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说音响】音响器材因老得病的五大原因
【乐说音响】
音响器材因老得病的五大原因
文 / 乐迪
不要以为做工精细、外表坚固、价格不菲的“高级”音响器材就不会坏,这个想法就像说壮硕无比的拳王阿里不会生病和去世一样天真。实际上,所有的音响器材根本上都是个“短命”的家伙,一般来说它们的平均有效寿命也就十五年左右,越是高档的设备可能“有效寿命”越短。
注意,这里说的是“有效”寿命,指它们能保持设计指标或者出厂技术指标的寿命,而不是“不响”,不响就是“死翘翘”了,不能维持正常指标是“得病”,如果病得很重,生命就失去了鲜活的意义。一台高档音响设备“得病”了,它的表现可能还不及价格只有1/10的新机。
音响器材“因老得病”是一种必然,归纳一下有五大难以逃脱的原因。
第一,机械性损耗
如LP唱机、光盘播放机、存储硬盘、喇叭等音响设备,都是机械装置,就是它们里头有一些部件要运动。比如CD唱盘要高速转动,大部分LP唱机的驱动马达也要高速转动(直驱式LP唱机的马达转速相对比较低)。喇叭本质上是个电动机,音圈、纸盆、折边都在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地振动。
凡是运动的装置,都有磨损或者折损,就像爱跑步的人一样,要当心自己的膝关节。每天使用三小时,连续使用超过十五年的喇叭,你对着强光看看折边,很多薄得都能看见强烈的透光,折损得厉害,它的阻尼特性就会劣化,和出厂时的“初心”已经相去甚远。
第二,热损耗
凡是通电的器件都有热损耗,温度越高物理损耗越大。比较典型的是电子管,灯丝、阴极、屏极等电极在高温中分子运动活跃,都在“抛散”表面物质。电子管使用久了,玻璃管泡会发黑,这就是各个电极的抛散物质沉积在较冷的管壁上。电子管的说明书上都有写寿命是五千小时,如果是大功率的845、807管子,工作温度都在两百度以上,这个寿命更短一些。而6N2、6N8等工作温度在一百多度的低放管,寿命就长一点。但是,在灯丝变细的那一段时间,电子管还可以工作,但电流变小,效率变低,声音会劣化。
光盘机也有这个问题,它带有激光发射管,发射功率的衰减速度比电子管还要快,天天使用的五年以上的光盘机,很可能遇见光盘“不相认”,因为它的激光发射功率与相配的聚焦镜已经不适应了。
第三,电容器的自然老化
所有的音响设备里都要用到数量比较多的电容器,这是个寿命比较短的家伙。最容易“蜕化变质”的是电解电容器,其中的电解液会受热蒸发,或者自然泄漏,容量逐年变小,出现漏电杂音,十年左右变得“面目可憎”。油浸电容的油料也会外泄,质量差的产品使用几年后摸一下,油腻腻的。
第四,系统设定的参数和工作点偏移
以前我们都认为晶体管的工作寿命是半永久性的,但现在看来也不是这样,七十年代大家都买的半导体收音机,现在能开响的还有几个啊?这不仅是周边的元器件劣化变质拖累了晶体管,使工作点全部远离设计的原点,还由于晶体管本身因为温度、湿度的反复急剧变化,其内在工作参数也在变化。这些林林总总的“集体腐败”加在一起,不一定导致机器不响,但声音的劣化是肯定的。
第五,一些意想不到的悄然改变
多年前,我知道喇叭的磁体和变压器的磁通量,历经数年是有变化的,总之是变小。
所有的接插接都会氧化,形成较高的接触电阻。
这几年,有不止一位研究数码音响的朋友告诉我,像晶振这样的高精度器件,随着投用时间的延长,其时基的精度也在劣化中。我们知道,一些价格昂贵的数播设备、光盘机,使用了高等级的晶振器件,价格不菲,但它一旦走样了,和低档机也就差不多了。这种劣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犹如“温水煮青蛙”,使用者往往自己并不察觉,买了三万元的数播设备,以为永远值三万,几年下来,可能与隔壁老王花一两千买来的东西音质已经差不多了。所以不要与隔壁老王比设备的“掩耳盗铃”超稳定心理是最重要的。
我们无法阻挡电器设备的老化和寿终正寝,但我们可以设法延缓这个过程,这也有五点注意事项。
1,使用环境不要过热
换一种说法是,要注意营造机器散热的良好条件。有些人喜欢把机器叠在一起,或者放进拥挤的橱里,还加上一道玻璃门,这些做法是严重不利于散热的,你不如拿把刀砍设备算了。
音响设备要摆放在开放的分层机架上,金属机架好过木质机架,尽量不要叠在一起。发热大的设备,比如功放,要单独放,或者放在最上层。
夏天使用设备时,要开空调,摄氏21-23度是比较合适的。开空调的另一个好处是控制了湿度。你看录音棚里一直要维持这个温度,这不是让人舒服,而是保护机器。
2,要控制环境湿度
稳定的35-55%的相对环境湿度,是比较适宜音响设备生存的。我国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湿度比较大,我在广州生活的时候,一年里有大半年时间湿度在90%以上。湿度大的结果就是“烂设备”,这种腐蚀能力千万不要小觑。
玩音响的朋友你要买个温湿度计监控家居环境的温湿度,超过了合理范围就要开空调控制。玩高档音响的朋友尤其要注意这点,不舍得这点电费,还是买便宜一点的设备比较合算。
3,要常开机器
音响设备玩到发烧程度的,一定有闲置的机器,闲置的设备一定要定期使用。汽车不开就坏,音响不听也一样坏。我的音响机架上有一个空位,叫“客席”,就是让闲置设备轮流上架使用。一般三个月都能轮上一次,一次用三天。
我有个90年代初上海产的“红灯”200后级放大器,非常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名机,但由于死沉,一般一年只有一次机会上“客席”,然而它已经坏了三次,都是电解电容击穿了。好在当年的设计师邹元元先生还在,坏了就找他倒腾……我遇到他就要祝他身体永远健康。
朋友说,你这很忙啊,搬上搬下,没事找事的。可谁叫咱做音响发烧友呢?这不是顺带在锻炼身体嘛。
如果实在做不到轮流使用,可以考虑轮流“开空机”,就是插电开机,不接前后,让机器热几小时。这个招数不适合电子管功放,和极少数有输出变压器的晶体管功放,其余都是可以用这个方法的,包括电子管前级。(电子管功放和有输出变压器的晶体管功放不能不接负载,而晶体管功放不能输出短路,记住这两条,其余都无妨)。
4,太阳不要晒设备
谁拿机器去晒太阳呢,又不是被子。可实际上我们都爱阳光,家里每天有几小时阳光照进来,心情会很好。当你心情沐浴在阳光下洋洋得意的时候,不经意间,音响设备也在晒太阳,漂亮的外壳根本经不起太阳光的紫外线直射,会黯然褪色。这还不是关键的,你不要小看这个阳光,你试试在封闭的小汽车里晒晒太阳看,小狗小猫大人小孩都会在几十分钟里脱水发生生命危险的,音响设备也是这样的。
尤其是喇叭,照不得太阳,不信你自己去做做实验。
5,不要给设备穿外衣
有些朋友珍爱自己的设备,做个布套(我还见过做真皮套的)保护起来,这个做法就像以前有人给空调、电视机、冰箱做外套一样,加速老化,是好心办坏事。
布套不利于电器散热,也不利于散湿,是个忌讳,画蛇添足。
最后说说CD唱片等光盘的寿命
在CD唱片问世时,人们说它的优点之一是“永久性保存”,不像录音磁带在恒温恒湿和避磁的条件下也不能长期保存。现在看来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最早商品化的CD唱片已经三十年了,部分已经失效,或者音质变得很差。
90年代的时候,我在台湾一本音响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一种“CD虫”,专吃CD唱片表面,还看不见抓不到,水洗也没用,所以CD的寿命也有限。当时以为是台湾人痴人说梦,胡叨叨。经过长期实践,发现这一说有一定道理。只是依我的研究发现,这不是什么“CD虫”吃唱片,而是塑料和铝镜刻纹面的双重氧化。
塑料氧化后,不仅生成一种粘物,而且会使透光性急剧下降。铝镜刻纹面的氧化会使反光效果降低。这两者结合,使CD唱片的精确读取率降低,数据丢失增多,严重的就是不能播放。历史上播放越多的光盘,因为高速运转时加大了与空气的接触,氧化速度会加快。
我是从1987年开始大量买入CD唱片的,现在有10%已经不能播放,或者播放时跳槽严重,需要调大激光头的发射功率才能播放。大多数老片音质已经劣化,感到失真加大,频响变窄。好像现在一时也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唯一的资源性抢救办法,是用功率偏大的激光头为这些濒临危机的CD唱片做镜像资料,保存在电脑里。
人都有寿数,世界万物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