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成源:评析六家书体之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而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笔画清劲峻拔,结构谨严,有疏朗开阔之神情,俊秀方整之风采。柳公权是一位杰出的唐代书法艺术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在当时已享有盛名,于后世影响也很大,与颜真卿齐名,并称为“颜筋柳骨”。
书体分析
《教弟子言(一)》
《教弟子言(二)》
(1)“方笔”和“圆笔”并用,但又较多地使用“方笔”,以突出笔画的棱角,显得更有骨力。如写“横”画,先是逆锋向左上落笔,然后折锋向下作按,继而提笔右行,至收笔处稍驻,转锋向上,稍顿向下,紧接着又向左回锋收笔或一重按。如“林”、“天”等字的“横”画,往往两头用笔较重。又如写“撇”画,先是欲左下而右上,二次转锋折笔,比他体多一个棱角,转锋向左下用力撇出,笔势欲尽即收笔。“钩”画的写法更是不同一般,它往往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竖钩法”:逆锋向左上落笔,按笔转锋向下用力运行,至钩处轻按,然后转笔向上稍驻蓄势,继而向左用力“趯”出,如“来”、“则”等字。另一种是“竖弯钩”画写法:落笔同前,按笔转锋后稍带弯势向下行笔,至钩处稍按笔,然后回上稍驻蓄势,最后向左“趯”出收笔,如“将”、“等”等字。
《教弟子言(三)》
(2)对一些关系到字形长短的笔画如“竖”、“竖钩”、“斜钩”、“撇”、“捺”画等,往往采用适当的上伸或下延的写法,使字更显得昂首屹立、雄姿勃勃。如“丈”、“夫”字的“竖撇”画,“梦”字的“撇”画。柳体用上述“撇”画的写法,与颜体微微往左上翘的写法不同。用“长撇”的笔势往左下用力而斜冲,给人以势如破竹,犹如横扫千军之感。又如“竖”画的写法,它往往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垂露竖”法:先是逆锋向左上角落笔,折锋向右,稍加按笔,然后折锋用力向下,至收笔处又按笔向左上(或右上,依字势而定)回锋成露珠状而收笔如“外”、“粗”等字;
《教弟子言(四)》
另一种是“悬针竖”法:落笔,行笔同上写法,所不同的是不作回锋、顺势呈针状时收笔如“帝”、“祥”等字。这两种“竖”法的运用,往往后者多于前者。“柳体”的“捺”画“捺脚”较之“颜体”来也丰满得多,把“颜体”、“捺脚”中的凹进部分填实了,如“丈”、“夫”等宇。“柳体”的这些笔画的写法均比其他(尤其是“颜体”)的笔画稍长一些,这恐怕也是柳体不同他体的特点之一。
《教弟子言(五)》
(3)“柳体”的“横折钩”画的写法也很有特色,是体现“柳体”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写法是,逆锋落笔,微微右上,至“折”处重按,转锋向左用力“撇”出,突出棱角,呈粗短有力的“蟹箝”状,如“家”、“室”等字的“宀”画。
《教弟子言(六)》
(4)削肉添骨,力渗骨中。如“横”画的写法,往往用逆锋落笔,运笔取势,减少中间驻留时间,加快行笔速度,消减其中厚度,稍增向右上的坡度,用力一按,回锋收笔。形成“柳体”的“长横”画顶盖、中腰或底托部位均比一般长,呈两头重、中间轻状。如“大”、“三”等字,与颜体带有隶书笔意、稍为粗肥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弟子言(七)》
笔者认为,“柳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①只顾字的结构而不顾字的规范,出现了许多不是缺臂少腿就是画蛇添足的“错别字”如“瑜”、“辟”等字。②任意改变汉字的结构,出现了不少新异的怪字。如“镌”字,分明是一目了然的左右结构,《说文解字》中说:“从金、隽也”,而“柳书”却写成上下结构,并把它拉长为3.9cmx2.3cm。③由于过分强调和突出骨力,有些笔画如“横折”画转折处按笔过重,过于突出,犹如老年人的“骨质增生”,显得多余。如“宀”部的折处,“室”、“家”等字。
《教弟子言(八)》
| 义 | 门 | 裘 | 氏 |
中国义门之最 孝义传家楷模
微信号:yimenqiushi
将你身边的裘氏故事,裘氏新闻和我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