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xū]葛之战:一箭击碎君臣之义
全文共2369字 | 阅读需8分钟
繻葛之战成为开启“天下无道”的钥匙。门这边是礼乐的表面温情,门那边则是大争之世的铁与血,这一争就是近五百年。
前文链接:周桓王的奋斗,东周王室现复兴火苗
郑桓公寄孥图
郑庄公
对于郑国的发展方向,桓公和武公确定的宗旨是依靠和扶植周王室,利用天子的大旗讨伐不服从的小国,从一刀刀割肉小国领土来扩张郑国的霸权范围。因而早期的郑国跟周王室的关系很是融洽,国君兼任周王室的卿士,而在平王东迁的早期,郑国和晋国作为最大的两根支柱拱卫着天子衰微的统治。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郑国和王室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周王室对郑国不断扩张的势力范围开始感到由衷的不安并想方设法遏制,而郑国则认为周王室对一直以来忠心耿耿,即使在王权跌落至最低谷时依然不失臣节的自己恩将仇报。矛盾就这样出现了,而将这种矛盾表面化的事件发生在桓王三年:
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这里的“桓王不礼”,实际上是“桓王没有用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郑庄公”的意思,我们都知道整个周王朝是一个礼法和等级制非常鲜明和繁复的时代,即使一个简单的小举动,在政治人物的身上表现出来,能够反映的信息也多种多样。具体到这里,桓王不使用正统的礼节,说明对庄公乃至于郑国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反感和排斥,甚至于这种排斥已经上升到了必须利用外交层面的抗议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的程度。
而庄公发觉了桓王的举动,对其进行了回应:
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古语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在周代被贯彻的尤其到位,在宗法体系下任何诸侯之间的外交只要涉及到领土问题,从法理上都要得到周王室的批准才能进行具体的操作,而郑国和鲁国之间交换土地居然没有提前获得天子的认可,更加过分的是交换的还是天子祭祀用田,这无疑是狠狠地扇了桓王一巴掌,对一直以来高歌猛进恢复王权的桓王是一个相当具有挑衅意味的行为。
而就是从“郑鲁易田”的桓王五年开始,王室和郑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无论是在礼仪问题还是政治外交问题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冲突,终于在桓王十三年,庄公的卿士身份被夺走,这也象征着郑国失去了在王室的发言权。庄公对此的直接表现就是“郑伯不朝”,干脆连表面的礼节也不顾了,视天子为无物,而桓王在之前成果的鼓舞下,也决定直接诉诸武力,去讨伐郑庄公这个“叛臣贼子”。
繻葛之战
伟业的巅峰和理想的谷底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桓王终于决定发动战争去讨伐眼中钉郑庄公,戒于郑国实力的不断膨胀,桓王在动用王室直属的武装力量参与作战的同时,还联络了陈、蔡、卫等亲近诸侯协同作战。此时桓王在恢复王权的努力中所取得的成绩,让其对郑国的军事政治双重威胁表现的愈加强烈,加上天子大义名分的正统性压力,庄公在应对周军的进攻上信心不大,只能硬着头皮于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地区布阵,双方的战事一触即发。
繻葛之战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左传·桓公五年》
从桓王的布置上,能够看出周王室的军事战术体系还是没有摆脱春秋时代的基本构架,以固化的方阵作为基础,按照不同地区的兵源素质分配它们的进攻和防御意图,在战场的号令上组织流程严密。这种安排固然有着稳妥的平衡方式和有条不紊的量化准则,然而存在着致命的弱点,而这被庄公的大将子元一眼看破,他对庄公进言到: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左传·桓公五年》
子元的分析中,首先两个字就是“陈乱”,陈国正在内乱之中,而它的军队并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对外作战中。如果率先进攻陈国军队,势必会使其提前溃散,而联军中最有战斗意志和核心的王室军队势必无法应对这种突然打击,也会跟着混乱,失去了王室的约束,蔡国、卫国也不会继续保持优势,这个时候再集中优势兵力对已经混乱的王室军队进一步打击,最终便大事可成。
庄公采纳了子元的建议,而最终战役的发展完全按照子元的预料进行,陈、蔡、卫三国尽数溃败,桓王的中军独木难支,被郑军杀得大败,连桓王本身都被庄公用箭射中。当然了,此时尚在春秋早期,周礼威信尚在,庄公作为宗室亲藩,也不敢公开做出弑杀天子的篡逆行径。郑军追击了一番,见好就收,又派出大夫祭仲前去抚慰桓王,繻葛之战以周败郑胜落下了帷幕。
结语
繻葛之战对于周王室乃至于整个春秋时代的影响力是深远的。谁都没有意识到,王室权威的最后一层遮羞布,竟然是作为姬姓亲藩的郑国首先撕裂,而桓王精心编织和奋斗多年所获得的成绩也被郑庄公的锋刃斩断。如果说平王时代的王权衰落至少还有一部分西周二百年王权治理下的余威为其遮掩,那么庄公向桓王射出的那一箭,则让东周王室的希望彻底破灭,之后的五百年中,天子也自暴自弃般的接受了傀儡的宿命,直到强秦崛起。
由此,繻葛之战成为开启“天下无道”的钥匙。门这边是礼乐的表面温情,门那边则是大争之世的铁与血,这一争就是近五百年。
参考文献:《史记·周本纪》、《春秋》、《左传》、《左传正义》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