的重要来源。马援继承了先祖赵奢卓越的军事才能,从小就树立了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马援曾在北方经营畜牧业,因为管理得法,放牧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拥有牛羊数千头,还积聚了大批粮食。但是他并不看重这些财物,经常把钱财分给众人,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马援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他常对周围的人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马援归顺光武帝刘秀后,南征北战,出谋划策,为东汉的统一立下了大功。建武八年,为镇压隗嚣反叛,刘秀亲自率军西征。军队行至漆县时,很多将领认为此行前途难料,不宜再深入险境,应当及时退兵。正当刘秀犹豫不决之际,马援奉命赶到,他胸有成竹地为刘秀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隗嚣的手下已经离心离德,呈现分崩离析之状,若趁机进攻,定能大获全胜。说到兴起时,他顺手抓起身旁粮袋的米,堆成山谷沟壑等地形,标示出进退往来的道路。刘秀在看完马援的讲解演示后,顿时有了必胜的信心。他对众将领说:“虏在吾目中矣!”根据马援的计策,刘秀率军一举消灭了隗嚣主力,平定了叛乱。马援“聚米成山”的案例,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
  建武十七年,因交趾(今越南北部)女子征侧、征贰举兵造反,马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率大军南击交趾。建武十八年,马援大破反军,斩首数千,降者万余人。后乘胜追击,令敌军四散奔逃,敌首征侧、征贰也被斩杀,岭南之乱最终平定。马援率领大军每到一处,都组织人力修治城郭并开渠引水,灌溉农田,便利百姓。在此次平叛中,马援战功赫赫、威名远扬,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马伏波”。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建武二十四年,马援六十二岁时,南方武陵郡五溪蛮暴动,起初,武威将军刘尚率军征讨,结果全军覆没,于是马援上书请求前往讨伐。光武帝刘秀见他年事已高,怕他身体承受不住长途行军作战的体力消耗,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可是,马援心意坚定,他披甲上马,英姿勃发,当时人们无不赞叹他“矍铄哉是翁也!”刘秀被这种老当益壮的豪气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请缨。马援率领四万大军奋勇出征,大获全胜。这也是马援最后一次出征。不久,因为天气炎热加之水土不服,许多士兵生病,马援也不幸染上了疫病,在军中病逝。“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这是马援在军中鼓励将士们常说的豪言壮语,而他自己也终成为因报国而身死沙场的一代英雄。
  马援戎马一生,不屑阿谀奉承,即使位列高官,依然平易近人,其马革裹尸、老当益壮的气概,一腔热血为国家的情怀,深得后世崇敬。作为东汉的开国功臣,马援大半生都在“安边”征战中度过,武能上马灭强敌、文能治民定江山,史书赞曰:谋如涌泉、势如转规,兵动有功、师进辄克。马援为东汉政权的巩固和华夏版图的统一立下大功,马氏家族的成员,都以马援赤胆忠心、保家卫国为荣,遂将“伏波堂”作为家族祠堂的堂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