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做论,细做拳

此文有趣且开智,其中“太极拳文章,过于“全面”过于“精细”过于“玄奥”,对于读者并不一定全是福音。读者要善于做把细细的内容。归结成粗粗的几句。形成简单的几个操作的工作这几句,读来确有启发。王荣泽先生,浙江临海人,师承太极拳宗师吴鉴泉之弟子洪涤怀先生1899——1998)。上世纪80年代,王荣泽先生由台州体委推荐,参加全国武术推手比赛并获得冠军。

和美太极

经典拳论言简意赅,读者不会迷失大的方向,但需要化很大的功夫去揣摩。当下的太极拳文章讲解分析详尽,但是容易引读者钻牛角尖迷失大方向。 
  
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之旬。怎样算动,怎样算静,分是怎样一个状态,合是怎样一个状态,没有了下文。有“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之句。怎样才算是着熟了,才算是懂劲了,才算是神明了,没有了下文。类似只有上文没有下文,不止一处二处。虽然没有下文,却没有关系,因为熟能生巧,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通不通明不明,关键还是在时间。这是―个方面。另一方面,既然终有明白之时,那么,王宗岳为什么不早一点细说明说,只给些粗线条的指示呢?这另有玄机。以动、静为例。何谓动、静?身动,心静;四肢动,腰静;梢节动,根节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等等,等等,谁能穷尽?对于动、静的领悟、理解,有不同的界定、境界,且随着练习的深入,领悟、理解不断地在变,没有人能用语言将其穷尽。分、合、着熟、懂劲、神明都一样,都无法界定无法穷尽。如果王宗岳勉强“详细”界定,就会变无限为有限,出发点是细,结果却是粗、却是不全,百密一疏,事与愿违。 
  
当下的太极拳文章大多是以经典拳论中的某一话题为题目,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人一故事。故事可以非常的不同,可以讲得非常的详细,但是,听故事的人只是听听而已,不要太当真,不要有非此即彼的执着。比如:有些拳家比较强调每一式它的力点所在,有些拳家却认为体内力感不断地在变,因此把每一式力点固化不好;有些拳家比较强调每一式的攻防想象,有些拳家却认为每式保持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攻防已在其中;有些拳家比较强调开呼合吸或开吸合呼,有些拳家却认为练拳得力否舒服否,虽呼吸为第一功臣,但只能在意却不能刻意,在意呼吸,其式必空,呼吸纯任自然;有些拳家比较强调心意的作用,有些拳家却认为心知先于身知,身知胜于心知,空谈、细谈、妄谈心意误事。等。孰是孰非?每一种说法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力点之说,可以在练拳初期参考一下,使动作练起来比较容易顺畅。纯熟之后,不再执着每一式的具体力点部位,力点力感全身潜转;招着之说,可以在练拳初期参考一下,让动作有点意思,练起来动作比较容易做到准确。纯熟之后,全体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全体皆是攻击同时亦皆是防守;呼吸配合动作之说,动作开时或合时,配合一个呼或一个吸,会感觉特别舒畅。有过这种体验后,不再局限不再刻意开或合,在任何一个姿式,有意无意间,不管是呼还是吸,都能感觉到舒畅,呼吸纯任自然,以至忘息;重心意之说,初学用点心着点意可以帮助静下来,增加乐趣,以后只要是举手投足便会不静自静,自然转为有意无意间,心知让位于身知,由身体说了算。王宗岳太极拳论之“粗”别有深意,正是出于细之考虑,出于更细更全之考虑,“大细若粗”。   
经典拳论言简意赅,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经典拳论有这样的特点,归功于言简。王宗岳太极拳论里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之句,却没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更多身心法则,更多的身心法则来自后人不断地拓展、发挥。其实,在做虚领顶劲的时候,做到虚领顶劲的时候,必然同时做到了含胸拔背。在做气沉丹田的时候,做到气沉丹田的时候,必然同时做到了沉肩坠肘。有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即使没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也无妨。“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不过如此,其他很多身心法则更是不在话下,有些可有可无,甚至是正确的废话,无端给后来者平添诸多麻烦。练拳时,推手练习时,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总体就正确了,硬要凭空罗列出几十种名目不同的劲来,看着似乎在理,合上书本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是了。太极拳文章,过于“全面”过于“精细”过于“玄奥”,对于读者并不一定全是福音。读者要善于做把细细的内容,归结成粗粗的几句,形成简单的几个操作的工作。孙存周先生有“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不用意而神自明”之言,其中“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是对懂劲境界的概括,“不用意而神自明”是对神明境界的概括。练拳至一定火候,不运气,不加力,不用意,一念不生全体现,无为无不为。不运气,不加力,不用意,一念不生,很“粗”。气自周,力自彰,神自明,全体现,无不为,却更“细”,大细若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很有智慧,大细若粗异曲同工,同样很有智慧。有个典故耐人寻味:李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孙,曾跟李亦畲的二儿子学过拳。有一次,李逊之对李锦藩说:“你打架子给我看看。”李锦藩打了一趟架子后,李逊之说:“就这样练,把劲打通再说。”又一次,李锦藩问李逊之:“我看拳谱上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八法,这八法是怎么回事?”李逊之说:“分得那么清怎么能用?我一举手这全部都有了。”没过多久,李锦藩又问:“拳谱上讲10种身法,怎么做才合乎要求呢?”李逊之说:“你把头竖起来,将身子竖起来,你就什么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顺了,得力了,就行了。”
有两则小故事特有意思。 
  
第一则,公猴和母猴坐在同一条树枝上看落日。这时,有一只蜈蚣走过。公猴叫道:“蜈蚣,你怎样使那么多条腿协调地向前迈进?”蜈蚣回答说:“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你想一下吧,我的妻子想知道答案。”蜈蚣看了看它的腿,说:“我先移动这条腿,不不,我先向这个方向摆我的身子……”蜈蚣花了半个小时也没解释清楚它是怎样移动它的腿的,它讲得越多,猴子越不明白,后来它为了赶路,只好不再讲了。可是,它发现自己没法前进了。蜈蚣绝望地说:“天啊,为了向你们解释我走路的原理,现在我都不记得怎样走路了。” 
  
第二则,孙子问爷爷:“爷爷你睡觉的时候,胡子是在被窝里,还是在被窝外呀?”爷爷一时答不上来。那天晚上,爷爷竟至于因了他的胡子而几乎彻夜失眠,竞至于捅醒老伴,问自己一向睡觉的时候,胡子究竟在被窝里还是在被窝外。无论他将胡子放在被窝里还是放在被窝外,总觉得不那么对劲。 
  
粗做论,细做拳。论是纲,宜粗不宜细,以达细和全之目的。拳是目,纲举目张,做拳是身心感悟过程,虽细致入微,但却只能意会难能言传,难以细述和表达。粗做论,细做拳,不失为是学练太极拳术的方法。言简意赅的经典拳论就像公式,掌握公式可以解无数千变万化之题。题无限多,无法也无须熟记每题解法,记住公式便可。太极拳理论,太极拳练习谈,写得细讲得细,可以看可以参考,可以左耳进右耳出,不必定要去学去操作,以免“总觉得不那么对劲”,自设障碍自寻烦恼。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