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人美文 | 古典音乐妙在相同之间的迥然不同
爱乐人美文
古典音乐妙在相同之间的迥然不同
撰文 / 黎谷
今夏去法国,在巴黎游人如织的蒙马特高地一家西餐馆外,一位民间大提琴手悠然地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曲,然后还拉出了一些其他大提琴名曲,比如《寂静的森林》。
蒙马特高地上的街头艺术家
同伴不无惊奇地说:“一个法国的街头艺人都拉得这么好,国内有些正经吃乐团饭的,情何以堪?”
为了听他把曲子一首一首拉下去,简餐之后我们都叫了饮料,喝完了再次、又再次续杯。
我们的饮料钱多过了饭钱。
他拉得真好,虽然我听过很多大腕艺术家在音乐会上或者在唱片里演奏过这些曲子,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欧洲老年大提琴手真正感动了我,那种特有的沧桑感和他的经历、社会地位和年龄,有着特别的关系。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欣赏显然是那样的不一样。流行歌曲我们追逐原唱,唱出名之后的所有歌手再唱,哪怕是“四大天王”,都叫翻唱,都是二手货。但古典音乐并没有“原奏”之说,任何一次演奏都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都是新的,有无限种漫游的可能,这就是古典音乐深奥和好玩的地方。
音频:邓泰山演奏的萧邦降E大调夜曲
音频:米哈伊·沃思克里森斯基演奏的萧邦降E大调夜曲
您比较一下上面两段录音,出自两位不同的演奏家之手,同一个曲子,但节奏、韵律、感觉有天壤之别。这就是不同的演奏家以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方式在解释音乐。
古典音乐是鼓励有不同解释的,这才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欣赏动力。但“解释”古典音乐意味着什么呢?
乍一看,乐谱都是一样的,它有着最基本的规定性:作曲家提供了所有的音符、动态(piano、forte),速度(lento、presto)和速度变化(de / accelerando)等。
然而在实践中,演奏家却有很大的自我发挥余地。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例如独奏曲、协奏曲中的华彩乐段(cadenza),独奏家可以根据和弦自我改变旋律。还有一些作品的装饰音(比如颤音等),很大程度上由表演者自由定夺。
一般来说,作曲家都不会指定每一首作品如何来具体演奏,这为表演者提供了很大的发挥余地,他们通过自我的理解和体验来选择节奏、分节、清晰度和音调,来表达自己的演奏情绪。在蒙马特高地上,我们听到的就是一个民间艺人的自由表达,他是那样的不同,这只属于他自己,世上无二,因此具有绝世的聆赏价值。
即便是同一个演奏家,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作品,也有不同的演绎(解释)。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于1741年创作,然后由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在1955年的首张专辑中推广,曾经被认为是深奥的古典作品转变为最具代表性的现代钢琴演奏典范录音之一。
1981年,在他去世前一年,古尔德再次录制了这些作品。经过长时间的重新思考,他再次审视了自己的思想变化,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解释。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其中明显的变化。
视频:古尔德1955年和1981年演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的不同
古尔德这样对媒体说:“大约20年前,我停止了在音乐会上演奏这首曲子,是没有在任何音乐会上再演奏,也许我的思考就没有被连续演奏所摧毁,所以你可以感觉到前后是多么地不一样,因为我想了很多很多……”
比较古尔德1955年和1981年的录音,跟着音乐家的思维奔跑是很享受的,你要好好想想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这是他们的人生,也是我们的人生。
这也是古典音乐欣赏者听音乐会现场和听录音的不同,听现场演绎就是此时此刻此人,而听录音是把一个作品放到更长的历史河流中,在不同的音乐家之间体验,是那些时候、那些人、那些不同的情感……因此,喜欢沉浸在录音中的爱乐人更睿智、更哲学、更富内心的体验。
我是莫扎特的《安魂曲》(requiem)的忠实粉丝,我很快找到了这同一件作品的十几个不同唱片版本。当我还是一个年轻人时,我一直很想知道这部作品的真正意义,现在我也历经沧桑了,就不再有这个问题了。
下面我选取一段三个指挥家对这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诠释,这是《安魂曲》第一乐章的一小部分,分别由卡尔·伯姆(Karl Bohm)、罗伯特·列文(Robert Levin)和乔治·索尔蒂(Sir Georg Solti)指挥。在这里查看,卡尔·伯姆沉闷的节奏和笨拙的合唱与罗伯特·列文的清脆简约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没有对错,只有情感和理解的不同。
视频:三个指挥家对莫扎特《安魂曲》的不同演绎
当你遇到一个爱乐人,他说他听过某个作品,这样的表达说明他道行尚浅,只有说我听过某某人在什么时候演奏(指挥)过这个作品,才表露了欣赏古典音乐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