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三九章

德经·三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吴澄:一者,冲虚之德,上篇所谓抱一,所谓为一,后章所谓道生一,皆指此而言。庄子谓之太一,又但谓之一,此乃自然之道所为,其用则虚而不盈,后而不先,柔而不刚,弱而不强。前章固屡言之,而此章尽发其蕴。得者谓得此一以为德,以此故能若是。天地神谷四者,名异实同。其运转而清明者曰天,凝聚而宁静者曰地。神者两间二气之妙,张子所谓两在故不测者,其用感应无方,故灵。谷则两间空虚之处,张子所谓空虚即气者,其气充塞无间,故盈。贞犹木之桢干,为天下贞犹曰为民极也。言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之生生不穷,侯王立乎天下之上而为民极,其所以致之者,皆由得此一也。

原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矦王得一以为天下定。其至之也:

原成:吴氏及先贤涉及“德”的注释迂腐,故不取。

一者,犹言“道”也。得一者,犹言以“道”做为唯一标准。

天以“道”做为唯一标准,故清。地以“道”做为唯一标准,故宁。神者、谷者、侯王者,皆如是也。总而言之,万物以“道”做为唯一标准,故生生不息。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

吴澄:无以谓若无此德而以之。裂,分判。发,震动。歇,不能感应而灵。竭,不能充塞而盈,灭,息灭而不生。蹶,倾跌而失其位。

原成: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矦王毋已贵以高,将恐欮。

原成:反之,天以清做为“清”的标准,则裂。地以宁做为“宁”的标准,则废。神者、谷者、侯王者,皆如是也。总而言之,每个都有自身的标准而无统一标准,则世界灭矣!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吴澄:此章以六者并言,而此以承上文贵高二字,专为侯王言之。盖侯王之位贵且高,而冲虚之德不欲盈,惟当自处于下贱也。孤如无父,寡如无夫,不谷,不善也,皆不美之名,非人所愿有者,而侯王自谓,是以下贱自处也。先云贱为本,下为基,而后但云贱为本,举一以包二者,省文也。

原成:故必贵矣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矦王自谓孤寡不𥞤。此其贱之本与,非也?

原成:吴氏及先贤涉及“德”的注释迂腐,故不取。

每个人若都以自身的好恶之心为标准,则好恶之心生成的爱恨之情,百人百样而无法统一。若此,则社会亡矣!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侯王皆是以“孤寡不谷”,做为亲善民众的统一标准。而这种人为地“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做法,虽不能达到以“道”做为唯一标准的效果,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社会矛盾。

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吴澄:琭琭,玉貌。珞珞,石貌。人之名誉彰彰有闻,特浅小之誉,必泯没其誉。人无得而称,乃誉之至也,亦处贱下之意,不欲分别美恶使人见琭琭粹美者之为玉,珞珞麄恶者之为石也。盖人见其美恶,则美者必有誉,不能使之无誉矣。两节皆言冲虚不盈之德,如此乃为侯王之能得一也。

原成:故至数车亡车。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原成:吴氏及先贤涉及“德”的注释迂腐,故不取。

基于以上认知,标准多了就没有标准了,说话的人多了负责的人就没有了。所以老子说“至数车无车”,即“车”的标准不统一的话,就没有“车”的标准了。

总而言之,不能以“碌碌”做为玉是尊贵的标准,也不能以“珞珞”做为石是卑贱的标准。应该统一,即以“道”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0)

相关推荐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道德经>全文朗读(原文完整版) 音乐: 中国传媒大学张鹂 - <道德经>全文朗读 <道德经> 第三十九章 -1-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

  • 《道德经》什么是“天无以清将恐裂?”不得一如此恐怖吗?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道德经>如何理解&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九章 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一章

    德经·四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吴澄:此言人之能知,以反而动者.道与物反,故惟上士有识者能勤而行之,中士之识已不及而若存若亡,下士无识,以其不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四章

    德经·四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吴澄:亲犹云所爱,名与身孰为可爱者乎?多犹云所重,身与货孰为可重者乎?名在身字上,货在身字下者,便文以协韵尔.司马氏曰:得名货而亡身,与得身而亡名货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六章

    德经·四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车.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吴澄:却,退也.走马,善走之马.粪车,粪载之车.古者每甸六十四井,皆出戎马充赋,有道之世各守分地,不相侵战,故民间善马不以服戎车,而退却贱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九章

    德经·四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吴澄:政和注曰:圣人之心虚而能受,静而能应,如镜对形,以彼妍丑,如谷应声,以彼巨细,何常之有?董思靖曰:圣人无我,其心不滞于物而物来顺应.王氏曰:凡思为应物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三八章

    德经·三八章 吴澄:下篇之首句曰上德不德,故以德字名篇.篇名非有意义,释者乃谓上篇专言道,下篇专言德,其失甚矣.他本或作<道德经>下,今按:道经德经云者,各以篇首一字名其篇,后人因合二篇之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十章

    德经·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吴澄:道之静则无,动则必与有相反,反者无而不有也.道之体则虚,用则必以弱为事,弱者虚而不盈也.此二句一章之纲. 原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原成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二章

    德经·四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吴澄:自此至天下希及之,皆详言弱者道之用.道自无中生出冲虚之一气,冲虚一气生阳生阴,分而为二,阴阳二气合冲虚一气为三,故曰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三章

    德经·四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吴澄:又承上文所言教弱之义而广之.至柔与无有,皆弱也.驰骋犹云躏砾.无有谓无有查滓之质.无间,无中间罅隙可入之处.水至柔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七章

    德经·四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吴澄:天下万事万物之理皆备于我,故虽不出户而徧知.天道者,万理之一原.内观而得,非如在外之有形者,必窥牖而后见也. 原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