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难免“残忍”。

【图】 Hisu Lee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920天
关于青春期,我之前也写过,感觉写得还不够。现在的孩子相比过去,见识更多,个性更独特。
比如,这位苏州的父亲,描述他16岁的儿子:
1. 有见识,非常理性,很自律,不需要喊起床,不需要陪同作业,但成绩一般,和班上同学(成绩差的)攀比成绩,是为了肯定自己,而不是找出差距,鼓励自己。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想去做,但更想偷懒,通过精神胜利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状态。
2. 较为殷实的家庭条件,让他失去了奋斗的动力,经常跟妈妈说,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很难超过爸爸。
3. 社交能力很弱。家庭聚会、学校活动第一时间往后缩,对社会充满批判,不爱与人交往,最爱宅在家里。往往逼着去参加活动,要在家里骂上好几天。这是他的一大特点,精神力量强大,却眼高手低。通过批判别人,满足自己高人一等的假想人设。
4. 很自私,很冷漠。妹妹出生后,他非常厌恶她,也从来没抱过妹妹,看着妈妈各种辛苦,直接说,没办法,你们自己生的,你们自己负责。把我们气得够呛!而且极其在乎个人物品、个人空间、个人权益、个人自由,稍有侵犯,就有一种以命相搏的气势。
这位父亲问: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有阶段,还是塑造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
如果是特有阶段,孩子在这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家长虽然不能接受,但是不是忍忍就能过了?
如果是重要阶段,那孩子表现出的各种问题,家长就不能只是忍,是不是应该表达出不悦并进行教育?
如果要教育,那这个教育怎么能做到和风细雨?态度和尺度都非常难把握!
那,该如何陪伴青春期的孩子?
顺便补充一句,这位家长,曾是我的学长,现在是苏大的副教授。
和他一样,我家也即将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家老大也即将进入这个重要阶段,或者说已经提前进入。相信不少家庭,也正面临或正经历着这个“恐怖”的重要阶段。
在我看来,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一切都是不完美的,这个前提必须接受且明确,当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发生时,不会太着急,也不必太较劲。
许多家长(包括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犯的一种“高级”错误,就是理性偏执,这类错误更容易发生在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当中,他们能一眼看出孩子身上的种种毛病,把其中任何一个毛病,放大100倍,孩子的人生都毁了。这让他们恐惧,也让他们焦虑、急躁,如果不马上改掉孩子的这些毛病,他们就会绝望。
其实,这是穿着理性外衣的非理性,更难觉察,危害更大。
孩子的这些毛病要不要改?当然要改。要讲道理,还要努力地讲得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就像《奋斗》里,陆涛的养父说的那段话:“该讲的道理,在你10岁前,我都讲完了,10岁后,我只是在不停地重复”。当然,我们作为家长,必须明白一点,讲的这些道理,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甚至一生,都只是对毛病起到抑制的作用,而不是删除的作用。
想想我们自己,比孩子大几十岁吧,身上还不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有的还不少,我们会害怕自己失控完蛋吗?不会啊。所以,我们对孩子也要公平一点,允许他们存在一些很难彻底改正的毛病(虽然写下这句话时,我心里很不甘心),也要相信自己传授给他们的道理,始终能起到抑制毛病的作用,毛病不会无限放大的。孔子73岁离世,70岁那年才“从心所欲不逾矩”,说明他的一生都难免逾矩,难免犯错,我们不能要求青春期的孩子比70岁以后的孔子还厉害吧。
给孩子时间。没错,在我看来,教育就是等候的学问,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你至少等15年吧。
还有就是,青春期的孩子难免“残忍”,往往会说一些伤害父母的话,他们由于无法掌握情感和语言的力量,怎么狠怎么来,他们把那些“狠话”当成个性和独立的宣言。家庭教育,父母是必须要付出心理受伤的成本,越负责的父母越是如此。现在的孩子们,可能要到中年,当然自律、理性的孩子可能会早一点,想起青春期的这些言行,才会羞愧难当。
我们做父母的,现在只有保持好定力,做好持久战的心态,该讲的道理要讲,该给的空间要给,不要焦虑,不要伤心,时间会还给我们公平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