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永远的美味,腌菜疙瘩/宋维运
腌菜疙瘩,也称芥菜疙瘩,是芥菜的一种。现在在农村里还有种植,是腌制咸菜的上好材料。曾几何时,他是我们七零后这代人那个时期的最佳也是唯一的下饭菜,那香香、咸咸、辣辣的味道是那个时候最美好的回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比较匮乏,那时农村里平时的主食就是自己烙的玉米煎饼,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蒸一些白面馒头(用来春节装箢子走亲戚的)。而平时的下饭菜除了自己种植的时令蔬菜,就是那个咸菜缸里的腌菜疙瘩了。
每年的初冬季节,菜园里的萝卜和腌菜疙瘩就收获回家了。母亲就用菜刀把腌菜和萝卜顶上的茎叶,连同少许的果肉切下来,挂到屋檐下的绳子上,等晾干后可以在缺菜的时候做菜吃。父亲则在一边也是用刀把腌菜疙瘩根部发白的皮削去,用清水洗干净,沥干,然后一层腌菜一层盐的码放到那口大缸里。最后再由娘把放有花椒茴香酱油醋的水烧开,等冷却后倒进去,压上块干净的石头防止腌菜漂上来。再盖上个不用的大锅以防落上灰尘,这样一大缸可供一年当就菜的腌菜疙瘩就算腌好了。
那时农村土地已责任到户,农忙季节,忙碌一上午的爹娘,回家就是煎饼卷棵大葱,从咸菜缸里捞个腌菜疙瘩切吧切吧就着吃,喝口水匆忙再到地里干活。等到夜幕降临,娘就提前回家做好大米稀饭,再简单炒点蔬菜,还是大缸里捞个腌菜疙瘩,切成细条加上青椒炒了,那叫一个香。我们小孩子们则等着父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等着喝那泛着淡绿浓汤的大米稀饭,吃那点缀着青椒的香辣咸菜。
上小学时是在本村里,放学后贪玩的我们顾不得吃饭,急匆匆回家扯块煎饼,掏块咸菜就跑出去疯玩了,有时我们几个小伙伴还互相品尝各家的咸菜,尝尝谁家的好吃。因为各家用的调料不一样,腌出来的咸菜味道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偏咸,有的太软,最好吃的记得是东邻阿华家腌制的,咸脆适中,有一种别样的香味,也不知他们用了什么作料,那时小伙伴们都是让他多拿几块我们一起吃的。
腌菜疙瘩除了家里自己腌制,那时在镇上就有作坊式腌了卖的酱油咸菜了,黑里透着红,老远就能闻到香香咸咸的酱油味。初中和高中时是在离家七里路的招贤镇上的,每天天不亮步行着到校,捎三顿饭,还是煎饼和咸菜。不过那时捎的咸菜是娘特意给切成条炒了的,说是在学校吃不到菜,在咸菜里多加了油。记得那时学校里开水是一分钱一茶缸,用暖水瓶也是一分钱。好心的庄老师看我们可怜就送我们一把暖壶,打一壶水好几个人就够了。天暖的时候还好,一到冬天,带去的煎饼发干发硬,我们只能把煎饼放在盛满热水的茶缸上热一下,等煎饼变软,把炒咸菜卷进去,卷成一个小棍样。但还是不好咬,就放进热水里蘸一下,这样就好吃多了。想想那时的艰苦,十年寒窗也没能走出去,还真是对不住二老的艰辛和期望。有时娘怕多日吃家里带的煎饼吃腻了,就给从瓮里装一些小麦,再给几毛钱,中午放学后去镇上大饼店,换一块香喷喷外酥里软冒着热气的大饼,买上半个透着酱油香的黑红色的脆咸菜,吃起来那叫一个有滋有味,简直就是人间美食。至今我还喜欢这口,偶尔的吃一次,回味无穷。
前段时间,高中同学群里不知谁发了一篇文章,是回忆当年上学时腌菜疙瘩就饭的情景。当时同学们感慨颇多,纷纷回忆当年。我就说最喜欢吃王卓勋同学带的炒咸菜了,那时他带的一大罐头瓶炒咸菜是一星期的下饭菜,由于太好吃,在周一一天就被我们瓜分了。大家纷纷感叹!三十年转瞬而过,唯一忘不了的是那腌菜疙瘩相伴的青葱岁月啊!为此群主永明同学还特意把群名改成了“腌菜疙瘩委员会”呢!
腌菜疙瘩还有另一种吃法,就是闷辣菜,也是那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在腌制咸菜之前,娘会留一些个大圆润的腌菜疙瘩,清水洗净,切成细条,下锅稍微炒一下,这个火候很难把握,炒大了炒轻了都闷不辣,半熟最佳。放进深盆里,然后把萝卜洗净切成薄薄的圆片,覆盖在炒好的腌菜上面,再把盆盖严。一天后,开盖拨开上面的萝卜片,取出几筷子放入盘中,吃上一口,一股辛辣直入鼻腔,眼泪那个流啊!管叫你捂着鼻子直喊过瘾!吃了一口,还想第二口,特别下饭。现在市面上也是还有有心人做了卖的,偶尔买上一份,给吃惯了大鱼大肉的生活调剂一下,也是别有风味的。
老家那口咸菜缸依然还在檐厦下,七十多岁的爹娘还是一如既往的种着腌菜,每年初冬还是腌制着地里收来的腌菜疙瘩。我们兄妹三人都在城里打拼,每次回家,吃了饭后爹娘总是大包小包的给我们装东西,无非就是些地里的特产,还不忘问一句“腌菜疙瘩还要吧?”我们都会说“要!要!要!”娘就会笑着说“家里哪有什么好东西。”我连忙说“这就是最好的东西!”
是啊!这就是最好的,最珍贵的!忽然想到,腌菜疙瘩之与我们的渊源情怀,就像博大深厚的父爱母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思念故土的感觉。不管年龄多大,不管走得多远,记忆里,现实中,永远和我们相伴。
作 者 简 介
宋维运,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1971年出生。微信名宋氏推拿,从事中医推拿正骨,业余爱好诗歌和散文。是莒县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莒州文苑》编辑部编辑。曾在《土地的花冠》,《莒州文苑》,《诗人思归》,《行参菩提》等刊物和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多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