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有没有辞过元帅?他为何没有取代罗荣桓、叶剑英?

01

 粟裕辞帅?

关于粟裕辞帅的说法,网上有很多绘声绘色的描述:

有人说,毛曾感慨:“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48年让了华野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

也有人说:十大元帅里本来没有罗荣桓,是粟裕辞衔后他才加上的。在另一种说法里,罗荣桓则变成了叶剑英。

且不说这些说法有没有足够的资料来佐证,单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光达力辞大将没有得到允许,粟裕辞元帅却被同意了?答案恐怕很简单:粟裕并不是元帅的最佳人选,不然辞都辞不掉。

如果论军功战绩,指挥造诣,粟裕当然应授元帅衔,毕竟他与彭、林、刘、徐并称为解放军的“五虎上将”。

但是,评衔不只是论军功,它还讲资历;它不仅是军事问题,还包括政治问题。

02

 罗荣桓和叶剑英

我们可以说,55年评衔,在某个方面体现了当下大家对过去各个革命阶段的评价:

如果大家现在认同井冈山时期对红军的作用,那么井冈山上的将领们就更占优势;如果大家更认同陕北红军,那么陕北红军的代表就能获得更高的衔位。

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说十大元帅里本没有罗荣桓,因为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个有秋收起义背景的元帅

另外,他也是唯一一个政工元帅,如果说解放军哪里不同于蒋的军队,那就是我们有政委,有指导员,罗帅就是全军政委的代表。

除非我们在55年突然觉得政委制度不好,过去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日后不应继续实行,否则政工界一定要有个元帅来代表他们。

至于叶帅,他一直就是军队的参谋长:红军参谋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总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他虽然没有带兵打仗、没有肉眼可见的军功,但他一直都在最高决策层,他代表的是军委,这有点类似朱老总。

另外,建军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叶帅参加了前两个,而且都在其中发挥了历史性的关键作用,这一点我们之前已经有文章说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03

 粟裕的资历

南昌起义时,粟裕只是警卫班长,没有参与过决策,所以不能算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而且粟裕也并非根据地的创建者。在《南昌起义》这幅油画中,粟裕是站在下面听的,而不是站在上面讲的。

林帅当时也只是个排长,但是他升得太快,一直属于“嫡系主力”,而且长期独当一面。

粟裕在1934年被调到闽浙赣军区当参谋长,后成为红十军团参谋长,在方志敏和刘畴西的领导下工作。

谭家桥一战,红十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只有粟裕带着几百人突了出去。

后来南方八省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粟裕率部加入,他的部队被整编成了新四军的一个营。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粟裕为第二支队副司令员。

皖南事变后,粟裕才成为第一师师长。八路军的师长可以当元帅,新四军规模较小,它的师长显然没法和八路军的师长相比,军长陈毅才可以。

也就是说,粟裕虽然参加过南昌起义,但没有参与军队创建;虽然上了井冈山,但期间默默无闻;之后他被调离主力,没有参加长征;闽浙赣根据地遭到灭顶之灾,无法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陕北红军相比;新四军中,粟裕也并非突出人物。粟裕能代表的只有3野。

而陈毅呢?他和粟裕的情况正好相反:他在南昌起义里参加了军队的创建,在井冈山担任第三号人物。他也没有参加长征,但他是南方游击队的领导,这支部队后来成了新四军,叶挺被囚后他担任军长。后来他又是3野的司令员兼政委,比粟裕更能代表三野……

粟裕将军在抗战后期开始发力,越打越大,越打越神,创造了彪炳史册的战绩。但是,粟裕这期间也一直没有真正地独当一面——我指的是林帅在东北那样。

48年5月,他被任命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这本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粟裕力辞,只担任了代司令兼政委。

这是粟裕一生淡泊名利最好的例证,我完全相信,如果55年他被授元帅,他一定会再次力辞。

作者

  上弦月,深度历史爱好者,多年来专注于近现代史的研究与发掘。愿与你一起,穿透历史的迷雾,洞察世间百态,寻味人生真谛。

微信号|百年人物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