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启丨黄州归来话东坡赤壁(行走散文)

在我心中一直存有几个文化圣地,是我一生一定要到此一瞻才能了却夙愿的,例如:曲阜、绍兴、成都杜甫草堂、黄州东坡赤壁等。也是机缘巧合,2018年10月底的一个周末,应全国闻名的黄冈中学之邀,我前去参加高考研讨会。会议结束后,因等车尚需四个多小时,在黄州工作的我以前的学生陈雪莉前来送行,便陪我到附近的黄州东坡赤壁去浏览。

世人皆知湖北两处赤壁都很闻名,一是位于蒲圻(现改名为赤壁市),被认为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后人称之为“武赤壁”。另一处即当时我去的地方,苏轼当年被贬黄州,黄州临江有矶,因为有石色赤赭而名赤壁。普通的一座矶成了满腹块垒的苏轼抒发感情的地方,在此写出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实这并不是赤壁古战场所在地,此前李白、杜牧等人也曾误认过,后人将错就错,把此处称为“东坡赤壁”或“文赤壁”,倒也实至名归。

在前往东坡赤壁的路上,我除了兴致勃勃之外,心情还有些激动,有些像一个粉丝前去拜见自己朝思暮想的偶像之感,我要和东坡先生来一场心灵上的对话。我情不自禁地背诵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旁边的雪莉一边鼓掌说我记忆力真好,一边却又告诉我到了地方后可能会有点失望。我不明白她说的意思,雪莉说看过再讲吧。说话间我们来到一座并不高大,略显简陋的石牌坊,上书四字:东坡赤壁。没有楹联。牌坊往里西面是平地,不远处是一道雄伟的大堤,东边是坡度不大的土坡,无石,呈赭红色。朝里走一百多米,跨过一座石桥,便来到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广场,广场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祥和安宁。经过一面画着“东坡泛舟赤壁图”的白色照壁,往上不远就是东坡赤壁的景点大门。

进得门内,院子依然不大,但四周树木环绕,松竹苍翠,鸟鸣啾啾,环境清幽。刚进门就看见一座红瓷砖高台上立着东坡塑像,东坡先生峨冠博带,双手背后,昂首而立,好像在江边欣赏大江明月。清风吹过,先生的袍带和胡须飘拂,一派仙风道骨的模样。塑像的东边和北面都是赤色的土坡,西面是一处周围芦苇,野树丛生,面积约有半个足球场大的池塘。雪莉告诉我,这就是当年东坡先生泛舟的地方。什么?这高不过二十多米的小土坡,这一片面积小小的池塘就是名闻天下的东坡赤壁?我愣了。“大江东去”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呢?我朝四处努力到处瞅,试图找到我心目中江水浩瀚、悬崖壁立千仞、崖下怪石林立、江涛猛烈拍击崖壁的赤壁形状。怪不得雪莉说我会失望。我找到当地人反复求证,人家明明白白告诉我,这就是赤壁,至于大江哪去了,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地貌变化,河道西移了。这池塘和后面的一条水沟便是残留的遗迹,还是刻意保留的结果,否则早已消失了。塑像背后也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水池,旁边竖着一根半米高的水泥柱子,上面清楚地刻着“赤壁游”。池子周边的青色巨石,显然是后来摆放的。

池塘后面紧挨着赭色的土壁,西半部分应该是贴了某种瓷砖,喷了朱漆的,仿佛这样才对得起赤壁的称号。好像怕大家不明白,连着钉了两块牌子来标明赤壁的身份。“不必失望,不论是什么样子,这终归就是东坡赤壁。”我在心里安慰自己。然后拾级而上十来米,便是平台。平台上有大片仿古建筑:分别是酹江亭、二赋堂、睡仙亭和茅盾题名的栖霞楼等。据旁边的碑文介绍:这里就是东坡先生与朋友看大江东流,或泛舟饮酒赋诗,把酒酹江之地。栖霞楼上陈列着大量的复制的苏轼文帖,供游人一览先贤的文和字,顿生一种幽思之情,好像东坡先生并未远离,就在临江的亭子里,与友人把酒临风,探讨人生的困惑......站在栖霞楼上,放眼远眺,残阳如血,关于苏轼的生平一一浮上脑海。

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黄州还是一个荒凉的江边小州,因小人构陷,一代文豪苏轼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被贬黄州。在此谪居四年多,就是在这里,他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嬗变。走向了文学创作的巅峰。黄州,这个曾经的萧索之地成全了苏东坡,也因此留下了深深“东坡”烙印。初到黄州的苏轼度过了一段凄冷孤寂艰难岁月,生活上缺吃少穿,不得不在黄州城东亲自垦荒种田,并自号为“东坡居士”;精神上孤独寂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而言是很痛苦的。苏轼用一首意境凄美的“卜算子”概括出当时的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如何走出人生的低谷?后代作家余秋雨这样分析:处于孤独困境中的苏轼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在寂寞中反省自己,自我剖析,开始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开始习惯于淡泊和宁静并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可以这样说:被贬黄州使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的脱胎换骨,真正地走向成熟。

成熟后的苏东坡变得豪放旷达,不再过于恃才傲物,锋芒外露。他参禅拜佛,寄情山水,遍访黄州名胜,着力发现谪居之地的美好。曾经的萧索之地,在诗人眼里变得多姿多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他在黄州呆到第三年的时候,文学创作已达到巅峰时期,写出了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几百篇(首)诗词文赋。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在黄州写的,自称“风流最是黄州著”。从叹息人生如梦到思索广阔宇宙,苏轼从困顿中实现了自我突围。

可贵的是,苏轼不认为自己是个贬官,就可不问百姓死活,而是挺身而出,为地方官出谋划策,造福百姓。在今天的黄冈市,“东坡”烙印还深深地刻在市民生活中,他居黄时期流传下来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名菜,成为远近闻名的黄冈菜系之一。“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有过黄州被贬经历的苏轼从此宠辱不惊,看淡生死,能享受命运的馈赠,也能承担命运的打击,无论好的坏的,他都能使之变成生命里的风景。他的内心变得强大,对艺术生命更加珍重和执著,把生命中的苦难化作醇厚甘甜的精神产品!这应该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明白这些,就是我黄州赤壁之行最大的收获。

夕阳渐隐,微风拂面,我们踏上归途,当雪莉问我此行可有点失望和后悔?我笑了:“不失望,更没有后悔,是满载而归。”当然,对于风华正茂,一帆风顺,没经历过多少人生挫折的雪莉来说,可能不太明白我的意思。

作者简介:


朱良启,男,现年47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行参菩提》新媒体十大金牌作家。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二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一百七十余篇,四十万余字。



(0)

相关推荐

  • 李双阳||​穿越东坡

    穿 越 东 坡 文/李双阳 9月24日,在李啸院长的带领下,江苏省书法院一行前往首都北京参观学习.到达北京的第一站便是琉璃厂西街.撑着伞漫步在似有似无的小雨中,驻足中国书店与荣宝斋,没有比寻得心仪的书 ...

  • 陈杏珍(白蓝)诗作——《七绝·题东坡赤壁两首》

    <七绝·题东坡赤壁之一> 持躬耕作踏扁舟, 放浪轻波醉月愁.(注1) 故垒西边疑赤壁, 犹思一炬酹江游. 注1:元丰2年正月,时年45岁的苏轼被押出汴京赴黄州.苏轼在黄州生活期间,持躬耕作 ...

  • 地名与文学史

    地名与文学史 苏轼贬谪黄州后,薪俸微薄,入不敷出,不得不去找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要点田地耕种,决心作一个"识字耕田夫". 徐太守出于同情,一下子给了他50亩荒废了的兵营地,就在龙王 ...

  • 苏东坡多爱吃猪肉?900年前写下一首《猪肉颂》惊艳世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猪肉消费国,在如此高的猪肉消费量背后,是中国人长久以来对猪肉菜肴的钻研和理解. 在大多数地区的餐桌上,一定会有几道以猪肉为主角的硬菜. 比如广东地区的烤乳猪和猪肚鸡,前者 ...

  • 朱良启丨淮北庙会今夕谈(行走散文)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每年农历二月一到,万物萌动,春临大地,惠风和畅,冰雪融化,空气湿润,大地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在春雨的脉脉含情中,柳丝开始含烟.待柳烟成阵,便春意宜人了. 比无限春光更能吸引家 ...

  • 朱良启丨母亲和她的土地(散文)

    根据我的生活经验,看上去中国农村田野广阔,土地纵横交错,不好分辨,实际上那些长满庄稼的土地物各有主,更有些让人意外的是每块土地都有着自己的名字.它们的主人就像熟悉手中的纹路一样熟悉这些土地.小时候放学 ...

  • 朱良启丨我的骑行岁月(散文)

    中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自行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一度成为结婚必备三大件之一(另外两件是缝纫机.手表).但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要凭票购买,在农 ...

  • 朱良启丨难忘的高考阅卷经历(散文)

    距离2019年全国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所在的高三年级师生都在全力以赴备考.与高考相关的许多记忆时时浮现在我眼前.这里谈谈我曾经的高考阅卷经历. 此前的几年间,经过学校推荐,区市教育局审核批准,我在 ...

  • 朱良启丨村头的那口老井(散文)

    在学习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中名篇<望海潮><雨霖铃>时,我向学生介绍柳永生平及时人对其的评价,引用了这样一句话:"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不料让我没想 ...

  • 朱良启丨多情自古空遗恨(散文)

    公元868年,大唐懿宗咸通九年深秋的一天午后,这天天气真好,秋阳高悬,没有一丝风,湛蓝的天空,一望万里,偶尔有几团白云悠悠地从空中飘过.都城长安西市东北角的十字路口,独柳树刑场.大量的闲人正在朝这里涌 ...

  • 朱良启丨触动灵魂的一件小事(散文)

    在20世纪的1920年7月,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很短的小说<一件小事>,文中叙说了一件小事:一个黄包车夫在拉"我"前行的过程中,不慎碰到一位老妇人,"我" ...

  • 朱良启丨树梢“百灵”(散文)

    课间休息时,我习惯地抓过近期的几份报纸浏览,<安徽日报>上一则题为<"大喇叭"又响起来了>的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内容是安徽省明光市为把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到基层 ...

  • 朱良启丨青春记忆里的高中岁月(续)

    人无论到了哪里,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吃饭问题,我进高中后因为住校,最方便的就是在学校食堂吃饭,事先三姐给我买了铁缸子,饭勺之类的.我开始疑惑为什么不是饭碗筷子之类的.实践出真知,我很快明白了怎么回事.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