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西明丨三月三老家的庙会
古人云: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在人们的记忆中阳春三月正是百花争艳,繁花似锦的好日子,可是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盼着三月的到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三月三是我们村里的祖师庙的庙会。每年的三月三,村里的人们会从城里请来戏班子在寨门口唱上十几天的大戏,平日里冷清的小村就和集上一样热闹了。
乡村的春天正是农闲的时节,经常会有不少的乡村庙会,什么二月二、二月十七、三月初一、三月十五、四月八等。我们村的祖师庙的庙会据说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了。在解放前我们村是国民党时期的祖师乡政府的所在地,是一个小集镇,解放后乡政府撤了,祖师庙也被拆除了,可是村里的庙会一直保留着,每年的三月三就是祭祀祖师爷的日子,附近的村民都会早早的带着香火到庙台上烧香祭拜。庙台上香雾缭绕,一些善男信女们虔诚地跪在地上,祈祷着许下一些心愿。
每年唱大戏,戏台就搭在我们村寨的寨门口,寨沟的边上有很多的大柳树,我们小孩子在戏台的边上看不到,就会爬上弯腰的老柳树,骑在树上。戏台下十里八乡的村民有拉着架车的坐在架车上、有坐在板凳的、有的找来几块砖头坐上的、有骑着自行车的,远处的看不到只好站着,离戏台近的也趴在戏台边上,只要一开戏,大伙都聚精会神的,两眼睁得大大的。在那个年月,家里没有电视、电脑,最多有个收音机,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村里唱大戏,很是吸引人的。
三月三日正会的那一天学校里也会放假一天,因为除了十里八乡来听戏的乡亲们,还有来自方圆几十里卖东西的,大会的时候,最热闹的是牛行,附近的村有几个牛经纪,会在庙台附近拴上几十米的牛绠,附近的村民会把自家的耕牛牵来,在市场上打打价合适的就进行交易,几十头、上百头的牛、马拴在一起甚是壮观。交易声、牛叫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在离牛行不远的地方会有唱大鼓书的,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会有几个,大戏我们小孩子听不懂,可是大鼓书还是听得懂的,远远地就能听到,咚咚咚的大鼓一敲,说书的先生,拖着嘶哑的嗓音唱到:“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上回书说到……”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说唱最令我们这帮孩子们喜欢。我们都是坐在地上,全神贯注地看着说书人,总觉得比起班上的老师讲的那些枯燥的数学题,和语文老师要求背的课文要有意思的多了。
十几天的大戏着实让我们高兴,每天一放学,我们小朋友们都会蜂拥而至地跑到戏台前,有的站在戏台下,有的趴在戏台边上,有的专门看后台的化妆,那样新奇,那样高兴。大人们在听戏,我们听不懂,可是一样在戏台边一直到杀戏才肯离去,那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听戏是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看热闹。现在想来的确是这样。我们就喜欢看戏台上一个个的人物脸上涂抹的白的、红的、花的,穿着花花绿绿的,有的头上戴着只有在电影里才看到的帽子,两边的翅子一闪一闪的,有的身上背着几根旗子,有的身上还绣着黄龙,有的戴着长长的白胡子、黑胡子,脚上还穿着高高跟子黑色靴子,他们在戏台上登登地转来转去,咿咿呀呀的。
说起赶庙会,让我记忆很深的,还有就是赶会的时候父亲总会给我们几分钱,到会上买上一个烧饼或者油条,平日里除了赶集,哪里能见过烧饼呀,油条呀。看着那黄得冒油的油条,吃在嘴里那真的叫一个香,还有那圆圆的烧饼,烤得黄腾腾的,上面还粘了一些芝麻,吃在嘴里香脆可口。记得那时候家人赶集回来常常会说:买根油条油油嘴。还有一个歇后语叫“买个烧饼揣怀里——自己哄自己”,如今这些虽然算不上什么美食了,可是留在记忆中的依旧是那样的香。
今年的三月三,村里又唱大戏了,戏台还是搭在村里的寨门口,会上来自附近的做生意的很是热闹。走在会上,可是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那种感觉了。比起三十年前的大戏,比起三十年前的三月三,心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呀,随着岁月改变,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份纯真和自然了。
作 者 简 介
郭西明,笔名晓风,安徽界首市人,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本科学历。系安徽散文家协会、界首市作家协会会员,笔耕二十余年,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二百余篇。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