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少如《武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所谓“武氏拳,郝家传。”意为武禹襄所创太极拳得益于郝为真、郝月如、郝少如三代人的大力推广,才逐渐的流传开来。因此,由郝少如担纲编纂《武式太极拳》一书,实至名归。他的这本图书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理论方面,无疑非常突出。可以说:所有各派太极拳都能够从中汲取营养。“漾太极”,杨志英带您走近郝少如和他的《武式太极拳》——
一、编著者简介
郝孟修(1908——1983),字少如。河北省永年广府人。出身太极拳世家,得祖父为真、父亲月如精心传授,艺理俱佳。青年时便在永年国术馆任教。1930年,随父南下。不久,独闯上海滩,往来于常州、上海等地传艺。1933年冬,至上海新亚制药厂教授太极拳。次年春,又被私立上海中学聘为教练。同时,还在上海达丰染织公司教拳。1937年,定居上海,创建郝派太极拳社。1961年4月,应聘至上海体育宫教拳,广收门徒,桃李满门,曾编著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但仍然练拳不辍,潜心探索拳理,整理古谱,续写《武式太极拳》一书。有一女,名文瑛。为人低调,习太极拳,定居西安。胞侄长春、外甥胡金山可承其艺。主要弟子如吴上千、浦公达、刘积顺、罗基宏、邵康年、卞锦祺、黄辛西、屠彭年、吴声远、葛楚臣、叶兆雄、韩兢奋、杨德高、施雪琴(女)、郑正之、王慕吟等。(附图为郝少如与顾留馨合影,后站立者为罗基宏)
二、《武式太极拳》简介
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一书起步最晚,但成书速度快,在五大流派太极拳著作中其编纂过程极富戏剧性。该书编著之所以起步晚,富有戏剧性,是因为搭乘末班车而后加入其中。编写太极拳丛书,初为四式,分成四组编写杨式、吴式、孙式、陈式图书。后来,顾留馨发现郝少如人才难得,而且珍藏有“郝和本”,便力主增加“武式”,由此形成了“五大流派太极拳”。郝氏写作速度之所以快,得益于他是一位艺理精深的太极拳大家。他高风亮节,不以“郝式”而自居,尊称“武式”,其宽广的胸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顾留馨对其评价很高,曾不无感慨的写道:“武(指武禹襄)、李(指李亦畲)之拳之文,独郝氏(指郝少如)能记之述之……”顾氏对“老三本”更加推崇备至,曾经借阅郝少如珍藏的“郝和本”,誊抄一册进行揣摩研究。而且,他还和“自藏本”持有者——永年广府的太极拳传人姚继祖保持书信往来,顾留馨清楚地知道武式一脉对太极拳理论研究所做出的无可替代的开拓性贡献。
1963年6月,《武式太极拳》一书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初版发行,由“郝少如编著 顾留馨审”。(附图为'初版本’扉页和目录页照片)此后再版时,著者又修润充实,至1992年版本内容最为丰富。
“92年版”署名“郝少如编著 中国武术协会审定”,隶属于中华武术文库拳械部“拳书类”丛书之一。(附图为'92版’封面和'初版本’内页照片)该版本前有《出版说明》、郝吟如(原名王慕吟,
郝少如弟子)《写在前面的话》以及著者所写《序言》。主要内容包括:太极拳概论、太极拳的阴阳之理、掌握太极拳理的基本要点、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和身法要点、习练武式太极拳的基本过程、武式太极拳行工须知和走架要言、武式太极拳的节序及身法要领图解、武式太极拳打手的基本练习方法以及走架与打手之间的关系、引进落空与借力打人、舍己从人,以及覆、盖、对、吞四字秘诀解、武式太极拳打手示例图。《附录》部分有:“郝和本”《太极拳谱》、四字秘诀、各势白话歌。
三、《武式太极拳》评析
该著“初版本”内容虽然不多,不足百页,但因为《太极拳要目》一章收录郝月如两篇拳论《武式太极拳要点》《太极拳的走架打手》,并且在《附录》中公示出“郝和本”内容,故此书颇受读者青睐,此后再版时还曾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备受关注。“初版本”扉页附有郝为真肖像照和顾留馨《武式太极拳简介》,要知道该流派此前曾被称为“郝派”、“郝家”、“郝架”或者“李郝架”等。之所以用“郝”姓称之,是因为如果没有郝为真,如果没有郝家三代人的传承、传播之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说无人识得“武家拳”。因此所谓“郝派”、“武式”太极拳并非两个流派,而是不同时期对武禹襄一脉太极拳的习惯称谓。再者,武、李两代人为当地名门望族,不以教拳为生,后因郝家传人的努力,才使这一拳派走出广府,得以流传。因此,客观上讲各地传承者追根溯源均直接或间接地受郝家拳影响,所以才被称做“郝架”、“郝派”等。郝少如编著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不以“郝式”自居,定名“武式”,以示数典不忘其祖之意。从此,各地“郝派太极拳”传人才相继统一称作“武式太极拳”。
“92版”太极拳理法部分非常厚实,是该书最大亮点。尽管作者是作为“武式”理法来阐释的,实则对所有流派太极拳都具有指导意义。书中第一部分,从对太极拳的定位入手,从哲学中的“阴阳之理”,“无极与太极”,延伸到太极拳的阴阳对立与统一,阴阳的分清和转化,虚实的分清和转换,包括身法的重要性,“意与力”、“空松圆活”、“折叠之术”、“转换之法”、“身法要点”、“三虚包一实”、“五张弓”、“太极拳的呼吸”以及太极拳的“手、眼、身、步、精、气、神”等,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如抽丝剥茧般的将太极拳理法解读的具体细致而透彻。他的论述使前辈先贤武禹襄、李亦畬等言简意赅、较为晦涩的论述通俗化、口语化,使人易于把握,从而成为新的经典,故太极拳界有“武、李、郝为一家”之说。比如《太极拳论》中的“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到了武禹襄《打手要言》中则为“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那么,“阴阳”和“虚实”之间存在什么具体联系呢?郝少如的论述最为精当,他指出:“太极拳艺的奥妙就在于:无论势法怎样变化,自己阴的方面始终不暴露给对方,使对方只能接触我的阳方,而得不到我的阴方,这恰如日光向背的道理一样,阴面始终不会被日光照到。阴阳体现在内劲的涵义上,又称为'虚实’。阴便是实,实即是阴;阳便是虚,虚即是阳。要使对方始终只能接触我之虚,而得不到我之实。以虚实体现太极拳艺的奥妙,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达到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的妙境。太极拳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制人的方法,使拳艺奥妙无穷。不知阴阳,便不知太极。”因而,练习太极拳有“三虚包一实”之说,“即两手与一条虚腿总须有包围一条实腿之意”。(见<三虚包一实>)可以说郝少如是“以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一致驾驭着精湛的拳艺,他不仅能正确地解释王、武、李三家拳论中每一个字的深刻含义,而且能将其精华演练得淋漓尽致。能谙熟理法,能将其精微巧妙的要求讲解的非常细致而透彻,是艺理俱佳、素负盛名的一代宗师。”(见<写在前面的话>)
书中收录的郝月如几篇拳论堪为经典,如《身法要点》,承继武禹襄《身法》十要,对其进行注释,并增补三条身法,即“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这“十三条身法”成为判断太极拳真伪的标尺;《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紧密结合武禹襄、李亦畬论述之精要,重点对“打手”(即'推手’)的窍要进行指导性解读;《舍己从人》简明扼要,如同手把手教学一般,教人以“舍”、“从”以及如何用“意”,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读者如有兴趣了解具体内容,可查阅原著。
郝月如有句名言,“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而在内。”演拳走架“不在外”,并非不要外形,正确的太极拳身法即正确的外在形态是内在支撑的先决条件。当然,不能简单地只求其外,而没有内,这样便忽略了主次之分,必须主要“在内”,“必须以内形的运动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即用'太极’运动支配'拳’的运动,这便是'太极拳’。”(见郝少如<太极拳概论>)因而,鉴赏拳架应从内和外、身法和气势着眼。身法是太极拳走架的灵魂,气势是日久功深后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结果。就这两点来看,杨澄甫的拳架气势磅礴,无人可及。郝少如的走架身法缜密,无懈可击,他们堪为太极拳界的双子星座。(附图为杨澄甫、郝少如'单鞭’拳势照)杨澄甫和
郝少如均出生于太极拳世家,自幼受父、祖辈熏陶,耳濡目染,获益良多,就这一点来看也非其他人所及。故我辈后学应当细细揣摩他们的拳势拳论,反复研究,定会有所收益。
该书中不仅有“老三本”拳论的全部内容,还有多篇郝月如文论,再加上郝少如的论述,可以说“有较多有价值而又鲜为人知的内容,读来使人豁明。可以纠正一些读者长期以来对太极拳的曲解,还能荡涤谬论。对于正确、深入地研究太极拳运动的价值,认识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见<写在前面的话>)
郝少如的一生孜孜以求,把太极拳当做一门艺术终生求索。打手注重“巧”,发劲轻灵巧脆,走内劲而不露痕迹,变换而使人莫测,令对手不知所措。他常教导学生说:“习太极拳须知其然,而更重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方有所得。也只有讲得出,做得到,才算学到了太极拳艺。”他原打算再写一本专门论述推手艺术的著作,可惜壮志未酬,于1983年1月5日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