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员岗村刘氏
岭南刘氏三十六房之番禺圆岗房。
岭南刘氏三十六房阖族谱记载;番禺圆岗房先祖祀奉于省城然藜书舍;
先祖考宋雄州通判承直郎讳国才刘公。
(另祀小主;修来公、接孟公、顺堂公、君恺公、君悦公)
番禺;
古番禺分“禺北”、“禺东”、“禺南”。
“禺北”、“禺东”为“上番禺”。
“禺南”为“下番禺”。
以地理情况而言,人们又把流经广州市之珠江为限:
珠江之北的禺北和禺东合称“上番禺”;
珠江之南的禺南称为“下番禺”。
清初迁海以来,随着梅州地区的客家人迁徙南来,上番禺流溪河以西的白云山、帽峰山丘陵地带陆续嵌入不少客家人的聚落。形成西部平原地带以广府人聚居,东南部丘陵地带客家人散居的聚落文化景观格局。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融成为清代以来上番禺独特的文化景观之一。
下番禺大部分地区原来是珠江古海湾中一群以大谷围市桥台地和河南岛群为中心的岛屿群,“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之中。民国版《番禺县续志》对下番禺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农业耕作模式进行了描述:沙、茭二司,总名下番禺。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中,分为大箍围、小箍围(俗亦称大谷围、小谷围)。号之曰“箍围”者,盖其地既低,耕者类皆筑土作围,以绕其田故也。
番禺建县之初,境域广阔;北隔洌江与中宿(今清远);东与博罗(今博罗、惠阳一带)相接;西与四会(今四会、鹤山一带)相连;南止于滨海之地。大致覆盖了今天狭义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即现在的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番禺县府向设于广州市内。
晚清时,广州城内成立巡捕房,便将广州内原属鹿步司、茭塘司的一部分划入“捕属”;所以有“四司一捕属”之谓。
番禺这么大,那么番禺圆岗房是现在的那一个村呢?带着疑问查询现时广州市各区地图所知。广州各区以圆岗村(元岗村)名命的古村落有三。分别是广州天河区的元岗村(圆岗)、黄埔区元岗村、番禺区圆岗村。
2020年12月17日我们一行五人(广州夏茅村荫兴、超荣、学能、宗和、笔者)出发。首先探访广州天河区元岗社区。经社区热心街坊介绍。梁姓、谭姓、陈姓是元岗村三大姓氏。而下元岗是梁氏族人聚居的地方。
梁氏先祖于南宋年间从南雄珠玑巷南下,梁子富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从长湴村迁居下元岗,为下元岗村始祖。
谭氏是湖南长沙府湘潭人,后移居江西再迁广西、宋朝时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于淳祐间(1241-1244年)迁居元岗,为元岗村始祖。
陈氏先藉江西泰和,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今白云区九佛龙山村迁居元岗村。
元岗村刘姓(元岗村刘氏)的原住民数量很少,就几户人,现时居住的刘姓大多是新迁来的。这与我们想找的有很大的差距。想要找到人也是一大难事,所以此村刘氏资料我们没有进行更多的查询。
所以我们本想出发黄埔区元岗村。但考虑到还是先到番禺区的圆岗村先行一探访。
广州市番禺区圆岗村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北部。
圆岗古村落也变迁成新城市。圆岗村中有多姓聚居;崔姓、张姓、陈姓、冯姓、高姓、黄姓、何姓、梁姓、刘姓、仇姓、林姓等。
村中共有24坊,其中刘姓、崔姓、梁姓、林姓是村中四大姓氏。
刘姓是圆岗村一大姓氏之一。
番禺区圆岗村刘氏宗祠位于村中图南坊。在解放初期因建设需要,圆岗村刘氏大宗祠改建为生产队的办公场所,也是现时村中喜庆聚会的场所。
我们几经周转。终找到我们要找的兄弟。经老刘兄弟老介绍,他还是小孩初懂事的时候,他的爸爸到广州然藜书舍开会,还带回来书舍的大合照,我们非常希望能找回这个珍贵的相片。他的伯父(庆云)是书舍的监理人。这个消息让我们非常开心,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离开时我们将三十六房资料交与老刘兄弟,希望老刘先生能将他们村的资料早日整理出来核对,让失散多年的兄弟早日与其它兄弟一聚。
岭南刘氏三十六房创会于康熙四十九年。
(燃)然藜书舍原为岭南刘氏三十六房阖族祠,广东刘氏总祠。
创建时: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方位:原广州大南门布政司衙前,双门底内。
现易名为(民国);汉民北路,列门牌编110号、112号(正祠),114号。
由楚元王刘交、楚孝王刘嚣、刘氏后裔阖族建成于康熙四十九年。
现址为;广州北京路新华书店
长按图中二维码识别加关注岭南刘氏公众号关注更多刘氏来历
长安图中二维码识别关注分享更多三十六房刘氏历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