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温情的一面:斩草不除根,善待敌人的儿子,原因值得深思

  按照《明史》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付开国功臣非常狠心。不过在处置劲敌陈友谅的次子陈理的时候,却展现出温情的一面,很是反常。当然了朱元璋这么做不只是出于仁慈,而是另有目的。

  表面原因:二王三恪制度笼络人心

  大部分人首先能想到的是笼络人心这一因素,毕竟消灭了陈友谅的陈汉之后,还需要面对强大的元朝,朱元璋肯定不喜欢后方出现什么乱子。朱元璋善待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可以笼络陈友谅的残存势力,好让他们放心归降,减少后方的安全隐患。

  事实上朱元璋对待陈友谅的家人也十分好,可以称得上是善待了。陈理归降后,朱元璋先是牵着他的小手安慰他说不会为难他,并且让他随便拿取府库财物。之后又封陈理为归德侯,封其祖父为陈普才为承恩侯,封其大伯陈友富为归仁伯,封其二伯陈友直为怀恩伯。此外对于陈理战死的叔叔陈友仁也追封了,为康山王,级别非常高,然后跟另一个战死的叔叔陈友贵一起移入庙中祭祀。

  朱元璋不是简单地善待他们,而是遵循着一项古老的传统——二王三恪制度,善待前朝宗室后裔,封爵祭祀前朝的传统。

  陈友谅的陈汉实际称不上“前朝”,但在朱元璋心目中分量很重,必须严格按照前朝的地位来对待。这无疑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他的重视程度,向天下宣告仁慈的君主形象,对后续招降敌对势力也很有帮助。

  根本原因:陈汉大势已去没有威胁

  在笼络人心这块,我没有重点说笼络陈友谅残部,这其实是有原因的。实际陈友谅势力自从鄱阳湖大战之后,就已经完全没有威胁了。

  我们不妨研究一下陈友谅的发家史,他先是跟从倪文俊参加红巾军起义,后又借着倪文俊与天完帝徐寿辉的矛盾杀了倪文俊,并吞并其军;接着陈友谅又先灭掉了天完帝徐寿辉的大将赵普胜,然后又陆陆续续杀光了其他主要将领,将天完帝徐寿辉架空,挟持之后杀掉取而代之,建立陈汉。

  谋害上级、同事、主公,篡位,这一系列行为其实很不光彩。

可想而知天完将士肯定不服,开始叛逃,其中绝大部分归降了朱元璋。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陈友谅的陈汉虽然兵力比朱元璋多,但是将才奇缺。而且从他的本部阵营叛逃过去的将士,对陈友谅的军事部署非常熟悉,弱点很容易被明军利用。

  实际鄱阳湖大战不是陈友谅的士兵战斗力不行,而是太缺乏优秀的指挥官了。所以陈友谅一死,底下基本就不成气候了。虽然陈汉宰相张定边拥立了陈友谅次子陈理为新君,但仍然是不堪一击。试问离心离德的陈友谅残部,即便掳走了陈理,又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呢?

  更何况朱元璋将陈理圈在身边(南京),戒备森严,即便陈友谅残部如果想造反来劫陈理,也只是自投罗网而已。所以说陈理没有威胁才是朱元璋善待他的根本原因,这其实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送陈理去高丽吃泡菜的原因

  按照史书里记载的内容来看,陈理被俘之后郁郁寡欢,精神逐渐有点不太正常起来,总是自言自语说要造反报仇,所以才被朱元璋找到借口流放到了高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从陈理投降朱元璋到被流放,时间已经过了8年时间,大明已经击败了元朝,统一了全国。这个期间陈友谅残部确实也没有闹出什么动静,除了一件疑似案例,但也是扼杀在摇篮里的那种。

这无疑进一步验证了陈理没有任何威胁的事实,也就意味着陈理失去了利用价值,可以大胆地进行流放,且不会受到天下人的指责。

  另外一点,送到苦寒之地高丽,一个层面上增加了陈理造反的难度,另一个层面上也是对藩属国高丽的考验,高丽王自然会用心监视陈理,免得大明找到出兵的借口。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疑心还是很重的,始终没有对陈理放心过。

  陈理是否有谋反之心

  至于陈理是否有造反的念头,史书有没有编造谎言,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不过这里我要列举一个细节,帮助大家分析。

  史料记载陈友谅的嫡长子叫陈善,在鄱阳湖大战之后就没了消息,生死未卜。假如陈善在鄱阳湖大战中战死了,按理说朱元璋也会追封他,不会陈家单独漏了这一个人;假如陈善不是战死的,而是被俘虏后杀害的,朱元璋不追封比陈理年长的陈善就解释得通了。

  不过这里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陈善可能逃脱了,然后隐姓埋名起来。朱元璋找不到,也不知道他的具体消息,故而没有追封。

  以上三种可能,你们相信哪一种呢?

  然后我再给一个提示,陈理有一个儿子,名叫陈明善。这名字很有意思,是陈善的名字中间加上一个“明”字,意味着什么你们可以思考一下。

  值得一提的是,陈理最终活了57岁,也算是很幸运的亡国君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