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二里头时期,夏人已经发现了岁差现象(连载1)
岁差是指回归年短于恒星年的现象。由于地轴进动引起赤道与黄道的两个交点(二分点)与二至点也一起沿黄道向西缓慢退行,折合每年50.3角秒或71.6年一度,大约26000年移动一周。
文献中记载,中国最早发现岁差现象的是公元四世纪晋代的天文学家虞喜,虞喜在分析古星图和星空时发现星星的位置略有偏移,进而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1°的计算数据。《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虞喜对岁差数据计算结果的偏差是由于对《尧典》星象和年代的误解所致,目前学术界对《尧典》的星象和年代依然没有研究明白,神都俗人尚未发布的第三本电子书《“夏历”三探》中会有这部分研究。
其实在虞喜之前,汉朝的文献中已有岁差的记载,但却是一本长期被儒家学者排斥在外的“纬书”。神都俗人的第一本电子书《“夏历”初探:二里头时期的<周易>乾卦六龙历》中引用了《易纬·乾凿度》中和岁差有关的记载:
“天道左旋,地道右迁,二卦十二爻,而期一岁。乾,阳也;坤,阴也。并治而交错行。乾贞于十一月子,左行阳时六;坤贞于六月未,右行阴时六……阳卦以其辰为贞,丑与左行,间辰而治六辰;阴卦与阳卦同位者,退一辰以为贞,其爻右行,间辰而治六辰……历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为一岁,易以三百六十析,当期之日,此律历数也。”
这段话是说:
一,《周易》中乾坤二卦十二爻,对应一年十二月。
二,乾卦六爻,从建子(农历11月[1])起,按顺序(左行)每隔一个月(间辰而治六辰)分配一爻;坤卦六爻,从建未(农历6月)起,按逆序(右行)每隔一个月分配一爻。
三,一回归年365.25天(历数),而“六龙历”为了简便整齐,为了符合律数(律数十二,360为其整30倍),历法中只排列360个常规日序(当期之日)。言外之意,并非“六龙历”真的一年只有360天,而是把其余的五六天不算做“当期之日”,独立于六季十二月之外(是为先王立表测影核对历法的过年日)。
按照《易纬·乾凿度》的记载,“六龙历”的示意如下图表。
图2-1 “六龙历”乾坤12爻与月份对应
表1: “六龙历”月份设置法
在上述图表中,大家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乾卦对应的六个月是顺序排列,坤卦对应的六个月是逆序排列,但乾卦的第一爻“初九”并非和坤卦的最后一爻“上九”在一组,而是与六四一组,九二与六三一组……上九与六五一组。《易纬·乾凿度》对乾坤二卦对应关系错位的原因解释为“天道左旋,地道右迁”,用现代话说就是由于岁差现象导致了地球上观察到相同月份的星象出现了偏差,乾坤二卦分别向左、向右移动了两个月。
二里头时期的星象与汉朝时也不相同,但《易纬·乾凿度》的作者却能够理解二里头时期的“六龙历”,甚至还解释了星象出现偏差的原因。不过“天道左旋,地道右迁”的两个月并非从二里头时期到汉朝时的岁差,而是从大约9000年前至二里头时期所形成,也就是说《易纬·乾凿度》中所记录的是二里头时期之前所积累的岁差,这些知识唯有夏人可以掌握。
注释:
[1] 农历为阴阳合历,而“六龙历”则是纯粹的太阳历,秦汉时期,阴阳合历沿用已久,古人只能以农历的月份对比“六龙历”,实际上并不准确,仅仅是大致相当。农历也叫作夏历,相传始于夏代,笔者认为两者不完全等同。本书试图探究真正的“夏历”,通过“夏历”的发展还原华夏上古史。书名中“夏历”加引号,表示夏代或夏人使用的历法,非特指农历。
对“六龙历”尚未理解着,请先下载神都俗人的第一本电子书,地址:
http://www.xiali9000.com/thread-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