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奥斯曼家族崛起
奥斯曼家族曾经居住在阿姆河流域(今乌兹别克斯坦地区),世代从事游牧为生,属于突厥大联盟中的一支。公元13世纪时,蒙古帝国开始四面扩张,突厥人战败逃亡,迫使他们迁移家园,最初的奥斯曼家族是准备投靠另外一伙突厥人(塞尔柱突厥帝国),于是他们一路向西进至小亚细亚地区,同伴相见喜极而泣,于是成为了塞尔柱突厥帝国麾下的封臣,奥斯曼家族在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
混乱之治
然而好景不长,蒙古帝国也从东方大陆一路穷追猛打,铁蹄践踏至小亚细亚地区,并在柯塞达战役中一举击溃8万塞尔柱大军,此后的罗姆苏丹王国名存实亡,大批突厥人成为了蒙古帝国的阶下囚,傀儡君主只保留了极少的自治权。不久后,罗姆苏丹王国分裂成为了十二个诸侯小国,并暗中勾结马穆鲁克骑兵企图驱逐蒙古统治者,小亚细亚地区的叛乱很快被重兵平息,勃然大怒的蒙古统治者处死了末代苏丹,罗姆苏丹国遂灭亡.....
公元1299年,奥斯曼家族趁着兵荒马乱,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崩离析之际,正式起兵宣告独立,奥斯曼首领自称为“加齐”,开始了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小亚细亚半岛可谓饱受战火摧残,东方而来的蒙古铁骑勇不可当,时常入侵攻城略地,杀得血流成河,还有西方而来的十字军同样是虎狼之师,每次东征都是沿途烧杀抢掠,搞得当地平民苦不堪言,小亚细亚怨声载道。
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希腊人都迫切需要一位雄主带领他们走出困境,颇有野心的奥斯曼家族正好抓住来这一机遇,号称小亚细亚的保卫者,给予当地受灾的平民提供保护,更是从游牧向定居过渡转型,成为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依托,小亚细亚地区逐渐出现了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大城市(科尼亚、开塞利、锡瓦斯)发展规模足以匹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首都,为了巩固奥斯曼家族的统治,与小亚细亚原有居民(罗马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进行了积极民族大融合,开始了奥斯曼民族的崛起壮大。
取代旧主
塞尔柱罗姆苏丹国残存下来的势力虚弱不堪,虽然曾经好心收留过奥斯曼家族,但如今双方不得不兵刃相见,毕竟旧主已经阻碍了奥斯曼家族的崛起壮大,奥尔汗总督以当地居民为主力建立了常备军,士兵们定期发薪,一支封建化的正规军诞生了,其中包括纪律良好的罗马步兵和希腊骑兵。然后奥尔汗总督挥师东进攻打塞尔柱突厥,吞并了罗姆苏丹国之大部分地区,旧突厥势力战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提倡民族大融合与封建化后的新兴突厥势力。
公元1331年3月,东罗马日薄西山,奥斯曼家族看准时机,大举挺进安纳托利亚最大的城市尼西亚,击溃了驻守在这里的罗马守军,整个安那托利亚的西北部几乎沦陷,奥斯曼人占领了重镇尼西亚并迁都于此,然后奥斯曼士兵开始不断深入扩张领土,先后攻克了(布尔撒、尼斯、贝尔加木斯)。
奥尔汗总督采取的是包容治国政策,允许各族之间和平友好相处,建造了许多庞大的公共大建筑,他逐渐地将被占领的安那托利亚吸收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接纳同样饱受战火摧残的希腊人与罗马人,这个做法对奥斯曼帝国长久的统治启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紧接着,奥斯曼家族又以罗马同盟的身份不断干涉东罗马帝国内战,从中谋取暴利,越来越多的奥斯曼士兵在欧洲大陆作战,侦查情报与渗透敌国,迫使罗马皇帝约翰五世不得不承认乌尔汗总督为安纳托利亚最强大的统治者,两国为了表达友好还举行了盛大的联姻,罗马皇帝约翰五世将女儿嫁给了奥斯曼君主。
决战科索沃
然而双方和平只是短暂的,在两国联姻的第二年,奥尔汗大帝亲自率军穿过达达尼尔海峡,大批训练有素的奥斯曼士兵在黑海踏水登陆沙滩,偷袭了色雷斯地区的一些城市,却被早有防备的罗马军队重拳反击,久攻不下的奥斯曼士兵损失惨重,最终奥尔汗大帝惨败而归,使得吞并东罗马帝国的计划泡汤,奥斯曼帝国认为时机还未成熟。
公元1356年,上天再次眷顾了奥斯曼帝国,罗马皇帝约翰五世与儿子约翰六世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最终演变成了全面内战,双方大打出手,并且色雷斯地区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阻挡奥斯曼大军前行的城墙纷纷倒塌,奥尔汗总督见此情景,激动地大喊道:“不是军队为他的儿子打开了这些城市,而是神以地震的方式打开了这些城市”!
前往欧洲世界的大门已经敞开了,源源不断地奥斯曼军队陆续涉水渡过达达尼尔海峡,立即横扫了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以及整个希腊北部,迫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统治者称臣纳贡,巴尔干半岛几乎全部沦陷。
另一方面,东罗马帝国的局势变得日渐糟糕,只剩下号称“基督圣盾”的塞尔维亚王国有一战之力,肥沃的科索沃地区受到了奥斯曼人的垂涎,4万奥斯曼士兵整装待发踏上了征程,势在必得般向科索沃地区进军,而不甘示弱的塞尔维亚王国同样集结了3万战士,展开殊死一战。
闪电与雷鸣
公元1389年6月15日,两军在科索沃平原展开阵势,塞尔维亚方面的中军冲击力最强,当时的塞尔维亚骑士装备着精良的西欧式铠甲,箭矢只能造成微乎其微的伤害,大战由塞尔维亚方面率先发起,重装骑士们迅速列阵楔形向前推进,如同锐利的刀尖一样致命,直扑向奥斯曼军队的中军,风驰电掣般杀入敌军,砍翻了一排又一排的奥斯曼士兵,杀得血肉模糊,弯刀所到之处,鲜血飞溅洒落,弓箭与长矛只能对塞尔维亚骑士造成微弱的伤害,打得奥斯曼人节节溃败,混战中往往是数个奥斯曼轻步兵同时对付一个塞尔维亚骑士,才能勉强遏制冲锋势头。
塞尔维亚后排的数万步兵紧跟其后,纷纷发出狂野般战吼,勇猛地冲入敌阵厮杀,与奥斯曼人短兵相接,在塞尔维亚骑士的不断打击下,受挫的奥斯曼方面士气低落,逐渐难以支撑整个战局,开始纷纷后退数步,12个塞尔维亚骑士更是突破了由2000名耶尼切里近卫军组建的防线,挥舞着利剑直奔向苏丹的宫帐前,科索沃平原杀得横尸遍野。
眼前4万奥斯曼大军即将崩溃,身为苏丹之子的巴耶塞特一世临危不乱,稳条有序地指挥着士兵们反击,两翼的弓箭手对准塞军步兵齐射出数千支箭矢,如同乌云般短暂遮住了天空,如雨落下的箭矢给予了塞尔维亚步兵沉重打击,这些轻装步兵没有精良的西欧式铠甲,弓箭虽然对付不了塞尔维亚骑士,但却能重伤轻装上阵的塞军步兵,巴耶塞特一世的两翼作战计划造成了塞尔维亚方面的骚乱和动摇。
另一方面,巴耶塞特一世下令后方的中路士兵大规模挖掘壕沟,这些陷阱可以有效地遏制塞尔维亚骑士的冲锋陷阵,奥斯曼军队以且战且退的方式展开拉锯战,奥斯曼一边的轻步兵和轻骑兵数量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双方实力可谓势均力敌,科索沃平原杀得血流成河,两军士兵反复冲锋争夺阵地,锐利的长矛贯穿血肉,给予敌人致命一击,鲜血染红身躯。
就在这个决胜时刻,塞尔维亚方面的镇守后方大将布朗科维奇却选择了撤军,原来大将布朗科维奇早就觊觎塞尔维亚王位已久,此举旨在保存实力,巴耶塞特一世抓住战机下令轻骑兵绕后突袭,发起雷霆一击,立马引发了塞尔维亚军队的全面崩溃,惶恐逃亡的塞军士兵惨遭奥斯曼骑兵弯刀掩杀......
就这样,奥斯曼帝国取得了科索沃战役的最后胜利,塞尔维亚国王拉扎尔被俘获斩首,而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一世则得意忘形,亲自接见了战败被俘的塞尔维亚骑士,允许他们轻吻自己的手,结果被一位诈降的塞尔维亚骑士米洛斯拔出浸毒匕首连捅数刀,被刺杀的苏丹目瞪口呆,身受重伤当场毙命,此时的近卫军才反应过来,纷纷挥舞砍刀和战斧将米洛斯砍成肉酱,于是身为苏丹之子的巴耶塞特一世成为了新的奥斯曼首领,并且经此一役成名,指挥兵贵神速,获得了“闪电”的称号!而塞尔维亚王国也因此役战败沦陷,巴尔干半岛尽入奥斯曼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