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长寿画家晏济元,108岁作画刻印
以下文章来源:微水墨艺术
晏济元(1901年7月11日——2011年2月10日),名平,别号素贞老人、老济、济公、江洲散人。
七岁从父习书画,古典诗词、魏晋书法。
并在求学中钻研理论技艺。
书画风格飘逸洒脱,
堪称“晏氏画风”一代宗师。
涉足甚广,诗、书、画、印四位一体。
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
同郭沫若、张大千、张善子、于右任、
谢无量、何香凝、谢玉岑等交情深厚,
从艺一生,影响甚巨。
家学渊源
1901年,晏济元先生出生于内江。曾祖父是道光时期的进士,父亲是清末秀才,因擅长书画、治印而在周围十里八村享有盛名。晏济元天资聪颖,耳濡目染,幼时便表现出对书画的喜爱,经常四处涂鸦。
7岁开始,晏父便教导他书画技艺,在艺术上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晏济元学画并未上过专业学校,幼年习画,主要学习方法就是反复临摹石涛、八大山人等名家的名作,注重用墨自然,眼随心动。其书画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主张“学古要敌古,创新要破新”,在绘画上强调“学画必先学书,书成而后学画,必有成就”。为此,他在书法上下过苦功,功力很深。由魏晋入手,上溯篆隶、遍临历代名碑法帖。他的书法篆、隶、楷、行、草无所不精,尤其是行草,行笔自然,飘逸潇洒。
他在绘画上,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画往往给人一种豪放、气度不凡的感受,而花鸟中最精湛的当推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栩栩如生的荷叶,令人叹为观止。
晏济元对篆刻还深有造诣。篆刻法宗秦汉,印从书出,章法平中求变。朱文印圆润秀逸,寓刚于柔,醇和而有韵味;白文印得汉印之精髓,极富内涵。他的篆刻作品多达四百余件,所作不同类型的书画都是使用相应的印章,把诗、书、画、印融成一体,构成完整的佳作。
结缘大千
张大千(左)与晏济元在北京颐和园
晏济元与张大千有姻亲之谊,张大千比他大两岁。童年时两人形影相随,一起玩耍,一起研习书画。晏济元告诉笔者,那时候偶尔两人得到零花钱,总会相约着一起去买字帖或买小人书。由于几乎都喜欢临摹八大山人、石涛等作品,所以外人看来,张、晏两人的作品有着相近的风格,同样的章法,气势恢弘,体现出对古代书画艺术的传承。
1921年,动荡的时代令人苦闷。晏济元放下了画笔,毅然离开故乡,到成都寻求强国之路,用直接的、最彻底的方式为国尽忠。他先后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语,随后考入成都机械专科学校。1928年秋,晏济元又赴上海求学,幸运地与张善子、张大千兄弟重逢。他在上海寄寓张家6年,与大千兄弟一起创作、切磋,一同参加画展。
1930年,晏济元以仿石涛作品《人语响孤峰》、张大千以一幅《荷花》,参加柏林中德美术作品展,声名渐显。济世报国之心,让晏济元最终决定出国留学。因得知日本的机械工业比中国先进,所以想学好技艺来报国。于是,1934年,他东渡日本,专攻机械工程。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把游子的思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化作了一幅幅艺术作品。当他拿出一幅仿石涛的山水画参加日本帝国美术作品展时,在当地引发轰动,为留学生活涂上了一抹亮色。
情寄丹青
1937年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报国心切的晏济元毅然要求回国,却屡遭日方阻挠。为摆脱纠缠,他以回国办画展为由,几番周旋终于脱身。船到天津时,挚友张大千早已等候在码头。次年,晏、张两人在重庆交通银行的帮助下共同举办抗日募捐联展。
在日寇铁蹄蹂躏下,中华遍地烽烟,晏济元的“技术救国”之心无处施展,他只好钻研艺术。一次,他游历春城昆明后,创作了写生作品60多幅,展出后大获好评。他一直手不离画,笔不离纸,最终形成了高超技巧与鲜明的个性特征,以独到的古典技法被同仁誉为“晏氏风格”。
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欢腾,晏济元高兴地在成都举办了个人画展。当时正值张大千住在成都昭觉寺,故人重逢,尽皆感慨万分。晏济元把带去的一幅清心悦目的花鸟作品《瑶台濯玉》拿出请大千指点。张大千细看之后提笔赞道:“济元拟宋人布局,笔墨清润如玉若水,作家士气兼到也。”此评令晏济元珍惜不已,因为这是张大千四海为家之前,他俩的最后一次艺术探讨,也是两人的诀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晏济元终于在中国民航重庆分局找到一份做技术的工作。
忆及过去,晏老心态平和,他曾回忆到,“我是个乐观的人,穷的时候不会觉得痛苦,有钱了也不会觉得特别高兴。”当旁人请教他长寿的秘诀时,晏老也是微微一笑,“没有什么特别的,寄托书画,清心寡欲,开开心心。就是最好的长寿秘诀!”
上世纪50年代,晏济元曾经举办画展,义卖30多幅精美作品,把所得款项全部捐给抗美援朝的部队。
1979年,晏济元开始焕发艺术“第二春”。他应文化部之邀,到北京颐和园作画。随后,他担任了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等多种社会职务。同时,他又恢复了野外写生的习惯,南下广州,远赴云南,登峨眉、寻石林、访漓江、游三峡,创作出无数丹青巨作。仅《长江万里图》长卷的写生画稿,就达300多张。1978年至1982年,他用5年时间,创作出近30米的长卷《百里漓江》,被艺术界同仁视为传世经典。
晏老总是说,“继承传统就是善于发现古人那奇绝至妙之处,它也为现代人创新提供了空间。艺术创新要善于发现,它要通过'学’来实现。学古人最重要的是以古为'敌’,要有超越古人的勇气,在创新上永无止境。”
养生之道
晏济元是现当代画家中最长寿的一位,他99岁时,曾远赴云南观虎跳峡,登玉龙雪山,101岁登华山,102岁登泰山,都是为了写生。105岁时,他除了头发有些花白、耳有些背以外,走路尚不要人扶,且举止自如。直到108岁时,还在作画刻印。
晏老的记忆力很好,书放在哪里都非常清楚。每天早晨,晏老起床后必定要保姆何四妹给他梳个发髻。晏老十几年前便认为“留长发不易感冒”。冬天冷,画画站久了怕出汗感冒,老人就经常坐在窗前极目眺望,手指在大腿上写画。
晏老一生禁烟酒,不熬夜,睡前浴足。他喜逛超市,遇见自己喜欢的刀具,总会停下脚步把玩。保姆说,老人到晚年一直保持童心,爱看有动物的电视节目。
“如果消化好,他一顿能吃大半碗红烧蹄髈。”何四妹说,“老人口味重,与很多老人喜欢清淡食物恰恰相反。他年轻时当过厨师,饭菜做得好不好,他一尝就晓得。有时来了兴致,爷爷会亲自下厨,做自己拿手的回锅肉。老人还偏爱番茄和豆腐。”
谈及长寿秘诀,晏济元自己认为,“没有,没有。我吃东西口味重,爱吃肉,还喜欢喝咖啡,特别是现磨的咖啡。你说这是什么长寿秘诀?我觉得自己像个演员,不顺时,就当自己演了个糟糕角色,别人说你不好,就当是自己演了个坏人。”
晚年生活
从2010年10月开始,晏济元就不愿说话,不吃东西。最多喝些流质,但精神仍然较好。他的家人把他送到医院输液,补充营养物质。每次住院,医生都为晏济元下了病危通知书。入院后,输液打多了,医生又改成插管,让流质食物从管子送入胃部。但是,晏济元却常用舌头抵着管子,不许食物通过。医生为晏济元作了体检,因为年纪太大,器官功能处于衰竭状态,但头脑清醒,从不糊涂。
2011年1月,再次入院治疗。春节期间,晚辈给他送红包,他还微笑着伸手接过红包。
重病这几个月来,晏济元整天沉默不语,但是,一旦说到画,或者有人拿画来,他的精神便来了,也开口说话了。入院前,有人拿来了张大千和他早年在桂林画的一幅画来,请他鉴定真假。晏济元一看到客人手中的两幅画,精神就来了,靠在床上,他伸出手来,一边仔细看画,一边评说道,“大千的画是好画,我这幅画也是真的,两幅画都不错。”有人拿来其他画家的画请他评说,他立即坐起身子,指出画中缺点,这里色彩深了,那里着色不够,整个布局欠妥等等,完全没了往日的沉默寡言。
晏济元最后一幅画是上个月在床上画的。他靠在床上,吃力地拿着签字笔,随手画了一个石头,几片叶子,他说,这是兰草。在儿子晏秉正的回忆中,这便是晏济元作的最后一幅画。
2011年2月10日晚7时许,晏济元躺在床上,没有任何征兆,合上了双眼,享年110岁。
刚直不阿,宠辱不惊。
晏济元一生,
好比一句诗: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随天外云卷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