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兰丨又是菱角飘香时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伴随着大街上邓丽君《采红菱》的歌声,听着卖菱人的吆喝声,望着篮筐里漆黑锃亮的菱角,思绪好似又回到了家乡那片片水塘……
我的家乡庆安是北国水乡,湖塘密布,河道交错,沟港纵横。而这些水面,多是野生菱角生长的好地方。每年七月,湖塘的菱角秧竖起枝叶,拥挤热闹,一团团碧绿的菱角,在阳光下,闪着光,泛着彩,直入人眼睛。叶梗处长出一枝花针,不经意间就打开了花苞,绽出了金黄色,古朴、典雅、端庄的小花,没有娇态却让人炫目,没有媚眼却使人心跳。静若处子,淡香清冽,一朵朵、一片片,绿油油、黄灿灿,一花绽放,百花盛开,星星点点,犹如晴朗的夜空布满繁星,场面浩大壮观。水上看不见硕果累累,菱棵下面已经孕育着一只只鲜菱角了。
菱角,俗称水中的落花生。《本草纲目》中说: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菱粉粥有益胃肠,可解内热。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相携及嘉月,采菱度北渚。微风吹棹歌,日暮相容与。采采不能归,望望方延伫。倘逢遗佩人,预以心相许。”自乐府一首《采菱曲》后,引历代文人墨客争相试水、吟诗作赋。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刘禹锡的《采菱曲》,写出了采红菱的浪漫唯美的画面。紫红色的菱角布满了湖面,远远望去就像是绫罗锦缎。姑娘荡舟采菱,都顾不上心上人了。菱叶菱花水面生,菱波心上棹歌声,采菱的女子笑意盈盈,唱着丰收喜悦的船歌,弯下水蛇腰,绾起玉腕,在水中捞起一串串菱角。正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映在了清澈的水面上,好似菱花一朵开在水中央,那唯美,那空灵,那意境,像是从国画中走出来的。
唐朝诗人温庭筠在长安看到有人坐船东归,想起故乡的菱角,于是挥笔写下《南湖》:“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碧波秋水,满眼泛绿,湖池摇船,清香袭人,夕阳西下,采菱归去,菱歌婉转,和着夜雾……多么动人的一幅采菱图啊!
菱角不仅明媚在古诗里,也珍藏在我的记忆里,因为我是吃家乡的菱角长大的,对菱角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记忆犹新的那些往事,是那般遥远而亲切。
记得小时候,每到菱角飘香时,村里的孩子们三五成群,扛着竹竿,挎着柳条筐,去村后那清凌凌的水塘里捞取菱角。男孩子站在岸上将竹竿尽量伸向水深处,在菱角秧聚集的地方转几圈,往岸边一拉,竹竿上就会缠绕着许多秧子。只有将菱叶翻起来,才能看见那些挂在紫红菱茎上的小菱角。有鲜嫩的青色菱角,也有透着诱人红色的,更有那老熟了的菱角红得透紫的。菱角不但颜色诱人,形状也很漂亮,像一个前后左右共长了四只小脚的元宝。女孩子们边摘着菱角边唱着“采菱歌”:“菱角菱角你别笑,采下你来敬姥姥,姥姥吃了咧嘴笑,娃娃吃了乐弯腰……”稚嫩的童声在水上飘荡,令池塘充满了生气,有时不小心却被菱角坚硬的角戳破了手指,看见了血,越发感觉到了疼,慌忙把手指放到嘴里,使劲地吮着......直到日头西坠,晚风习习,摘满筐子,孩子们才打打闹闹地回到村子里。
傍晚母亲收工回来,清水淘洗干净,等烧过晚饭,就着灶火而煮,水汽蒸腾顺着厨窗溢出,绿树浓荫的小院漾满菱角诱人的香味。菱角煮熟了特好吃,黑得像漆,闪闪发亮,菱角的白仁,吊着人们的胃口。放在嘴里一嚼,就觉得面面的,有点甜味,细细品来,有一种微苦、稍甜的感觉,那种甘香的味道,叫人越吃越爱吃,久品不厌。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样吃菱角,“煨鲜菱,以鸡汤滚之。上时将汤撤去一半。池中现起者才鲜,浮水面者才嫩。加新栗、白果煨烂,尤佳。或用糖亦可。作点心亦可。”这种做法,但从文字描述,就能感知到菱角的香。的确,袁枚写出来的好文字和美味一样令人垂涎。可惜那时生活困难,鸡汤炖菱角只是一种奢望,不过母亲做的菱角面还是我最喜欢吃的。用新鲜的嫩菱角肉下面条,白白的面条里夹杂着一颗颗菱角肉,小宝石般白得馋人,加进最新鲜的小青菜叶,白绿相间,吃起来,手擀面韧结结,鲜菱肉酥脆清口,喝汤,竟也有特别的鲜味......
岁月轻轻划过,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又是菱角飘香时,那菱角的味,乡村的味,童年的味,又幽幽地飘散出来,撩起了我的思绪,缱绻了我的情怀……其实,故乡的菱角味道,是儿时无忧无虑的时光,是采菱时的欢快,是母亲剥菱的双手。
作 者 简 介
刘淑兰,笔名“飞雪”,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黑龙江省绥化市作家协会理事,系列作品入选《2017年中国行走文学作家二十二强》;出版散文集《花开的声音》;出版诗词集《兰苑清韵》;作品入选《辽北文集》、《那片神奇的山川》、《塞北诗声》、《天籁之音》、《绥化好家风》等书;并有多篇文章在《行参菩提》、《绥化晚报》、《格木克河文艺》、《甜草》等媒体及报刊上发表。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