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周王朝的分封制度为什么能够持续八百年?

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周朝的分封制度。

周朝的分封制度,建立在“礼乐”文明基础之上,也标志着统一的国家性的“礼制”的建立。通过礼制,能够把全国各地的大小诸侯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模式之下,以此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礼”,并不是周朝才有的。相传黄帝时候就有,有句话是“三代不同礼而王”,是说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礼制是不同的。

“周”是周密的意思,完整、严格的礼制实际上是从周朝开始的。周朝之前的商朝虽然已有礼仪制度,但是其制度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都被后来的周朝所更正。

从礼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从上古一直到周朝,中央政府的权力在不断地加强。“皇道”时期是原始的自然生活状态;“帝道”时期,部落领袖还不能控制其他部落;夏商时期虽然也有礼制,但并没有统一的礼乐制度;可是到了周朝,礼制却非常严密与完整。

整体来看,中央政府的权力不断加强,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非常显著的规律。

周朝的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从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到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所灭,这中间经历了近八百年漫长的历史。正是因为独特的制度规范,才让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朝代。周朝的制度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周朝继承并完善了“分封制度”。

商朝实行的也是分封制,但是分封得并不彻底,也没有建立统一的制度,还保留了很多部落制度的特征。商朝的最高统治者“商王”是各个诸侯的共同统领,各个诸侯被封为“侯、伯”等爵位,比如周文王姬昌就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被称为“西伯”。“周文王”这个名号,是他的儿子姬发成为周天子后追封的,在当时只有“纣王”一人可以称为“王”。

所有的诸侯都来自于“王”分封的,也就是这些诸侯的统治合法性来自于天子,所以各地诸侯自然要对天子效忠,否则从“伦理上”无法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这种分封制度与西方中世纪时的制度类似,商周时期的分封更多类似于欧洲的封建制,我们国家比欧洲更早地实现了统一的国家形式。

到了周朝的时候,建国之后也分封了一些诸侯,主要是三类,第一类是周朝的王族,即姬姓后人,比如:晋国、鲁国、燕国;第二类是先前圣贤或商朝的后代,比如商朝微子后代分封到了宋国,舜后分封到了陈,禹后分封到了杞;第三类比如说是功臣,比如姜尚(也就是姜子牙)的后人封到了齐国和秦国;第四类是臣服的诸侯,比如楚国。但是,楚国并不完全遵从周朝的礼制,所以一直是比较边缘性的国家。

周朝分封了多少个诸侯呢?总共71个,其中姬姓53个,肯定是占绝大多数。所以,从周朝的分封上就可以看出来,周天子加强了王朝的集权,并且几乎所有的权力来源都是周天子。

可是商朝并不一样,它的很多诸侯并不与商王同姓,而是原先就存在的部落领袖,并且有些诸侯的爵位也不能世袭,所以商王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远远不及周天子的。

其次,建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夏朝制度是否是“兄终弟及”,这个并不十分清晰,但是商朝肯定是“兄终弟及”——哥哥当上“商王”之后,君位由弟弟继承,如果兄弟都去世了,再让儿子接任。但是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叔伯和子侄争权的情况。

但是也有优点,王位继承者一般都是成年人,不会出现因为君主年纪小,而被权臣或者外戚专权局面。

到了周朝的时候,这种王位继承制度被彻底改变,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古代中国,作为天子可能有很多个嫔妃,但是王后只能有一个。在这种情况下,王后所生的第一个王子,就是“嫡长子”。并且王后往往出身比较高贵,大多是诸侯国的女儿,在这样情况下,嫡长子也拥有更强的母系家族的背景。

当嫡长子继承爵位之后,其他的庶出公子会被逐渐降级,比如:嫡长子继承了诸侯的位置,庶子就会成为卿大夫;再接着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了卿大夫爵位,其他的庶子就成为了士人。由此,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人这种等级制度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能够较大地保证了周朝的政权稳定。并且诸侯的继承人,也是嫡长子,这些即位的诸侯也会维护周朝的礼制,不然就是否定自己即位合法性。

“嫡庶”之间除了在继承爵位等级上有差别外,在身份和地位上,也有明显的差异。礼制中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祭祀,嫡长子有主持祭祀的权利,庶出的公子就没有这个权利。之后到了春秋时候,周朝礼制开始混乱,齐桓公和管仲召集诸侯结盟的时候,就让诸侯宣誓一个重要问题,不能“废嫡立庶”,对不立嫡长子为继承人的诸侯要群起而讨之。

最后,建立了严格的军事制度。

所有的等级制度,不仅需要伦理上的合法性,还需要强大的武力来保证。

周公建立周朝的礼乐制度,不仅将各阶层享受等级划分得非常明确,而且对各诸侯国的军事实力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周朝礼制背后是严密的军事制度。

在先秦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参军。最典型的就是“国人参军,野人不参军”。相当于公民才有从军资格,而在此之外的郊野之人不能参军。

并且国人会分到贵族的土地,野人不会受到封地。古代实行的是井田制,一块地中间是公田,其他边缘地方是民田,这些民众需要先把公田的耕作忙完之后,才能耕作自己家中的田地。这些耕作的民众,平时是农民,而战争的时候,是士兵,由贵族来统领。

周朝在这种土地制度基础上,建立了三支军队,分别是:虎贲军、周六师和殷八师。虎贲军保卫都城王畿(jī),相当于后来的禁军。周六师指的是周地一带的军队,这个是原先周朝起家时候那块区域,职责还需要对付西方的犬戎。殷八师主要是原先殷商一带的民众编成的军队,但是统领是周人,负责东方的地域安全,对东方的诸侯也有震慑作用。

周朝有个非常特殊的都城制度,建立了两个国都:一个是在丰京、镐京,还要另外一个是在雒邑。前者在渭河流域附近,也就是现今的西安市长安区,后者在现今的洛阳。

周朝以丰镐为主要的都城,被称为“宗周”,是周朝兴起地方,而洛阳则被称为“成周”,也就是周朝确立统治地位的地方。宗周附近除了王畿之内的虎贲军之外,还有周六师。虎贲军的编制大致在八百人,是羽林军,周六师主要负责拱卫周地一带的军队,同时也为了对抗西部的戎狄。

殷八师戍守洛阳,当时周朝兴起于西部渭河流域,函谷关以东豫北平原是殷商统治核心区域,所以由此而得名。殷八师则是为了维持东部的秩序,替周天子守卫东方。

可从成周和宗周出兵夹击南方楚国

同时,南方楚国经常叛乱,周六师可以从武关进入南阳盆地,殷八师则可以从洛阳南下,共同夹击,打击楚国。

周朝的都城和军事制度的设计,使得一旦东部诸侯发生叛乱,可以由殷八师镇压,并且周朝可以依靠函谷关天险保存丰镐,当丰镐面临威胁,可以迁都洛阳。这就是西周灭亡后,东周迁往洛阳得以保存的原因。

周王朝严密而又完整的礼仪体系的基础是它的分封制度,这套制度是由经济上的井田制、政治上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独特的军事制度共同构成的。由此,才能保证周王朝的稳定。

但是随着西周灭亡,周王室东迁,周朝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很难再继续维持礼制,诸侯的欲望不断膨胀,最终这套礼制崩溃了,分封制度也就就此瓦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