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398条 白话文】精

《伤寒论》398条 白话文

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7、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8、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9、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10、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11、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12、太阳中风证,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主治。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复盖棉被约二个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发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让汗出如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否则伤阳耗阴,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如果服了第一次药后汗出疾病痊愈,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尽。如果服第一次药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药方法服第二次药。如果服第二次药还无汗出,那么,第三次药可适当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将一剂服完。如果病情重的,可以白天夜晚服药,一天24小时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继续服药,倘若服药后仍不出汗,那么,就可一直服药二三剂。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滞滑腻、油腻、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动物乳类及其制品,腐败变质及不良气味的食品。

13、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

14、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应当无汗,反而出现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证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桂枝二两去皮、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棉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为度。除服药后不需喝热粥外,其余的调养护理方法及服药禁忌均同桂枝汤。

15、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16、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医者务须经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17、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当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

18、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最好。

19、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证。

20、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如果头痛、发热等表证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

21、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2、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微、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3、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好象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这是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症象,疾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均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搔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剖开、杏仁二十四枚,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及双仁的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煎煮,待煮一、二沸,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各药,煎煮成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旧本说:取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为六合,一次服完。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4、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25、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而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仍然存在的,为病仍在表,仍应给予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好象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二次。旧本说:取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二次服。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6、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后,汗出得很多,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这是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用布包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煎煮,待粳米煮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27、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证,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弱,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剖开,生姜一两二铢,切片,石膏二十四铢,打碎,用布包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浮在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应当是将越婢汤、桂枝汤的煎剂混合,每次温服一升。现将二方混合成一方,取桂枝汤二份药量,越婢汤一份药量。

28、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病人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小便通畅的就可痊愈。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29、伤寒病,症见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证,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来复阳气,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假如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出现谵言妄语等见症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操药渣,分二次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开即成,每次温服少量。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0、问:病人的症状象桂枝汤证,按照桂枝汤证的治法进行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剧,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两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现谵语等症,老师预测到了病人半夜手足应当温暖,两腿应当舒展,后来病情发展果然如老师说的那样,怎么知道会这样呢?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虚的表现,感受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出现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症状虽然很象桂枝汤证,其实不是桂枝汤证,而是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用桂枝汤加附子以温经发汗。但是医生却反而单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汗出亡阳,并兼阴液亏虚,从而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等症状。治疗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服药后阳气于半夜恢复,两腿就由厥冷转温暖,而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尚未解除,于是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阴液得复,则两脚就自由伸展了。如果误汗伤阴,导致阳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应当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就会停止,疾病即可以痊愈。

31、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蜜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之微微汗出。调养护理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汤,其它汤剂煎服法都可以依照此方。

32、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33、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呕吐而不腹泻,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34、太阳病,证属桂枝汤证,本当用汗法,医生却反而用下法,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短促的,是表证尚未解除的表现,如果出现气喘、汗出等内热证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腰痛,关节疼痛,怕风,无汗而气喘,脉浮紧的,属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主治。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掉皮尖,以上四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药后不须喝热稀粥,其它调养护理方法均同桂枝汤。

36、太阳与阳明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气喘而胸部胀闷的,表明表邪郁闭较甚,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37、太阳表证,已经过了十天,如果脉象由浮紧转浮细,总想睡眠的,是表证已经解除的征象;如果出现胸胁满闷疼痛的,是病转少阳,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仅见脉浮等表证的,是病仍在太阳,可用麻黄汤治疗。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取药液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38、太阳病感受风邪,脉象浮紧,发热,怕冷,身体疼痛,周身无汗,心中烦躁不安的,是太阳伤寒兼有郁热证,用大青龙汤主治。如果脉象微弱、汗出怕风的,属于表里俱虚证,不能服大青龙汤。如果误服,就会大汗亡阳,出现四肢冰冷,全身筋肉跳动,这就是误治的变证。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尖,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枚剖开,石膏鸡蛋大一块,打碎以上七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以获得微微汗出。如果服药后汗出过多的,用米粉炒温外扑以止汗。如果服一遍药汗出的,可以停服第二、第三遍药,倘若继续服用,就会出汗太多,阳气外亡,导致阳虚,出现怕风、烦躁不安、不能睡眠等证。

39、外感风寒之邪,症见脉象浮缓,身体不疼痛,仅感沉重,偶有减轻,如果有发热、畏寒、无汗、烦躁等主证,而又无少阴阳衰阴盛征象的,可以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以清里。

40、外感病,太阳表证未解,而又水饮停聚,出现发热,怕冷,咳嗽,干呕,或见口渴,或见腹泻,或见咽喉梗塞不畅,或见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或见气喘的,用小青龙汤主治。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如果口渴的,去半夏,加括蒌根三两;如果轻微腹泻的,去麻黄,加荛花如鸡蛋大一团,炒成红色;如果咽喉有梗塞不畅感觉的,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的,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如果气喘的,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掉其皮尖。但是荛花不能治腹泻,麻黄主治气喘,而以上加减法正好与此相反,因此,怀疑不是仲景的原意。

41、外感病,表证未解,水饮停聚,症见咳嗽、气喘、发热、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龙汤主治。如果服小青龙汤后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内饮得化,病情将要解除的征象。

42、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发热、畏寒、头痛等症仍在,而见脉浮弱的,应当用解肌发汗法治疗,适宜用桂枝汤。

43、太阳表证,误用攻下法,表证未除,而又出现轻度气喘的,这是由于表邪郁闭、内迫于肺的缘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以上七味药,加水七升,用小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44、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的,不可使用攻下法。如果使用攻下法,就违背了治疗规律,属于误治。如果要解除表邪,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45、太阳病,先使用发汗法而表证不解,却反而用泻下的治法,如果下后脉象仍浮的,是疾病还没有痊愈。这是因为,脉浮主病在表,应用汗法以解表散邪,却反而用泻下法治疗,所以不能治愈。现在虽经误下,但脉象仍浮,所以可以推断邪未内陷,其病仍在表,应当解表才能治愈,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46、太阳病,脉象浮紧,无汗、发热,身体疼痛,病情迁延八九天而不除,表证症候仍然存在的,仍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可用麻黄汤主治。服了麻黄汤以后,病人病情已稍微减轻,出现心中烦躁、闭目懒睁的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鼻衄,衄血后,邪气得以外泄,其病才能解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邪气郁滞太甚的缘故。

47、太阳表证,脉象浮紧,发热,不出汗,如果自行出现衄血的,邪气因衄血而外泄,疾病就可痊愈。

48、太阳与阳明并病,是在太阳病初起的时候,因发汗太轻,汗出不透彻,邪未尽解,内迫于里,邪气由太阳转属阳明,于是出现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症状。如果二阳并病而太阳表证未解的,不能同发汗法治疗,误用攻下,就会引起变证,这种情况可以用轻微发汗法治疗。如果病人出现满面通红的,这是邪气郁滞在肌表,应当用发汗法及熏蒸法治疗。如果太阳病发汗太轻,汗出不透,本应当汗出却不能汗出,邪热郁滞而不能外泄,病人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短气,全身难受,不可名状,不知痛处,一时腹中疼痛,一时四肢疼痛,触按不到确切疼痛的部位,这都是汗出不透彻、邪气郁滞所致,应当再行发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愈。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导致的呢?是因为病人脉象涩,为邪气郁滞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导致的。

49、脉象浮数,为病在表,照理应当用发汗法治疗,汗解邪散,则疾病自可痊愈。如果反而用泻下法治疗,误下损伤在里的阳气,出现身体沉重、心慌的,不能再用发汗法治疗。此时,应扶正补虚,使正气充实,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病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病人尺部脉象微细,这是里虚的征象,所以必须通过治疗,待表里正气充盛,津液自和,便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50、脉象浮紧的,是太阳伤寒证的脉象,照理应当出现身体疼痛等太阳伤寒见证,宜用发汗法来解表祛邪。如果尺部脉迟的,则不能发汗。为什么呢?因为迟脉主营气不足、阴血虚少,发汗会更伤营血,引起变证。

51、脉象浮的,主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如见发热、畏寒、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证的,适宜用麻黄汤。

52、脉象浮而数的,主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如见发热、畏寒、头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证的,适宜用麻黄汤。

53、病人经常自汗出,这是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以致营卫失调的缘故。因为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卫主卫外,营主营养内守,营卫相互协调方能健康无病。因此,必须使用发汗的方法,使不相协调的营卫重趋调和,则病可痊愈,适宜用桂枝汤。

54、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的疾病,时而发热,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这是卫气不和,不能卫外为固的缘故。可在病人发热汗出之前,用桂枝汤发汗,使营卫重趋调和,则病可愈。

55、太阳伤寒证,脉象浮紧,未使用发汗法治疗,而出现衄血,衄血后表证仍未解的,可以用麻黄汤主治。

56、外感病,不解大便六七天,头痛发热,如果小便黄赤的,是阳明里热结实,可用承气汤泄其在里的实热;如果小便清白的,是内无邪热,病不在里,仍然在表,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可用桂枝汤。如果头痛发热等症持续不解,表示表邪郁滞较甚,可能会出现衄血症。

57、太阳伤寒证,使用了发汗法后,病症已经解除。过了半天,病人又出现发热,脉象浮数等表证的,可以再发汗,适合用桂枝汤。

58、凡是疾病,用发汗法,或涌吐法,或泻下法治疗,而致耗血、伤津液的,如果阴阳能够自趋调和的,就一定能够痊愈。

59、用峻泻药攻下后,又再发汗,出现小便短少的,这是误汗下后损伤津液的缘故,不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待其津液恢复而小便通畅,就一定会自然痊愈。

60、泻下之后,又行发汗,出现畏寒战栗、脉象微细的,这是误下复汗,导致阴阳俱虚的缘故。

61、误用泻下之后,又误发其汗,致肾阳虚弱,病人出现白天烦躁、不能安静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烦躁,不作呕,无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微,身有微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下。

62、发汗以后,出现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是发汗太过,营气损伤,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四两,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

63、发汗以后,出现汗出、气喘,而畏寒,头痛等表症已无的,为热邪壅肺所致,不能再用桂枝汤,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打碎,用布包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各药,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服一黄耳杯(古代饮具,容量一升)。

64、发汗太甚,汗出太多,致心阳虚弱,病人出现双手交叉复盖心胸部位,心慌不宁,须用手按捺方感舒适的,用桂枝甘草汤主治。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下。

65、发了汗以后,病人出现脐下跳动不宁,好象奔豚将要发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甘澜水一斗,先加入茯苓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次,一日服三次。制作甘澜水的方法:用水二斗,倒入大盆内,用灼扬盆内的水,直至水面上出现无数水珠,即可取来使用。

66、发了汗以后,致脾虚气滞,出现腹部胀满的,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以上五味药,用水一斗,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67、外感病,经过涌吐,或泻下以后,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气逆上冲胸膈,起立时就感头昏目眩,脉象沉紧的,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如果误用发汗法治疗,就会耗伤经脉之气,出现身体振颤摇晃、站立不稳的变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68、使用发汗法,病还没有解除,反而出现畏寒、脉沉微细等症状,这是正气不足、阴阳两虚的缘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69、经用发汗,或泻下以后,病仍然不解除,出现烦躁不安、恶寒、肢冷、腹泻、脉沉微细等见症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以上五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每日服二次。

70、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缘故;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可给予调胃承气汤治疗。

调胃承气汤方

芒硝半升甘草二两,炙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煮成一升,去掉药渣,然后加入芒硝,再煮一二滚即成,一次服下。

71、太阳表证,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损伤津液,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现烦躁不安、不能安静睡眠,口干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的水,使胃津恢复,胃气调和,就可痊愈。如果出现脉象浮、轻微发热、怕冷、小便不通畅、口干饮水而不止,是太阳蓄水症,用五苓散主治。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以上五味药,捣成极细末,作成散剂,每次用米汤冲服一方寸匕(古代量具,为边长一寸的方形药匙),一天服三次。并要多喝温开水,让病人出汗,就可痊愈。调养护理方法同常。

72、发过汗以后,出现脉象浮数、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通畅的,用五苓散主治。

73、外感病,发热汗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并见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茯苓甘草汤主治。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片,以上四味药,用水四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成三次温服。

74、太阳中风证,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里证,如果出现口渴想喝水,一喝水即呕吐,这就叫水逆,用五苓散主治。

75、在诊脉前,看到病人双手交叉复盖于心胸部位,假如医生叫病人咳嗽,而病人却无反应的,这一定是病人耳聋的缘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重复发汗,损伤心肾阳气所致。发过汗以后,饮冷水太多,冷饮伤肺,势必会引起气喘;用冷水洗浴,寒邪内迫,也会出现气喘。

76、发汗以后,出现服药即吐,水药不能下咽的,这是误治的变证。如果再进行发汗,一定会出现呕吐,腹泻不止的见症。发汗、或涌吐,或泻下以后,无形邪热内扰,出现心烦不能安眠,严重的,就会出现心中烦闷尤甚,反来复去,不可名状,用栀子豉汤主治。如果出现气少不足以息的,用栀子甘草豉汤主治;如果出现呕吐的,用栀子生姜豉汤主治。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剖开,香豉四合,用布包以上二味药,用水四升,先加入栀子煎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如果温服一次,出现呕吐的,停服剩余之药。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剖开,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用布包以上三味药,先加入栀子、甘草煎煮,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如果温服一次,出现呕吐的,停止服剩余的药。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十四个剖开,生姜五两切片,香豉四合,用布包以上三味药,用水四升,先加入栀子、生姜煎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共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如果温服一次,出现呕吐的,停止服剩余的药。

77、经过发汗,或泻下以后,出现心胸烦热不适,胸中板闷窒塞不舒的,是热郁胸膈、气机阻滞,用栀子豉汤主治。

78、外感病,得了五六天,用峻泻药攻下后,身热不去,胃脘部支结疼痛的,是热郁胸膈,气机郁结不畅,其病尚未解除,用栀子豉汤主治。79、外感病,使用泻下药以后,出现心烦不宁、腹部胀闷、坐卧不安的,是热郁胸膈、气滞于腹,用栀子厚朴汤主治。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剖开,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用水浸泡,炙成黄色以上三味药,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如果温服一次,出现呕吐的,停服剩下的药。

80、太阳伤寒证,医生误用泻下丸药峻猛攻下,出现身热不退,轻度心烦不安,并见腹满痛便溏等中寒证的,用栀子干姜汤主治。

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个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如果温服一次后,出现呕吐的,停服剩下的药。

81、凡是使用栀子豉汤,如果病人平素有大便稀溏的,应禁止使用。

82、太阳病,经用发汗,汗出而病不解除,病人仍然发热,心慌,头目昏眩,全身肌肉跳动,身体振颤摇晃,站立不稳,象要跌倒,这是肾阳虚弱,水饮泛滥所致,用真武汤主治。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加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83、咽喉干燥的病人,多阴液不足,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84、久患淋病的病人,多阴虚下焦有热,不能用发汗法。如果误用发汗,就会引起尿血的变证。

85、久患疮疡的病人,多气血两亏,虽有身疼痛等表证,也不能用发汗法。如果误用发汗,使气血更伤,就会出现颈项强急,角弓反张的痉病。

86、久患衄血的病人,多阴虚火旺,不能用发汗法。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出现额部两旁凹陷处的动脉拘急、两眼直视、眼球不能转动、不能睡眠的变证。

87、患出血疾患经常出血的病人,多气血亏虚,不能用发汗法治疗。如果误用发汗,就会出现畏寒战栗的变证。

88、平素爱出汗的病人,多属阳虚不固,不能用发汗法。汗本出而又再发其汗,就会形成心神恍惚、心中烦乱不安、小便后尿道疼痛的变证,用禹余粮丸治疗。

89、病人素有内寒,不能用发汗法。如果反发其汗,就会使胃中虚寒更甚,出现吐蛔的症状。

90、本应先用发汗法治疗表证,然后再用泻下法治疗里证,却反先用泻下法治疗里证,这是错误的治疗原则;如果先用发汗法治疗表证,就是正确的治疗原则。本应先用攻下法治疗里证,然后用发汗法治疗表证,却反先用发汗法治疗表证,这是错误的治疗原则;如果先用泻下法治疗里证,就是正确的治疗原则。

91、太阳伤寒证,本应用发汗法治疗,医生却反而使用泻下法,致脾肾阳衰,出现腹泻完谷不化,泻下不止,虽有身体疼痛等表证存在,也应当急以治疗里证。经治疗后,里证解除,大便转正常,身体疼痛仍未去的,再治疗表证。治疗里证用四逆汤,治疗表证用桂枝汤。

92、病人有发热、头痛等表证,脉象反而见沉的,如果使用温经解表法治疗而不痊愈,反而增加身体疼痛的见证,就应当从里证论治,用四逆汤方。

93、太阳表证,先使用泻下法治疗而没有痊愈,再用发汗法治疗,因而导致内外俱虚,出现昏冒的症状。昏冒的病人如果正能胜邪,得到汗出,汗解邪散,就可以自行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汗出邪散表气得以调和的缘故。如果里气尚未调和,然后再用泻下法治其里。

94、太阳表证没有解除,如果出现畏寒战栗,并见尺部寸部的脉象皆沉伏不显,继之高热汗出而病解的,这就是战汗证。此时,如果先触摸到寸部脉微微搏动的,主病在表,应当先发汗解表,则病可解。如果先触摸到尺部脉微微搏动的,主病在里,用泻下法则病可愈。如果要用泻下法,适宜用调胃承气汤。

95、太阳表证,发热汗出的,这是卫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卫外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所致,治疗宜驱风散邪,适宜用桂枝汤。

96、外感风寒之邪,经过五六天,出现发热怕冷交替出现,胸胁满闷不舒,表情沉默,不思饮食,心中烦躁,总想呕吐,或者出现胸中烦闷而不作呕,或者口渴,或者腹中疼痛,或者胁下痞胀硬结,或者心慌、小便不通畅,或者口不渴,身体稍有发热,或者咳嗽的,为邪入少阳,用小柴胡汤主治。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斤用水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如果出现胸中烦闷而不作呕的,方中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如果出现口渴的,加人参一两半,与以上用量相合为四两半,并加瓜蒌根四两;如果出现腹中疼痛的,去黄芩,加芍药三两;如果出现胁下痞胀硬结的,去大枣,加牡蛎四两;如果出现心慌、小便不通畅的,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如果出现口不渴、体表稍有发热的,去人参,加桂枝四两,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让病人微微汗出,就可痊愈;如果出现咳嗽的,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97、气血虚弱,腠理开豁,邪气得以乘虚而入,与正气相搏结,留居在少阳经,正气与邪气相争,所以出现发热畏寒交替而作,发作与停止均有其时;由于胆气内郁,影响脾胃,所以表情沉默、不思饮食;脏与腑相互关联,肝木乘脾土,所以出现腹痛。邪气在胆在上,疼痛在腹在下,这就叫邪高痛下。胆热犯胃,所以出现呕吐,当用小柴胡汤主治。服了小柴胡汤后,出现口渴欲饮等阳明见证的,表示病已转属阳明,必须按阳明的治法进行治疗。

98、得病六七天,脉象迟而浮弱,畏风寒,手足温暖,是太阴虚寒兼表证未解,医生却屡次攻下,致脾阳虚弱,寒湿内郁,出现不能进食,胁下满闷疼痛,目睛、面部及全身发黄,颈项拘急不舒,小便解出困难。如果误予柴胡汤治疗,一定会重伤脾胃而出现泄利后重的症状。如果本来有口渴,饮水即作呕的,是脾虚水饮内停所致,柴胡汤也不能使用。如果误投柴胡汤,就会导致中气衰败,出现进食后就呃逆的变证。

99、外感病,经过四五天,身体发热,怕风,颈项拘急不舒,胁下胀满,手足温暖而又口渴的,属三阳合病之证,用小柴胡汤主治。

100、外感病,脉象浮取见涩、沉取见弦的,为中虚而少阳邪乘,应当出现腹中拘急疼痛,治疗应先给予小建中汤以温中健脾、调补气血,用药后少阳证仍不解的,再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胶饴一升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前五味药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再加入饴糖,然后放在小火上将饴糖溶化,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平素经常呕吐的人,不适宜用小建中汤,因为小建中汤味甜的缘故。

101、外感寒邪或风邪,有柴胡汤证的征候,只要见到一二个主证的,就可以确诊为柴胡汤证,不需要所有的征候都具备。凡是柴胡汤证而用攻下的,如果柴胡汤证仍然存在的,可以仍给予柴胡汤进行治疗。服药后,正气借助药力与邪相争,一定会出现畏寒战栗,然后高热汗出而病解的的战汗现象。

102、患外感病二三天,心中悸动不宁、烦躁不安的,用小建中汤主治。

103、太阳病,邪传少阳十多天,医生反而多次攻下,又经过四五天,如果柴胡证仍然存在的,可先给予小柴胡汤治疗。如果出现呕吐不止,上腹部拘急疼痛,心中郁闷烦躁的,是少阳兼阳明里实,病情未能解除,用大柴胡汤攻下里实,就可痊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用水洗、生姜五两切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另一方加大黄二两,如果不加,恐怕不是大柴胡汤。

104、外感病,经过十三天不解除,胸胁满闷而呕吐,午后发潮热,接着出现轻微腹泻。这本来是大柴胡汤证,应当用大柴胡汤攻下,医生却反而用峻下的丸药攻下,这是错误的治法。结果导致实邪未去而正气损伤,出现潮热,腹泻等症。潮热,是内有实邪的见证,治疗应当先服小柴胡汤以解除少阳之邪,然后用柴胡加芒硝汤主治。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片、半夏二十铢,旧本为五枚,用水洗大枣四枚剖开,芒硝二两以上八味药,以水四升,先加入前七味药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煮至稍开,分两次温服。服药后大便不解的,可继续服。

105、外感病,经过十三天,邪传阳明而见谵语的,是胃肠有实热的缘故,应当用汤药攻下。如果小便通利的,大便应当坚硬,现却反而出现腹泻、脉象实大,可以断定这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所致,属错误的治法。假如不是误治而是邪传三阴的腹泻,脉象应当微细,四肢应冷,现脉象反而实大,是内有实邪的标志,说明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其大便虽通而实邪未去,应当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106、太阳表证没有解除,邪热内入与瘀血互结于下焦膀胱部位,出现有似发狂、少腹拘急硬痛等症状,如果病人能自行下血的,就可痊愈。如果表证还没有解除的,尚不能攻里,应当先解表,待表证解除后,只有小腹拘急硬痛等里证的,才能攻里,适宜用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微微煮开后离火,每次饭前温服五合,一日服三次。服药后应当出现轻度腹泻。

107、外感病八九天,误用攻下,出现胸部满闷、烦躁惊惕不安、小便不通畅,谵语、全身沉重、不能转侧的,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用水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炒大枣六枚,剖开以上十二味药,将大黄切成围棋子大小,余药用水八升,煎煮成四升,然后加入大黄,再煮一二开,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柴胡汤加入龙骨等药。

108、外感病,腹部胀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这是肝木克伐脾土的征象,名叫纵,用针刺期门的方法进行治疗。

109、外感病,发热,畏缩怕冷,口渴很甚,想要喝水,腹部胀满,这是肝木反克肺金的表现,名叫横,当用针刺期门法治疗。治疗后如果出现自汗出,小便通畅的,为肝气得泄,病将痊愈。

110、太阳病第二天,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医生反而用热熨疗法来熨病人的背部,导致汗出很多,火热之邪乘虚内入于胃,胃中津液枯竭,于是出现躁扰不宁、谵语,病经十多天,如果病人出现全身颤抖、腹泻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将要解除。如果火攻后病人腰以下部位不出汗,反见呕吐,足底下感觉冰凉,大便干硬,小便本应当频数,但反而不频数而量少,想解又解不出,解大便后,头猛然疼痛,并感觉脚心发热,这是水谷之气向下流动的缘故。

111、太阳中风证,用火法强迫发汗,风邪被火热所迫,血气运行失去正常规律,风与火相互熏灼,影响肝胆疏泄失常,病人身体就会发黄,阳热亢盛,迫血上出就会出现衄血,热邪灼津,阴液亏虚就会出现小便短少。气血亏乏,不能滋润周身,就会出现身体枯燥、仅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阳盛而阴亏,则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口干咽喉溃烂,或者大便不通,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谵语,严重的会出现呃逆、手足躁扰不宁、捻衣摸床等征象,如果小便尚通畅,示津液犹存,病人还可救治。

112、太阳伤寒证,脉象浮,本应当发汗解表,医生却用火治法强迫发汗,导致心阳外亡、神气浮越,出现惊恐狂乱、坐卧不安的,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牡蛎五两炒,蜀漆三两,用水洗去腥味龙骨四两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先加入蜀漆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113、病的表现象太阳伤寒证,但脉搏不弦紧反而弱,并且出现口渴,这是温病而不是太阳伤寒证。如果误用火攻,火邪内迫,就一定会出现谵语等变证。温病初起脉弱,一般并见发热脉浮,用辛凉发汗解表法治疗,汗出邪散,则疾病可愈。

114、太阳表证,用火熏法强使发汗而汗不出,火邪内攻,邪热内扰,病人必烦躁不安,如果病至第七天,邪气在太阳经当行尽,病当痊愈而仍不痊愈的,就一定会出现大便下血的变证。由于这是误火所致,所以叫做火邪。

115、脉象浮,发热甚,这是太阳表实证,当用发汗解表法治疗,却反用温灸法治疗,这是把实证当作虚证来治疗,火邪内攻,耗血伤阴,一定会出现咽喉干燥、吐血的变证。

116、病人脉象微数,属阴虚内热,千万不可用灸法治疗,如果误用温灸,就成为火邪,火邪内迫,邪热内扰,就会出现烦乱不安的变证。阴血本虚反用灸法,使阴更伤;热本属实,用火法更增里热,血液流散于脉中,运行失其常度,灸火虽然微弱,但内攻非常有力,耗伤津液,损伤筋骨,血液难以恢复。脉象浮,主病在表,当用发汗解表法治疗,如果用灸法治疗,表邪不能从汗解,邪热反而因火治法而更加炽盛,出现从腰以下沉重而麻痹,这就叫火逆。如果病将自行痊愈的,一定会先出现心烦不安,而后汗出病解。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因为脉浮,浮主正气浮盛于外,所以知道汗出而病解。

117、用烧针的方法强使病人出汗,致心阳损伤、下寒上逆,一定会发作奔豚,出现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时作时止的症状。同时,由于针刺的部位被寒邪侵袭,肿起红包块。在治疗上,可内服汤药,用桂枝加桂汤;外用灸法,在肿起的包块上各灸一艾柱。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桂枝达到五两,加桂枝的原因,是因为桂枝能降奔豚气。

118、误用火攻而又行攻下,因火攻发汗致心阳损伤,出现烦躁不安的,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炒龙骨二两以上四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每日服三次。

119、太阳伤寒证,如果用温针进行治疗,往往会导致惊惕不安的变证。

120、太阳表证,应当有畏寒发热的症状,现病人出现自汗,反而不见畏寒发热,关脉细数,这是医生误用吐法所引起的变证。在得病一、二天误用吐法的,就会出现腹中饥饿,却不能食;得病三、四天误吐的,就会出现不喜欢吃稀弱,想吃冷的食物,早晨吃进的东西,晚上就吐出来。这是医生误用吐法所致的变证,其病变尚轻,所以叫做“小逆”。

121、太阳表证,应当有畏寒的见症,治疗当用汗法以解表,现却使用吐法,吐后病人反而出现不怕冷、不想穿衣服的,这是误用吐法所致的内热的变证。

122、病人脉象数,脉数一般为邪热所致,热能消化水谷,应当出现能食的症状,却反而出现不能食而呕吐的,这是发汗不当,导致阳气衰微,胃阳虚躁,因而出现脉数。这种脉数是假热的表现,不能消化水谷,所以不能食;因为胃中本虚冷、虚气上逆,所以出现呕吐。

123、太阳病,病传阳明已经十余天,病人胃脘部烦闷不适,泛泛欲呕,胸部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腹部微有胀满,心中郁闷烦躁,如果是误用峻猛涌吐或泻下药所致的,可用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不是吐下所致的,就不能用调胃承气汤。此证虽有只想呕吐,胸部疼痛,大便稍溏泄的症状,但不是柴胡汤证。因为病人泛泛想吐,所以可以推知是峻吐峻下所致的。

124、太阳病,经六七天,表证仍然存在,脉象沉滞不起,没有结胸的见症,神志发狂的,这是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的缘故,当有小腹部坚硬胀满、小便通畅等症,攻下瘀血就可痊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太阳之邪随经入里,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的缘故。用抵当汤主治。

抵当汤方

水蛭炒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用酒洗以上四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不下血的,可以继续服。

125、太阳病,症见皮肤发黄,脉象沉结,小腹坚硬,如果小便不通畅的,则不是蓄血证,而是湿热发黄证;如果小便通畅,并有狂乱征兆的,则是蓄血发黄证无疑,用抵当汤主治。

126、外感病,发热,小腹部胀满,如果水饮内蓄的,应当小便不通畅,现小便反而通畅的,是下焦蓄血证,应当攻下瘀血,不可用其它药物,适宜用抵当丸。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炒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炒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以上四味药,共捣成细末,分作成四个药丸,用水一升,取一个丸药煎煮,煮至七合,连药渣一起服下。服后24小时应当下血,如果不下血的,可以再服。

127、太阳病,因为饮水过多,致水饮内停,如果小便通利的,是水停中焦,一定会出现心悸不宁的见症;如果小便短少不通畅的,是水停下焦,一定会出现小腹部胀满急迫不舒的症状。

128、问:病症有结胸,有脏结,它们的表现怎么样?答:胸脘部按之疼痛,寸部脉象浮,关部脉象沉,这就叫结胸。

129、什么叫脏结?答:症候表现与结胸相似,但饮食如常,经常腹泻,寸部脉浮,关部脉细小沉紧,苔白滑的,这就叫脏结,是难治之证。

130、脏结没有阳热证症候表现,不发往来寒热,病人不烦躁而安静,舌苔滑,不能用泻下法治疗。

131、疾病在表却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疗,邪热内入与水饮相结,因而形成结胸证。之所以形成结胸,是因为攻下太早的缘故。疾病在里,内无实邪,却反而用攻下法治疗,致胃虚气逆,所以形成痞证。有结胸证的表现,如果出现项部拘急不柔和,与柔痉的症状相似的,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就可痊愈,适宜用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炒黑以上四味药,先将大黄、葶苈子捣细筛末,再加入杏仁、芒硝,共研如膏脂,用水调和作成约弹子大小药丸。另外将甘遂捣成细末,用白蜜二合,水二升,加入上药丸一粒及甘遂末一钱匕共煮,煮至二升,一次温服下。服药后,经过一晚上,应该腹泻,如果不腹泻,可以继续服,直至出现腹泻为度。服药禁忌同《药法》。

132、结胸证,脉象浮大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攻下,就会导致病人死亡。

133、结胸证的症状全部具备,如果出现躁扰不宁的,多属死候。

134、太阳病,脉象浮而动数,脉浮主风邪在表,数主有热,动脉主痛,数又主虚,症见头痛发热,轻微盗汗,反而怕冷,这是太阳表证未解。本应从表论治,医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疗,由于胃中空虚而无实邪,误下后邪气内陷,邪热与水饮相结于胸膈,所以出现脉动数变迟,胸胁心下疼痛拒按,短气,烦躁不安,这样就形成了结胸证,用大陷胸汤主治。如果不形成结胸,只见头部汗出,到颈部为止,其它部位不出汗,小便不通畅,身体发黄的,则是湿热郁蒸发黄证。

大陷胸汤方

大黄一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以上三味药,用水六升,先煮大黄至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煮一、二开,然后再加进甘遂末,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很快腹泻的,停服后药。

135、外感病六七天,形成热实结胸证,脉象沉而紧,胸脘部疼痛,触按象石头一样坚硬的,用大陷胸汤主治。

136、外感病十多天,邪热内结在里,又出现发热畏寒交替往来的,治用大柴胡汤。只有结胸证的表现,体表没有高热的,这是水与热互结在胸胁,如果头上轻微汗出,而全身无汗的,用大陷胸汤主治。

137、太阳表证,反复发汗而又行攻下,出现五六天不解大便,舌上干燥,口渴,午后微有潮热,从剑突下一直到少腹部坚硬胀满疼痛,不能用手触摸的,用大陷胸汤主治。

138、小结胸病的症状,是正当胃脘部位,用手触按感觉疼痛,脉象浮滑的,用小陷胸汤主治。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用水洗瓜蒌实大的一枚以上三味药,用水六升,先加入瓜蒌,煮至三升,去掉药渣,再加入其它药共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服温。

139、太阳病得了二、三天,不能平卧,只想坐起,胃脘部痞结胀硬,脉象微弱的,这是素有寒饮结聚在里的缘故,却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因而形成腹泻。如果腹泻停止的,就会形成结胸;如果腹泻不停止,到第四天又再攻下,就会引起胁热利。

二间:间指容,即居处之意。因该穴位于手次指二节与三节之中,因名二间。二间系大肠之荥穴,有清热消肿作用。

140、太阳表证,误用攻下,如果脉象急促,不形成结胸的,是疾病将要解除的征象;如果脉象浮的,一定形成结胸;如果脉象紧的,一定会咽痛;脉弦的,一定会两胁拘急;脉象细数的,就会头痛不停止;脉象沉紧的,一定会作呕;脉象沉滑的,一定会出现协热下利;脉象浮滑的,一定会出现大便下血。

141、病在表,应用发汗法解表祛邪,却反而用冷水喷洒浇洗来退热,热邪被水饮郁遏不能解除,使热更甚,怕冷,皮肤上起鸡皮疙瘩,想喝水,但又不很口渴的,可给予文蛤散治疗。如果服药后仍不好的,可以用五苓散治疗。寒实结胸,有结胸主证,没有热证症候表现的,可用三物白散治疗。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上一味药,研成细末作成散剂,用开水五合冲服,每次服一方寸匕。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尖,炒黑,研如膏脂贝母一分以上三味药,先将桔梗、贝母研细成散,再加入巴豆,在药臼中杵成细末,用米汤冲服,强壮的人每次服半钱匕,瘦弱的人减量服用,服药后,如果病在胸膈以上的,一定会出现呕吐,病在胸膈以下的一定腹泻。如果服药后未发生腹泻的,可饮热粥一杯,以助药力;如果腹泻过度而不停止的,可饮冷粥一杯,以抑制药性。身体发热、畏寒、皮肤起鸡皮疙瘩而不解除,想拿衣服复盖身上,医生如果用冷水喷洒、浇洗,更使邪热郁闭而不能外散,本应当汗出却不能汗出,所以出现烦热更甚。假如已经汗出,而腹中疼痛,可用芍药三两,煎服药方法同上。

142、太阳与少阳两经并病,出现头痛项强,或者眩晕昏冒,时而心下痞塞硬结、如结胸状的,应当针刺大椎、肺俞、肝俞,千万不能发汗。误用发汗就会出现谵语、脉弦,如果经过五天,仍然谵语不停止的,应当针刺期门,以泄其邪。

143、妇女外感风邪,症见发热畏寒,适逢月经来潮,经过七八天,发热退而身体凉,脉象变迟,胸胁下满闷疼痛,好象结胸一样,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应当针刺期门穴,以泄其实邪。

144、妇人外感风邪,经过七八天,出现了发热怕冷定时发作的见症,月经恰在这时中止,这是热入血室。因为邪热内入血室与血相结,所以发热怕冷定时发作,好象疟疾一样,用小柴胡汤主治。

145、妇人外感寒邪,症见发热、畏寒等表证,正逢月经到来,病人白天神志清楚,夜晚谵语如见鬼神的,这是热入血室,不可用汗吐下法损伤胃气及上二焦,每可热退身和而自愈。

146、外感病六七天,发热,微微怕冷,四肢关节疼痛,微微作呕,胸脘部满闷如物支撑结聚,表证还未解除的,用柴胡桂枝汤主治。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剖开,生姜一两半切片,柴胡四两以上九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用人参汤(疑指桂枝汤加人参--编者注)加半夏、柴胡、黄芩,取人参一半的量,煎服方法同桂枝汤,又同柴胡汤。

147、外感病五六天,已经发汗又用泻下,出现胸胁满闷微有硬结,口渴,不呕,头部出汗,发热畏寒交替而作,心中烦躁不安的,这是病没有解除,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三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炒,甘草二两炙,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服第一次药后可出现轻度心烦,服第二次药后汗出就会痊愈。

人迎:穴在颔下,颈部两侧,迎前显见之处,饮食吞咽,如人事之送迎,故名之。系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穴。有宽胸定喘,散结清热之功。

148、外感病五六天,头部出汗,微感畏寒,手足冷,脘腹部胀满,口中不想吃东西,大便坚硬,脉象沉紧而细,这是阳微结证,必然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脉沉,主病在里,汗出是阳微结的表现。假如是纯阴结证,病邪应完全入里,不应该再有表证,而此证是半在里半在表,表证仍然存在。脉虽然沉紧,却不是少阴病,因为阴证不应该有汗出,现有头部汗出,所以知道不是少阴病。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假如服小柴胡汤后仍然不爽快的,可微通其大便,大便一通,即可痊愈。

149、外感病五六天,呕吐而发热的,则柴胡汤证已经具备,本应用柴胡汤治疗,却用其它药攻下,误下后如果柴胡证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给予柴胡汤治疗。这虽然误用攻下,但尚未形成变证。由于误下正气受损,所以服小柴胡汤后,一定会出现先振振畏寒,继之蒸蒸发热,随之汗出而病解的战汗现象。如果误下后邪气内陷,与水饮相结,出现心下坚硬胀满疼痛的,这是结胸,用大陷胸汤主治。如果误下损伤胃气,胃虚气逆,气结心下,出现胃脘胀满而不疼痛的,这是痞证,不能用柴胡汤治疗,适宜用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用水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150、太阳与少阳并病,反而用攻下治疗,形成结胸,出现心下硬结,腹泻不止,汤水不能下咽,烦躁不安。

151、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证之脉,应发汗解表,却反而用攻下法治疗,致表邪入里,因而形成痞证。因是无形气机痞塞所致,所以按之柔软不痛。

152、太阳中风,表证未解,又见下利,呕逆等水饮证,证属表里同病,治当先解表,表证解后,才能攻逐在里的水饮。如果见微微出汗,定时而发,头痛,胸脘部痞结胀硬,牵引胸胁疼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怕冷的,这是表证已解,而水饮停聚胸胁,用十枣汤主治。

十枣汤方

芫花炒、甘遂、大戟以上三味药,各取等分,分别捣细混合成散,用水一升半,先加入肥大的大枣十个,煎煮至八合,去渣,再加入上药药末服用,强壮的人服一钱匕,瘦弱的人服半钱匕,在清晨温服。服药后如果泻下太少,病不解除的,第二天可以增加半钱匕药量继续服用。服药后迅速出现腹泻的,用稀粥调养。

153、太阳病,医生使用发汗法治疗,汗后仍然发热畏寒,于是又用攻下法治疗,误汗伤表,误下伤里,致表里正气均虚,阴阳之气同时虚竭,表证已无而独有里证,故见心下痞满。医者再用烧针法治疗,致脏气大伤,出现心胸烦躁不安,面色青黄,筋肉跳动的,为难治之候;如果面色微黄、手足温暖的,示胃气尚存,较容易治愈。

154、胃脘部痞满,按之柔软,关部脉浮的,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以上二味药,用沸开水二升,浸泡一会儿,挤压泌汁,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155、胃脘部痞满,而又畏寒汗出的,用附子泻心汤主治。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开,另煎取汁以上四味药,将前三味药切细,用滚沸开水二升浸泡一会儿,挤压取汁,去掉药渣,再加入附子汁,分两次温服。

156、本来因为误下,形成胃脘部痞满,给予泻心汤治疗,痞满却不消除,并见口干燥、心烦、小便不通畅,这是水饮内蓄所致,用五苓散主治。

157、伤寒表证,经用发汗,汗出表证已解,而胃气损伤,胃中不和,水食停滞,出现胃脘部痞满硬结,嗳气有食物腐臭气味,肠鸣较甚,腹泻的,用生姜泻心汤主治。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用水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八味药,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旧本说:附子泻心汤,即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相同而名称不同。生姜泻心汤是用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白术,加黄连,并用泻肝之法。

158、太阳伤寒或中风证,本应发汗解表,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损伤脾胃,导致病人一日腹泻数十次,泻下不消化食物,肠鸣厉害,胃脘部痞满硬结,干呕,心中烦躁不安,医生见胃部痞硬,认为是邪热内结,病邪未尽,又行攻下,致痞胀更甚。这种情况不是邪热内结,而是中气虚弱,浊气上逆,气结心下,所以胃脘部痞硬,用甘草泻心汤主治。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破开、黄连一两、人参三两,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159、伤寒表证,服了泻下的汤药,导致腹泻不止,胃脘部痞胀硬结。医生用泻心汤治疗,又用其它药攻下,导致腹泻不止,医生又以理中汤投之,结果腹泻更甚。究其原因,是因为理中汤是治疗中焦虚寒腹泻证之剂,而此种下利责在下焦不固,应当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主治。如果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仍然腹泻不止的,则恐怕属水湿内盛之腹泻,应当用分利小便法治疗。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打碎,太一禹余粮一斤打碎,以上二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160、太阳伤寒证,误用吐下发汗,导致心烦不安,脉象十分微弱,病情迁延八九天,更见胃脘部痞结胀硬,胁下疼痛,气上冲咽喉,眩晕昏冒,全身经脉跳动,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痿证。

161、太阳伤寒证,经用发汗,或涌吐,或攻下,表证已解,而胃气损伤,胃虚气逆,出现胃脘部痞胀而硬,嗳气不止的,用旋复代赭汤主治。

旋复代赭汤方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煮药汁成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162、表证攻下后,外邪内入,热邪壅肺,出现汗出、气喘,表热证已无的,不能再用桂枝汤,可用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治疗。

163、太阳病,表证未解,反而屡次攻下,致脾气损伤,出现腹泻不止,胃脘部痞结胀硬,而发热畏寒等表证仍在的,用桂枝人参汤主治。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另外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以上五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后四味药煎煮至五升,再加入桂枝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二次,晚上服一次。

164、伤寒表证,用峻泻药攻下后,再发其汗,导致心下痞塞,如果有发热畏寒等见证的,是表证还未解除,不能先泄热消痞,而应先解表,表证解除以后才能泄热消痞。解表适宜用桂枝汤,泄热消痞适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165、外感病,发热,汗出而热不退,上腹部痞结胀硬,呕吐而又腹泻的,用大柴胡汤主治。

166、病的表现象桂枝汤证,但头不痛,项部不拘急,寸部脉微浮,胸脘痞胀硬结,气上冲咽喉,呼吸不畅,这是胸中有痰实之邪停滞,应当采用吐法,可用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炒黄赤小豆一分以上二味药,分别捣碎过筛作散,然后混合在一起研治。另用香豉一合,热开水七合,共煮成稀粥,去掉药渣,再取上药末一钱匕,与稀粥混合,一次温服。服药后不呕吐的,稍稍增加药量继续服用;服药后很快出现呕吐的,应停止服药。各种失血、虚弱的病人,不能用瓜蒂散。

167、病人胁下宿有痞块,连及到脐旁,疼痛牵引少腹,甚至痛彻阴茎,这就叫脏结,属于死候。

168、伤寒表证,误用涌吐或泻下法后,病经七八天仍不解除,邪热内入,结聚在里,热邪充斥内外,表现为时有畏风,口渴很甚,想喝水数升,舌干燥,心烦不安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煎煮,待米熟汤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本方在立夏后、立秋前才能服用,立秋后不宜服用。正月、二月、三月天气尚寒冷,也不宜服用。此时服用就会伤中而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各种失血,虚弱的人也不能服用,如果服用也会出现腹痛,腹泻。此时,可用温里散寒法救治,就会痊愈。

169、外感病,表无大热而里热炽盛,出现口干燥而渴,心中烦躁不安,背部微感畏冷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170、外感病,脉象浮,发热无汗,是表证还未解除,不能用白虎汤,如果里热盛,津气伤,出现口渴想喝水,而没有表证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171、太阳病未解,又并发少阳病,出现胃脘部痞结胀硬,颈项拘急不舒,头目昏眩等证的,应当针刺大椎、肺俞、肝俞诸穴,千万不可用攻下的方法。

172、太阳与少阳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邪热下迫肠胃,而出现自下痢的,用黄芩汤,如果呕吐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治。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一斗,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二次,夜晚服一次。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半夏半升用水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为三两,切片。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二次,夜晚服一次。

173、外感病,胸脘部有热,腹中有寒,腹中疼痛,想呕吐的,用黄连汤主治。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煎煮成六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二次。怀疑不是张仲景的方。

174、外感病八九天,风湿相互搏结,出现身体疼痛剧烈,不能自行转侧,不作呕,口不渴,脉象浮虚而涩的,用桂枝附子汤主治,如果病人大便硬结、小便通畅的,用去桂加白术汤主治。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开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甘草二两,炙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开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服第一次药后,病人身体感觉麻木,半天左右可再服一次,待三次药服完,病人头目昏眩如物蒙蔽,这是药物的反应,是附子、白术的药力行于皮内、攻逐水湿之气而不能解除所造成的,因此不必奇怪。本方照理应当加桂枝四两,实际上,本方与桂枝附子汤是一方两法。因为大便硬结、小便通畅,所以去桂枝;因为大便不硬,小便不通畅,所以应当加桂枝。附子用三枚,用量恐怕过大,所以虚弱的人及产妇,应减少用量服用。

175、风湿相互搏结,全身关节剧烈疼痛,牵引拘急不能屈伸,触按则疼痛更甚,汗出,短气,小便不通畅,畏风不愿减衣,或者身体轻度浮肿的,用甘草附子汤主治。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开,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服第一次药,如果能得汗出的,就会痊愈。如果汗出停止,而又出现疼痛的,可再给病人服五合,或服六七合也可,服一升恐怕量过大。

176、外感病,脉象浮滑的,这是表有热,里也有热,用白虎汤主治。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以上四味药,用水一斗煎煮,待米熟汤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177、外感病,脉象结代,心中悸动不宁的,用炙甘草汤主治。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剖开,以上九味药,用陈米酒七升,水八升,混匀,先加入阿胶外的八味药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再加入阿胶烊化溶解尽,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本方又叫复脉汤。

178、脉象按之见缓,时而一止而又继续跳动的,就叫结脉。又有脉象跳动中一止,能够自还,脉搏停止间歇时间短,复跳的脉稍快的,名叫结,属于阴脉。脉象跳动中一止,不能自还,良久方再搏动的,名叫代,属于阴脉。出现这种脉象的,多难于治疗。

179、问: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三种不同的病症,各是指的什么?

答:太阳阳明证,就是指脾约证,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证。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证,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证。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损伤津液,导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

180、阳明病的主要病变特征,是胃肠燥热实。

181、问:阳明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答:患太阳表证,如果发汗太过,或误用攻下,或误用利小便之法,导致津液损伤,肠胃干燥,病邪因而传入阳明,出现不解大便、肠胃燥结成实、大便困难的,这就叫阳明病。

182、问:阳明病外在症候表现怎么样?答:是身体发热,自汗,不怕冷,反而怕热。

183、问:有这种情况,在刚患阳明病的第一天,出现不发热而怕冷的,是为什么呢?答:虽然是阳明病开始的第一天,这种怕冷也会自行停止,旋继出现自汗而怕热的症候表现。

184、问:怕冷为什么会自行停止呢?答:这是因为,阳明在方位上居于中央而隶属于土,就象万物归土一样,六经之邪,均可传入阳明,而很少再传入其他经,同时,阳明主燥土,邪传阳明,多从燥热而化。由于邪从燥化,燥热势必会很快显露于外,所以在阳明病刚开始的时候虽然会出现短暂怕冷的症状,第二天就会自行停止,这就是阳明病的特征。

185、本来属太阳病,在刚起病的时候,使用了发汗的方法,由于汗出不透彻,因而导致邪气内传阳明。患外感病,症见发热无汗、呕吐、不能进食,是伤寒邪热亢盛的表现,如果反而出现不断汗出的,是邪传阳明的标志。186、外感病的第三天,阳明病的脉象为大。

187、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温暖的,这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病人身体应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有出路,就不会发黄;到了第七、八天,如果大便硬结的,则是湿邪化燥,已转成为阳明病。

188、患外感病,邪由其它经转属阳明的,病人就会出现不断汗出的症状。

189、阳明感受风邪,症见口苦,咽喉干燥,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发热怕冷,脉象浮紧的,不能攻下。如果误行攻下,就会使腹部胀满更加厉害,小便难以解出。

190、阳明病,如果能够饮食的,示胃中有热,能够消化水谷,这就叫中风;如果不能饮食的,示胃中虚寒,不能消化水谷,这就叫中寒。

191、阳明中寒证,不能饮食,小便不通畅,手足不断汗出的,这是将要形成固瘕的征兆,大便一定初出干硬,后见稀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寒冷,不能泌别水谷的缘故。

192、阳明病,初起病时想进食,小便反而不通畅,大便正常,病人骨关节疼痛,身上好象皮毛复盖一样有发热的感觉,忽然发狂的,这是水湿郁滞肌表的表现,如果全身畅汗而病解的,这是正与邪争,正能胜邪,邪随汗解的缘故,此时若见脉紧的,疾病就会痊愈。

193、阳明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下午3时到9时之间。

194、阳明中寒证,不能进食,如果误用苦寒药泻热,就会产生呃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虚寒的缘故。由于病人胃气本虚,又再用苦寒泻热,必使胃气更虚而产生呃逆的变证。

195、阳明病,脉象迟,饮食不能吃饱,如果饱食就会微感心烦、头目昏眩,小便必不通畅,腹部胀满,这是将要形成谷疸。用了泻下法治疗,而腹部胀满丝毫不减轻。究其原因,是因为病人脉迟,迟脉主寒,其证属寒湿内郁,所以攻下无效。

196、阳明病,本应当汗出多,却反而无汗,病人身痒好象虫在皮内爬行一样的,这是长期正气虚弱的缘故。

197、阳明病,若属实热证,应当汗多,现却反而无汗,并见小便通畅,是属阳明中寒证。病至二三日,出现呕吐、咳嗽、手足冷的,为寒邪上逆,一定会发头痛;如果不咳嗽,不呕吐,手足不冷的,为寒邪不上逆,就不会发头痛。

198、阳明病,头目昏眩,不怕冷,是属阳明中风证,所以能够饮食。如果出现咳嗽的,为热邪上攻,病人咽喉一定疼痛;如果不咳嗽的,则热邪不上攻,咽喉就不会疼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通畅,心中烦闷至极的,是阳明湿热内郁,一定会出现肌肤发黄。

200、阳明病,误用火法治疗,火邪内迫,出现微微汗出,小便不通畅的,一定会出现肌肤发黄。

201、阳明病,脉象浮而紧的,主胃燥成实,所以一定会出现潮热定时发作;只见脉浮

的,主邪热内盛、实邪未成,所以一定会出现盗汗。

202、阳明病,口中干燥,但只想用水漱口,却不想吞咽下去的,这是热在血分的表

现,一定会出现衄血。

203、阳明病,本来就有自汗出,医生又重复发汗,疾病虽然得以解除,但还微感心烦

不舒适的,这一定是大便干结坚硬的缘故。大便之所以干燥,是因为汗出过多,损伤津

液,津液亏乏,肠中干燥所致。此时,应当询问病人一天解几次小便,如果原来为一天

三四次,现在只有二次,就可以推知大便不久将要解出。究其原因,是因小便次数较原

来减少,津液应当还于肠中,肠中津液势必增加,硬便得以濡润,则大便一定会很快解

出。

204、伤寒病,呕吐剧烈的,虽然有阳明府实证,也不能用攻下法治疗。

205、阳明病,胃脘部痞满硬结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损伤脾胃

而致腹泻。假如腹泻不停的,就有生命危险,假如腹泻停止的,疾病就会痊愈。

206、阳明病,满面通红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疗。误用攻下就会产生发热、肌肤发黄、

小便不通畅的变证。

207、阳明病,没有使用涌吐或泻下法治疗,外邪内入,化热化燥成实,而见心中烦躁

不安的,可用调胃承气汤治疗。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用陈米酒洗以上三味药,将大黄、甘草切细,加

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小火上煮一、二开即可。一次

温服,用来调和胃气。

208、阳明病,脉象迟,汗出而不怕冷,身体沉重,短气,腹部胀满,喘息,如果发潮

热的,这是表证将要解除而里实已成,可以攻下里实;如果手足不断汗出的,这是大便

已经硬结的标志,用大承气汤主治。如果汗出较多,轻微发热而怕冷的,这是表证未

解,病人不发潮热,不能用承气汤攻下。如果腹部胀满厉害、大便不通的,可用小承气

汤轻微泻下来和畅胃气,不可用峻泻药攻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用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以上四味药,用水一

斗,先加入厚朴、枳实煎煮至五升,去掉药渣,再加入大黄,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

加入芒硝,然后放在小火上煮一、二开,分两次温服。服药后如果大便已通,停止再服

剩余的药。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大的三个,炙以上三味药,用水四升,煎煮成一

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服第一次药应当解大便,如果服药后大便不解,可将

剩下的药服完,如果大便已通,不要再服剩下的药。

20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微有硬结的,为燥屎内阻、里实已成,可以用大承气汤攻

下里实;如果大便不硬结的,是内无燥屎,不能用大承气汤。如果六七天不解大便,恐

有燥屎内阻,预测的方法,可给予少量小承气汤。服药后如果屎气转动而放屁的,这是

有燥屎的症象,才能够攻下;如果服药后不放屁的,则是大便初出硬结、后部稀溏,不

能攻下,如果攻下就会形成腹部胀满,不能进食,甚至饮水就呃逆的变证。假如攻下后

又出现发热的,这一定是燥屎复结,大便再次变硬而量较少,此时,应当用小承气汤和

畅胃气而攻下。总而言之,如果服小承气汤不转屎气的,千万不能攻下。

210、谵语一般属实,郑声一般属虚。所谓郑声,是指语言重复、声低息微的症候。两

眼直视谵语,并见喘喝胀满的,属于死候,并见下利的,也是死候。

211、发汗太过,或重复发汗,阳气大伤,出现谵语,脉象短的,属于死候;如果脉与

证相应的,不属死候。

212、伤寒表证,误用吐法或下法之后,病仍然不解除,出现五六天甚至十余天不解大

便,午后发潮热,不怕冷,谵言妄语,如见鬼神一样。病情严重的,就会出现神志昏

糊、目不识人、两手无意识地乱摸衣被床帐、惊惕不安、微微喘息、两目直视,如果脉

象弦的,尚有生机;如果脉象涩的,属于死候。如果病情较轻,只见发潮热、谵语等

证,用大承气汤主治。服药后,如果大便已通的,应停止服剩下的药。

213、阳明病,病人汗出太多,导致津液外泄,肠中干燥,大便势必硬结;大便硬结,

府气不通,浊邪上扰,则发生谵语,用小承气汤主治。如果服一次药谵语就停止的,就

不要再服剩余的药。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象滑而疾的,用小承气汤主治。于是给病人服小承气

汤一升,服药后腹中转矢气而放屁的,可以再服一升;服药后腹中不转矢气的,就不要

再服。如果第二天又不解大便,脉象反见微弱而滞涩的,这是正气虚弱而实邪阻滞,正

虚邪实,攻补两难,治疗十分棘手,不能再用承气汤了。

215、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反而不能进食的,是肠中燥屎已成,宜用大承气汤攻下

燥屎;如果尚能进食的,只是大便硬结,宜用小承气汤和畅胃气。

216、阳明病,经行下血而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如果只见头部出汗的,可以针刺期

门,以泻血室的实邪,使血热得以宣泄,则周身畅汗而痊愈。

217、汗出谵语的,这是外有太阳中风,内有燥屎阻结。燥屎内结必须用泻下法治疗,

但是须待太阳表证解除后才能攻下。如果攻下过早,就会导致表邪尽陷而里实益甚,出

现神昏语言错乱。如果表证已解而里实未去,用攻下法治疗就会痊愈,可用大承气汤。

218、外感病四五天,症见脉沉、气喘、腹部胀满。脉沉主里,可知其病在里,却反而

用发汗法治疗,汗出津液外泄,津伤肠燥成实,所以大便硬结难以解出。津液外越而

虚,津伤肠燥成实,时间一长,就会发生谵语。

219、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合病,腹部胀满,身体沉重,转侧困难,口中麻木不仁,

面部垢浊,谵语,小便失禁,如见身热、自汗出的,是邪热偏重于阳明,用白虎汤主

治。如果用发汗法治疗,就会使谵语更甚;如果妄行攻下,就会造成额上出汗,四肢冰

冷的变证。

220、太阳阳明两经并病,太阳表证已解,仅只见发潮热,手足微微出汗,大便解出困

难而谵语的,是属阳明里实,攻下里实就可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

221、阳明病,脉象浮而紧,咽喉干燥,口中感觉苦,腹部胀满,喘息,发热,汗出,

不怕冷,反而怕热,身体沉重,是属阳明里热证。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出现心中烦乱不

安、甚或神昏谵语的变证;如果误用温针,就会导致恐惧不安、烦躁失眠的变证;如果

误行攻下,就会损伤胃气,致邪热扰于胸膈,出现心中烦躁厉害,舌上生薄黄苔,用栀

子豉汤主治。

222、如果误下后热盛津伤,出现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的,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223、如果误下后出现脉浮、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畅的,属阴伤有热、水热互

结于下焦,用猪苓汤主治。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打碎,各一两以上五味药,用水四升,先加入猪苓、茯

苓、泽泻、滑石四味药煎煮至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阿胶烊化溶解,每次温服七合,

一日服三次。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口渴的,属汗多津伤、胃津不足的口渴,不能用猪苓汤治疗。

因为猪苓汤能够通利病人小便,使津液进一步损伤。

225、脉象浮而迟,外有假热内有真寒,腹泻完谷不化的,用四逆汤主治。

226、如果胃中虚寒不能进食的,饮水后就会出现呃逆。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够饮食的,

为阳明气热炽盛,气病及血,迫血妄行,就会出现衄血。

228、阳明病,经用泻下法治疗,身热未除,手足温暖,没有结胸的表现,心中烦躁异

常,嘈杂似饥而不能进食,仅见头部汗出的,用栀子豉汤主治。229、阳明病,发潮

热,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胸胁胀闷不除的,为少阳之邪未尽,宜用小柴胡汤治疗。

230、阳明病,胁下痞硬胀满,不解大便,呕吐,舌苔白的,为柴胡证未除,可给予小

柴胡汤治疗。用药后,上焦经气得以畅通,津液能够下达,胃肠机能得以恢复,就会周

身畅汗而病解。

231、阳明中风,脉象弦浮而大,全腹胀满,两胁及心下疼痛,按压很久而气仍不畅

通,鼻中干燥,无汗,嗜睡,全身肌肤及目都发黄,小便解出困难,发潮热,呃逆不

断,耳前后部肿胀。证属三阳合病,治疗当先用针刺法以泄里热。刺后里热得泄,病情

稍减,而太阳、少阳证未除,病经过了十天,脉象弦浮的,可给予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之

邪。

232、如果服小柴胡汤后少阳证已解,只见脉象浮等表证,无其他经见证的,可给予麻

黄汤治疗。如果病情恶化,出现无尿、腹部胀满并且呃逆更甚的,属不治之候。

233、阳明病,自汗出,津液已伤,如果再行发汗,而又小便通畅的,则更伤津液,导

致肠中津液枯竭,引起大便硬结。此时大便虽硬结,也不能用泻下药攻下,必须待病人

自己想解大便时,用蜜煎导引导通便,或土瓜根及大猪胆汁,均可作为导药,以引导大

便解出。

蜜煎方

食蜜七合上一味药,倒进铜器里,用小火煎熬,待熬炼至能凝结得象饴糖一样即

成。煎熬时,要不断搅拌,以免焦糊粘着,煎熬到可以作丸的程度时,用双手捻蜜做成

头部尖锐、大小如指头、长二寸左右的棒状物,必须趁蜜热时马上做,冷却后就会变

硬。使用时,将所做的药棒塞进肛门里,用手急转,待病人想要解大便时就拔出去掉。

怀疑此方不是仲景的原意,已经试用效果很好。

猪胆汁方

用大猪胆汁一个,取汁,与少许米醋混合,灌进肛门里,维持一顿饭左右的时间,

用药后,即可解除宿食及腐败物等,十分有效。

234、阳明病,脉象迟,汗出很多,微微怕冷的,这是表证尚未解除,可以发汗,适宜

用桂枝汤。

235、阳明病,脉象浮,无汗而气喘的,是太阳表实证仍在,用发汗法就会痊愈,可用

麻黄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的,这是热邪能够发越于外,不能形成发黄证。如果仅见头部

出汗,到颈部为止,身上无汗,小便不通畅,口渴想喝汤水,这是湿热郁滞在里,势必

出现肌肤发黄,用茵陈蒿汤主治。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剖开大黄二两,去皮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先加入

茵陈煎煮,煮去水分六升,再加另二味药,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服药

后小便应当通畅,并见尿色红,象皂荚汁一样,经过一晚上后,腹胀应当减轻,这是因

为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的缘故。

237、阳明病,病人健忘的,是体内一定有蓄血。由于瘀血久停,气血阻滞,所以使人

健忘。其大便虽然硬结,但容易解出,并且颜色一定是黑的,宜用抵当汤攻下瘀血。

238、阳明病,用泻下药攻下后,出现心中烦躁异常,如果是肠中燥屎阻结所致的,可

以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如果腹部轻微胀满,大便始出干硬,后出稀溏的,则不能攻

下。

239、病人不解大便五六天,脐腹部疼痛,烦躁不安,定时发作,这是肠中有燥屎阻

结,所以导致大便秘结。

240、病人心烦、发热,经过发汗,病已解除。现又出现午后发潮热,好象发疟疾一样

的,这是邪传阳明。如果脉象实的,宜用攻下法治疗;如果脉象浮虚的,宜用发汗法治

疗。攻下用大承气汤,发汗用桂枝汤。

241、用峻泻药攻下后,病人又出现六七天不解大便,烦躁不解,腹部胀满疼痛的,这

是肠中有燥屎的缘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下后余热未尽,与肠内宿食相结合而成燥

屎,适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242、病人小便不通畅,大便忽而困难,忽而容易,时而有轻度发热,气喘,头昏目

眩,不能平卧的,这是肠中有燥屎,宜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

243、进食后想呕吐的,属阳明胃寒证,可用吴茱萸汤主治。如果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

而增剧的,则不属胃中虚寒,而是上焦有热。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

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每天服三次。

244、太阳病,寸部脉缓,关部脉浮,尺部脉弱,病人发热,汗出,怕冷,不呕吐,心

下痞满不适的,这是医生误用攻下所致。假如没有误下,病人出现不怕冷而口渴的,这

是邪传阳明。如果小便次数多的,大便一定干硬,其人虽然十余天不解大便,也没有什

么痛苦。如果是胃中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想要喝水的,可以给予少量汤水,以补充津

液,津液恢复,则病可愈。如果是水饮内蓄、气不化津所致的口渴的,宜用五苓散通阳

化气行水。如果是其它原因所致口渴的,可根据病情,依法施治。

245、脉象浮取微弱和缓、汗出少时,是正气驱邪,津液未伤,邪去正安,病得痊愈。

如果汗出多的,则是汗出太过,津液势必损伤。脉象浮而充实有力,主表有实邪,当用

发汗解表法治疗,如果汗出多的,也是汗出太过。汗出太过,就会导致津液损伤,阳热

盛于里,大便因而硬结。

246、脉浮而芤,浮主阳气盛,芤主阴血虚,浮脉与芤脉相合,胃气偏亢则生热,阳热

亢盛至极,阴液亏虚,因而形成大便硬结之证。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主胃热亢盛,涩是小便频数,阴液不足。胃热津亏,肠中干

燥,大便因而硬结。这是脾不能为胃转输津液所致,用麻子仁丸主治。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

去皮尖,炒,另外研成膏脂状以上六味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

十丸,每日服三次,并逐渐加量,直至病愈为度。

248、太阳病,经过三天,用发汗法治疗而病不解除,高热炽盛的,是转属阳明,用调

胃承气汤主治。

249、伤寒表证,使用吐法后,出现腹部胀满硬痛的,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250、太阳表证,用催吐、攻下或发汗后,出现轻微心烦,小便频数,大便硬结的,用

小承气汤和畅胃气、攻下里实,就可痊愈。

251、患病二、三天,脉象弱,无太阳、少阳见证,烦躁不安,胃脘部痞胀硬结,到了

四五天,虽见能够饮食,也应先给予少量小承气汤,以微微调畅胃气,使病情稍挫,到

了第六天,再给予小承气汤一升。如果大便不解六七天,而小便短少的,则津液当还于

肠中,虽然不能饮食,也不是燥屎内结,而是大便初出干硬,后出稀溏,如果攻下必成

溏泄。必须小便通利,大便始会坚硬,才可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252、外感病六七天,出现视物模糊不清,眼球转动不灵活,既无头痛畏寒等表证,又

无谵语、腹满痛等里证,大便难以解出,体表有轻微发热的,这是燥热内结成实,而又

真阴欲涸,应急下急阴,适宜用大承气汤。

253、阳明府实证,又见发热、汗出多的,应急下存阴,宜用大承气汤。

254、发汗以后,不仅病未解除,反而出现腹部胀满疼痛,是发汗伤津,燥热迅速内结

成实,应急下存阴,宜用大承气汤。

255、腹部胀满持续不减轻,即使减轻,也微不足道的,是实邪内阻的征象,应当攻

下,可用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两经合病,邪热下迫大肠,势必发生腹泻。如果木不克土,而见实大滑

数之脉,与阳明实热相符的,是顺证;如果木邪克土,纯见少阳弦脉的,是逆证。现脉

象滑而数,是阳明有宿食内停、宿滞内阻,应当攻下宿滞,可用大承气汤。

257、病人发热七、八天,既无头痛、畏寒等太阳表证,又无腹满谵语等阳明里证,虽

然脉象浮数,也可用泻下法泄热。假如已经攻下,脉浮已除,而脉数不解,是气分之热

已解而血分之热未除,邪热与瘀血相合,所以出现容易饥饿,能够饮食,六七天不解大

便。这是瘀血停蓄,宜用抵当汤攻下瘀血。

258、如果攻下后脉数不除,而又腹泻不止的,是热邪下迫,势必会出现协热下利、解

脓血便的变证。

259、伤寒病,发汗以后,出现全身及两目发黄,这是因为发汗太过,损伤中阳,寒湿

郁滞在里不解的缘故,治疗应当温化寒湿,不可用攻下法。

260、外感病六七天,皮肤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通畅,腹部稍感胀满的,用茵陈蒿汤

主治。

261、外感病,症见皮肤发黄,发热的,用栀子柏皮汤主治。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剖开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以上三味药,用水四升,煎煮成一升

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262、外感病,湿热郁滞在里,身体必定发黄,如果兼有头痛、畏寒、无汗、身痒等表

证的,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治。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即连翘根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

剖开生梓白皮切细,一升生姜二两,切片甘草二两,炙以上八味药,用雨水一斗,先加

入麻黄煎煮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

分三次温服,半天服完。

263、少阳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苦,咽喉干燥,头目昏眩。

264、少阳感受风邪,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躁不安。不可用吐法

或下法治疗。如果误用吐法或下法,就会出现心悸不宁及惊恐不安的变证。

265、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证属少阳。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

其汗,损伤津液,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如果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

和,就会痊愈;如果胃气不和,就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证。

266、原患太阳病,没有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

发热怕冷交替而作,如果没有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267、假如已经使用涌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法,柴胡证已解,而见谵语的,这是

坏病。应该详审其误治之因,详查演变为何种症候,然后随证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268、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就会出

汗。

269、外感病六七天,表热已不显,却见病人躁烦不安的,这是表邪传里的缘故。

270、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此时,如果病人反而能够

饮食而不呕吐的,这是邪气没有传入三阴经。

271、外感病第三天,病在少阳,如果脉象小的,是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272、少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早晨3时到9时之间。

273、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

时时疼痛。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274、太阴感受风邪,四肢疼痛而烦扰不安,脉象浮取见微,沉取见涩而转长的,为邪

去正气来复的征象,疾病将要痊愈。

275、太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1时到3时之间。

276、太阴病,脉象浮的,是外兼表证未解,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

277、腹泻而口不渴的,是属于太阴病。因为脾虚有寒,应当用温补的方法治疗,可用

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278、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应当出现

身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能形成发黄证。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

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

而去所致,因此,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

279、本来是太阳表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出现腹部胀满时作疼痛的,这是误下

伤脾,邪陷太阴,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如果出现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是实邪内阻,

用桂枝加大黄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三两,切片以上五味

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

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280、太阴病,脉象弱,病人虽暂时未腹泻,其后一定续发腹泻。对于这种病人,假如

应当使用大黄、芍药的,也应当减量使用。这是因为病人脾胃之气虚弱,容易受到损伤

的缘故。

281、少阴病的症候特征,是脉象微细,精神萎靡、神志迷糊欲睡。

282、少阴病,想吐而又吐不出,心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神志迷糊欲睡,到了

五六天,出现腹泻而口渴的,是病在少阴,由于少阴阳气虚弱,不能蒸化津液,所以口

渴。如果小便清亮的,那么少阴病症就确定无疑。这是因为小便清亮,是下焦虚寒、不

能化气行水的确证。
283、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紧,紧脉主寒,病人本应当无汗,却反而

汗出的,是阳气外亡的征象,这属于少阴亡阳证,应当见到呕吐,腹泻、咽喉疼痛等

症。

284、少阴病,症见咳嗽、腹泻,如果出现谵语的,这是用火治法强迫发汗所导致的变

证,病人小便一定难以解出。

285、少阴病,脉象沉细数,是病在里,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286、少阴病,脉象微,为阳气虚弱,所以不能发汗。如果阳气已虚,又见尺脉弱涩

的,是阴血亦亏,不仅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

腕骨:本穴即因其近于腕骨而得名。系小肠经之原穴。有增液止渴,利胆退黄作

用。

287、少阴病,脉象紧,到了七八天,出现腹泻,脉象忽然由紧转微弱,手足反而变温

暖的,这是阳复阴去、疾病将要解除的征象。此时虽然出现心烦、腹泻,势必会自行恢

复。288、少阴病,腹泻,如果腹泻自行停止,手足转温暖的,虽见畏寒蜷曲而卧,也

属于可治之证。

289、少阴病,怕冷而蜷卧,时而自觉心胸烦热,想减去衣被的,这是阳气来复之兆,

其病可治。

290、少阴感受风邪,寸部脉微尺部脉浮的,是风邪已去、阳气回复之象,疾病将要痊

愈。

291、少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3时至5时之间。

292、少阴病,呕吐,腹泻,本应畏寒、手足冷,现手足不冷,反而发热的,示阳气尚

在,不属死候。如果脉搏一时不至的,可以急灸少阴经穴七个艾柱以通阳复脉。

293、少阴病,仅见四肢厥冷和无汗,却强行发汗,势必伤经动血而引起出血,其出血

部位难以预测,有的从鼻出,有的从眼睛出,这就叫做下厥上竭,是难治之证。

295、少阴病,怕冷身体蜷卧,腹泻,手足冰冷的,是不治之证。

296、少阴病,呕吐,腹泻,神昏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297、少阴病,腹泻停止而出现头昏目眩、时而昏晕的,属于死候。298、少阴病,四

肢冰冷,怕冷而身体蜷卧,脉搏不来,心中不烦,手足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299、少阴病,病延六七天,呼吸表浅,呼多吸少的,属于死候。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精神萎靡不振,总欲睡眠,汗出,心中不烦,想呕吐,到了

五六天,又出现腹泻,并且烦躁不能安卧的,属于死候。

301、少阴病,刚开始得病,既有发热等表证,又见脉沉的,是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

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

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三升,去

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302、少阴病,得病二、三天,既有发热等表证,又有少阴阳虚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温阳微汗解表。因为病才二三天,尚无吐、利等里证,所以用温阳微汗解表法。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七

升,先加入麻黄煎煮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至三升,去掉

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303、少阴病,得病二、三天以上,心中烦躁不安,不能够安眠的,用黄连阿胶汤主

治。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蛋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为三条以上五味药,用水六

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至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阿胶烊化溶尽,稍稍冷却,然后加

入鸡蛋黄搅拌均匀即成。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304、少阴病,患病二、三天,口中不苦不燥不渴,病人背部怕冷的,当用艾灸灸少阴

经穴,并用附子汤主治。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成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以上五味药,

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305、少阴病,身体疼痛,骨关节疼痛,手足冷,脉象沉的,用附子汤主治。

306、少阴虚寒证,腹泻,解脓血粘液便的,用桃花汤主治。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取一半入煎,另一半筛末冲服干姜一两粳米一斤以上三味药,加水七

升煎煮,至米熟汤成,去掉药渣,每次取七合,加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温服,一日服三

次。

307、少阴虚寒证,得病二三天到四五天,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腹泻滑脱不尽,大

便带脓血的,用桃花汤主治。

308、少阴病,腹泻,解脓血便,可用针刺法治疗。

309、少阴虚寒证,呕吐频剧,腹泻,手足发凉,烦躁不安、心中难受的,用吴茱萸汤

主治。

310、少阴病,腹泻,咽喉疼痛,胸部满闷,心中烦躁不安的,是阴虚虚热上扰,用猪

肤汤主治。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以上一味药,加水一斗,煎煮至五升,去掉药渣,加入白蜂蜜一升,再将

白米粉五合炒香,加入药汁中混匀即成,分六次温服。

311、少阴病,得病二三天,咽喉疼痛的,可用甘草汤;如果服药后不见好的,用桔梗

汤治疗。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以上一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

服三次。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312、少阴病,咽喉部受到创伤,发生破溃,发不出声音,不能讲话的,用苦酒汤主

治。

苦酒汤方

半夏用水洗,破成枣核大小,十四枚鸡蛋一个,将鸡蛋头部开一小孔,去掉蛋黄,

把米醋加入其中以上二味药,把半夏加入装有米醋及蛋清的鸡蛋壳中,混匀,把鸡蛋壳

置于刀环中,再放在火上煮二三开,去掉药渣,每次取小量含咽。如果服药后不愈,可

以再作三剂药服用。313、少阴病,咽喉中疼痛,可用半夏散或半夏汤主治。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用水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三味药,各取等分,分别捣细筛末后,混合制成散

剂,用白米汤冲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病人不能服散剂的,可以用水七升,煮

七滚,加入上述散剂两方寸匕,再煮三滚,离火稍稍冷却,取少量药汁含咽。半夏有

毒,不应该作散剂服。

314、少阴虚寒证,腹泻的,用白通汤主治。

白通汤方

葱白四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

成一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315、少阴病,腹泻,脉象微的,可用白通汤。如果服药后腹泻不停止,四肢冰冷,脉

搏摸不到,干呕,心中烦躁不安的,是阴盛格阳所致,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服药

后,脉搏突然出现的,是阴液枯竭、孤阳外脱的征象,预后不良;服药后脉搏逐渐恢复

的,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的表现,预后较好。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以上五味

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猪胆汁、人尿,混合即

成,分两次温服。如果没有猪胆汁,也可使用。

316、少阴病,二三天没有好,到了四五天,出现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四肢沉重疼

痛,自行腹泻的,这是肾阳虚弱,水气泛滥。病人还可出现咳嗽,或者小便通畅,或者

腹泻更甚,或者呕吐等,用真武汤主治。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

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如果出现咳嗽

的,原方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如果小便通畅的,去茯苓;如果腹泻较

甚的,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如果呕吐的,去附子,加生姜,补足上药量至半斤。

317、少阴病,腹泻完谷不化,手足冰冷,脉象微弱似有若无,身上反而不怕冷,病人

面部发红,或者腹中疼痛,或者咽喉疼痛,或者腹泻过度而停止,脉搏摸不到,这是内

真寒外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的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干姜三两,强壮的人可用四两

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服药后病人脉搏马

上出现的,可望痊愈。如果出现面部发红的,加葱白九根;腹中疼痛的,去葱白,加芍

药二两;呕吐的,加生姜二两;咽痛的,去芍药,加桔梗一两;腹泻过度而无物可泻、

脉搏摸不到的,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症必须都与方相对应,才能服用。

318、少阴病,四肢冷,病人或有咳嗽,或见心悸,或见小便不通畅,或见腹中疼痛、

腹泻、下痢兼后重的,是肝郁气滞所致,用四逆散主治。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开,用水浸泡,炙干柴胡芍药以上四味药,各用十分,捣细筛末,用

白米汤调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咳嗽的,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治腹

泻;心悸的,加桂枝五分;小便不通畅的,加茯苓五分;腹中疼痛的,加附子一枚,炮

至裂开;腹泻或下痢后重的,先用水五升,加入薤白三升,煎煮至三升,去掉药渣,再

取四逆散三方寸匕加入药汁中,煮至一升半,分两次温服。

319、少阴病,腹泻六七天,咳嗽,呕吐,口渴,小便不通畅,心中烦躁,不能安眠

的,是阴虚水热互结,用猪苓汤主治。

320、少阴病,得了二三天,里实证具备而又见咽喉干燥的,应当急以攻下,用大承气

汤。

321、少阴病,腹泻稀水,颜色青黑,脘腹疼痛,口干燥的,应当急以攻下,宜大承气

汤。

322、少阴病,经过六七天,腹部胀满,大便不通的,应当急以攻下,用大承气汤。

323、少阴虚寒证,脉见沉的,应当急用温法治疗,适宜用四逆汤。

324、少阴病,如果饮食进口就吐,心中蕴结不适,想呕吐却又吐不出,初得病时,即

见四肢冷,脉象弦迟的,这是痰实阻塞胸中,不能攻下,应当用涌吐法治疗。如果是肾

阳虚弱、不能气化,寒饮停聚膈上,而致干呕的,不能用涌吐法,应当用温法治疗,可

用四逆汤。

325、少阴病,腹泻,脉象微而涩,呕吐,汗出,为阳虚气陷兼阴血不足,势必出现大

便频数,解出量反而少,应当用温灸法治疗,可灸头顶百会穴,以升阳举陷。

326、厥阴上热下寒证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

痛,虽然腹中饥饿,但又不想吃东西,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如果误用攻

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327、厥阴感受风邪,如果脉象微微见浮的,是病邪从阴出阳,其病将要痊愈,如果脉

象不浮的,是邪仍在里,疾病尚未好转。

328、厥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一般在1时至7时之间。

329、厥阴虚寒证,出现口渴想要喝水时,是阴寒邪去、阳气回复之象,可以给病人喝

少量汤水,就可痊愈。

330、凡属虚寒厥逆证,不能用攻下药治疗,凡是身体虚弱的,也不能用攻下药治疗。

331、伤寒病,先出现四肢厥冷,以后转为发热的,为阴去阳复之象,此时,虽有腹

泻,一定会自行停止。如果再转为四肢厥冷的,为阴进阳退,就会再出现腹泻。

332、伤寒病,开始发热六天,四肢厥冷及腹泻反有九天。凡是四肢厥冷而腹泻的,一

般为阳衰阴盛,应当不能饮食,现在反而能够饮食,恐怕是中气败绝的除中证。此时,

可给病人吃一些面条之类的食物以作试探。如果吃后突然发热而又猝然退去的,是除中

证;如果吃后不出现这种发热的,可以断定胃气仍然存在,其能食是阳复的表现,就一

定会痊愈。第二天进行诊查,病人发热继续存在的,可以推测第二天半夜痊愈。之所以

这样,是因为原先发热六天,其后四肢厥冷九天,再发热三天,与原先发热的六天相

加,也是九天,与四肢厥冷的日期相等,所以预测第二天半夜痊愈。三天后再进行诊

查,如果出现脉数不除、发热不退的,这是阳复太过,阳热有余,一造会产生疮痈脓疡

的变证。

333、外感病,脉迟已经六七天,却反而用黄芩汤清除其热。脉迟主寒,其证属虚寒,

现在却反而用黄芩汤清热,必使阴寒更甚,腹中应该更加寒冷,照理应当不能饮食,现

在却反而食欲亢盛能够进食,这就是除中,预后不良。

334、外感病,先见四肢厥冷而又腹泻,以后转为发热的,是阳复阴退,其腹泻一定会

自然停止。如果发热反见汗出、咽喉红肿疼痛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上迫,就会产生喉

痹的变证。如果发热无汗、腹泻不止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下迫,就会出现下利脓血的

变证。如果发生下利脓血,就不会发生喉痹。

335、外感病,起病一二日到四五日,如果四肢厥冷伴发热,并且发热在先、四肢厥冷

在后的,是属于热厥。其四肢厥冷的程度越严重,则郁闭的邪热就越深重;四肢厥冷的

程度轻微,则邪热郁闭也就轻微。热厥应当用清下法治疗,如果反用发汗法治疗,就会

使邪热更炽,发生口舌生疮、红肿糜烂的变证。

336、伤寒病,四肢厥冷五天,发热也是五天,假如到了第六天,应当再出现四肢厥

冷,如果不出现四肢厥冷的,就会自行痊愈。这是因为四肢厥冷总共只有五天,而发热

也是五天,四肢厥冷与发热时间相等,阴阳趋于平衡,所以知道会自行痊愈。

337、所谓“厥”,是指四肢冷而言。凡属厥证,都是阴气和阳气不能互相顺接所致。

338、外感病,脉象微而四肢厥冷,到了七八天,出现周身肌肤都冰冷,病人躁扰不

安,没有片刻安静,这是内脏阳气极虚所致的脏厥证,不是蛔厥证。蛔厥证的症候,是

病人有发作性的心烦腹痛,让病人安静却又时而发作心烦腹痛,这是肠中有寒,蛔虫不

安其位向上钻入膈内(胆道)所致,过一会儿烦痛就会缓解。进食后,又出现呕吐、腹痛

而烦的,是因为蛔虫闻到食物气味上扰所致。此外,病人常有呕吐蛔虫的表现。蛔厥证

用乌梅丸主治,此方又主治久泻。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

炒至油质渗出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以上十味药,除乌梅外,余药分别捣细

筛末,然后混合研制。另把乌梅放入米醋中浸泡一晚上,去掉内核。再将乌梅放在蒸具

内,上面复盖五斗米共蒸,待米蒸熟后捣成泥状,与上药末混合均匀,放入药臼中,加

入蜂蜜,用棒槌捣二千下,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饭前吞服十粒丸药,一日服三次。此

后,再慢慢加量到每次服二十粒药丸。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有浓烈气味的食

品。

339、外感病、邪热郁遏较轻,四肢厥冷轻微,患者仅指头发凉,神情沉默,不想进

食,烦躁不安。经过几天,出现小便通畅、颜色清亮的,这是里热已经解除的征象,此

时,病人如想进食,示胃气已和,其病将要痊愈。如果热邪加重出现四肢厥冷并见呕

吐、胸胁满闷而烦躁的,此后就会发生便血的变证。

340、病人手足厥冷,自诉无胸胁心下疼痛,而觉小腹胀满,触按疼痛的,这是寒邪凝

结在下焦膀胱关元部位的缘故。

341、外感病,发热四天,四肢厥冷仅只三天,又发热四天,四肢厥冷的时间少而发热

的时间多,疾病应当痊愈。如果到了第四天至第七天,发热仍不退的,是阳复太过,热

伤血络,必致下利脓血。

342、外感病,四肢厥冷四天,发热却只有三天,又见四肢厥冷五天,这是疾病在进

展。因为四肢厥冷的时间多而发热的时间少,为阳气退阴寒邪气进,所以是病情进展。

343、外感病六七天,脉微,手足厥冷,烦躁不安,应当急灸厥阴的经穴。如果灸后四

肢厥冷仍不转温的,属于死证。

344、外感病,发热,腹泻,四肢厥冷,神昏躁扰不能安卧的,是阴极阳脱之象,属于

死证。

345、外感病发热,腹泻十分严重,四肢厥冷一直不回复的,为阳气脱绝之象,属于死

候。

346、外感病六七天,开始不腹泻,接着出现发热腹泻,病人大汗淋漓,汗出不停止

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病情险恶。

347、外感病五六天,没有结胸证的表现,腹部柔软,脉象虚软而又四肢厥冷的,这是

血虚所致。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更伤其血,可导致死亡。

348、发热而又四肢厥冷,为阴盛阳亡之象,到了第七天,又发生腹泻的,是难治之

候。

349、外感病,脉象促而四肢厥冷,可用温灸法治疗。

350、外感病,脉象滑而手足厥冷的,是里有邪热所致,用白虎汤主治。

351、手足厥冷,脉象很细,好象要断绝一样的,用当归四逆汤主治。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剖开,另一法用十二枚以上七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

升,一日服三次。

352、如果病人素有寒饮停滞体内,而又见上证的,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

疗。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片

吴茱萸三升大枣二十五枚,剖开以上九味药,用水六升与陈米酒六升混和,加入上药煎

煮成五升,去掉药渣,分五次温服。另一方用水及陈米酒各四升。

353、大汗淋漓,而发热仍不退,腹中拘急,四肢疼痛,又见腹泻、四肢厥冷而怕冷

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用四逆汤主治。

354、大汗淋漓,如果腹泻很厉害,而又四肢厥冷的,用四逆汤主治。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忽然现紧象的,这是实邪结在胸中所致,应有胸脘部胀满不

适,虽然饥饿却不能吃东西等症状,当用涌吐法治疗,可用瓜蒂散。

356、外感病,四肢厥冷,心胸部悸动不宁,这是水饮内停所致,必须先治水饮,当用

茯苓甘草汤,然后再治四肢厥冷。不然的话,水饮浸渍入肠,势必引起腹泻。

357、外感病六七天,峻下以后,出现寸部脉沉而迟,尺部脉不现,手足厥冷,咽喉疼

痛,吞咽困难,唾吐脓血,腹泻不停的,是难治之证,用麻黄升麻汤主治。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

一方用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

铢,打碎,布包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以上十四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煮一、二开,

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在大约相

距做熟一顿饭的时间内把药服完,药后汗出就会痊愈。

358、外感病四五天,腹中疼痛,如果腹内有气转动下行趋向小腹的,这是将要腹泻的

先兆。

359、外感病,本属虚寒腹泻,医生却用涌吐、泻下法治疗,致使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如果再次误用吐下,出现饮食进口就吐的,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二次

温服。

360、虚寒腹泻,出现轻微发热,口渴,脉象弱的,是邪气已衰,阳气来复,疾病即将

痊愈。

361、虚寒腹泻,如果脉象由紧转数,微微发热汗出的,是阴去阳复,其病即将痊愈。

如果脉又现紧象的,为阴寒邪盛,其病没有缓解。

362、腹泻,手足厥冷,无脉搏跳动的,急用灸法以回阳复脉。如果灸后手足仍不转

温,脉搏跳动仍不恢复,反而微微喘息的,属于死候。如果足部的太溪脉和趺阳脉仍有

搏动,而趺阳脉大于太溪脉的,为胃气尚旺,属可治的顺证。

363、腹泻,寸部脉反见浮数,尺部脉现涩的,是阳热盛而阴血亏,热伤阴络,可能会

产生大便泻下脓血的症候。

364、腹泻完谷不化,多属阴盛阳衰,此时,即使兼有表证,也不能发汗解表,如果误

发其汗,就会引起腹部胀满的变证。

365、腹泻或下痢,如果脉沉弦的,是肝经湿热壅滞,多会出现里急后重;脉大的,为

病势进展,腹泻不会停止;脉微弱数的,是邪退正复,腹泻将要停止,此时,虽有发

热,也没有危险。

366、腹泻不消化食物,脉象沉而迟,病人面部微发潮红,体表轻度发热,这是下焦阳

虚阴盛,虚阳上浮。如果病人四肢厥冷轻的,则阳虽虚而不甚,阳与阴争,就一定会出

现眩晕昏冒、随之汗出而病解的现象。

367、虚寒腹泻,出现脉数而口渴的,是阳气回复,其病将要痊愈。假如不痊愈,则是

阳热有余,势必引起大便下脓血。

368、腹泻频剧,脉搏一时摸不能,手足厥冷,经过一昼夜,脉搏恢复,手足转温的,

是阳气恢复,尚存生机;如果一昼夜脉搏仍不恢复的,则无生还之望。

369、外感病,患虚寒腹泻,一天十余次,脉象本当微弱沉迟,却反而出现弹指有力的

实脉的,为真脏脉见之象,属于死候。

370、腹泻完谷不化,发热、汗出而四肢厥冷,证属里真寒、外假热,用通脉四逆汤主

治。

371、热性下痢,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主治。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去掉

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病仍不好的,再服一升。372、虚寒腹泻,腹部胀满,身

体疼痛的,是表里同病,应当先温里寒,然后再解表邪。温里宜用四逆汤,解表宜用桂

枝汤。373、下痢,口渴想喝水的,是里有热的缘故,用白头翁汤主治。

374、腹泻并见谵语、腹部硬痛的,是肠中有燥屎阻结,可用小承气汤治疗。

375、腹泻后心烦更甚,触按胃脘部柔软,这是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所致,宜用栀子豉汤

治疗。

376、宿有呕吐的病人,如果是内有痈脓而引起的,不能见呕而止呕,应解毒排脓,脓

尽则呕吐自然痊愈。

377、呕吐而见脉弱,小便通畅,体表有轻度发热,如果见到四肢厥冷的,是阴盛虚阳

外越之候,治疗较为困难,可用四逆汤主治。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的,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用吴茱萸汤主治。

379、呕吐而见发热的,可用小柴胡汤主治。

380、伤寒病,用峻吐峻下法治疗,导致胃气极度虚弱,而又表气郁滞不畅,医生再与

饮水以发汗,使汗出很多,胃气重虚,胃中寒冷,气机上逆,因而发生呃逆。

381、外感病,呃逆而腹部胀满,这是实邪内阻所致。应询问病人大小便是否通畅,以

便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果病人大便不通,是实邪阻结于肠,应用通利大便法,实邪

去则病可愈;如果是小便不通畅,则是水饮内阻,当用渗利小便法,水饮去则病可除。

382、问:什么叫霍乱?答:呕吐与腹泻并作,病势急骤,倾刻间有挥霍撩乱之势的,

这就叫霍乱。

383、问:症候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畏寒、呕吐腹泻并作,这是什么病?答:这

叫霍乱。霍乱的呕吐腹泻是自内而发,故初起与表证同时出现,并且在呕吐腹泻停止后

还有头痛、畏寒、发热等表证存在。

384、伤寒病,脉象微涩,这是因为原先患霍乱,吐泻太甚、津液大伤的缘故

。经过四五天,病邪由阳经传入阴经,势必会发生腹泻。如果起病就吐泻的,是霍乱病

吐泻,不可按伤寒论治。如果病人想解大便,反而只打屁,却解不出大便的,这是病已

转属阳明,大便一定硬结,估计十三天可以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腹泻后津伤肠

燥,大便应当变硬。如果病人能够饮食的,为胃气恢复,则病即可痊愈。现在病人反而

不能饮食,为胃气未复。经过六天,邪气行至下一经,此时病人稍能进食,为胃气稍

复。再过六天,邪气又经过一经,此时病人已能够进食,示邪气行经尽、邪气衰尽、胃

气恢复,那么再过一天,即十三天,疾病就会痊愈。如果到时不痊愈的,就不是阳明病

了。

385、畏寒、脉微而又腹泻,因泻利过度、津液内竭而腹泻停止的,用四逆加人参汤主

治。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以上四味药,

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386、霍乱病,吐泻,头痛发热,身疼痛,为霍乱表里同病,如果表热较甚而想喝水

的,用五苓散主治;如果中焦寒湿偏盛而不想喝水的,用理中丸主治。

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三两以上四味药,捣细筛末,用蜜混合作成鸡蛋黄大小的药

丸,然后用开水数合,与一粒药丸混合研碎,趁热服用,白天服三四次,夜晚服二次。

服药后,腹中未感觉热的,可加至三四药丸。然而,丸药的效果不如汤剂。汤剂的制作

方法是:将以上四味药稍切细,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

日服三次。如果出现脐上筑筑然悸动的,是肾气上逆,去白术,加桂枝四两;如果呕吐

甚的,去白术,加生姜三两;如果腹泻严重的,仍用白术;如果心悸不宁的,加茯苓二

两;口渴要喝水的,加白术,补足上用量到四两半;腹中疼痛的,加人参,补足上药量

到四两半;腹部胀满的,去白术,加附子一枚。服药后约一顿饭的时间,吃热稀一升左

右,以助药力;并取暖保温,不要脱衣揭被。

387、呕吐腹泻停止,而身体疼痛仍不解除的,是里和表未解,应当斟酌使用解表的方

法,可用桂枝汤解肌祛风,微微和解表邪。

388、呕吐腹泻,汗出,发热畏寒,四肢拘挛紧急,手足厥冷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

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389、呕吐腹泻交作,而又小便通畅,大汗淋漓,所泻之物完谷不化,体表发热,脉微

弱至极、似有似无,这是内真寒外假热的阴盛格阳证,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390、呕吐腹泻已经停止,却见汗出而手足厥冷,四肢挛急不解,脉象微弱、似有似无

的,是阴竭阳亡的危候,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治。

392、伤寒病后因男女交接而发生的阴阳易病,表现为身体沉重,气少不足以息,小腹

挛急疼痛,甚或牵引阴部挛急疼痛,热气上冲至胸部,头重不能抬起,眼睛发花,膝与

小腿肚拘急痉挛,用烧裤散主治。

烧裤散方

妇人内裤,在靠隐蔽处剪取一块,烧成灰以上一味药,用水冲服一药匙,一日服三

次。服后小便很快通畅、阴茎头部稍肿的,这是疾病将要痊愈之兆。如果是妇女患病,

则剪取男人内裤烧灰服用。

393、伤寒大病初愈,因劳累过度而复发,症见发热、心烦、脘腹胀满的,用枳实栀子

豉汤主治。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开豆豉一升,布包取淘米水七升,空煮至四升,加入

枳实、栀子,煎煮成二升,再加入豆豉,煮五、六滚,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服药

后,应复盖衣被,使病人微微出汗。如果内有宿食、大便不通的,可加围棋子大小的大

黄五六颗,服药后就会痊愈。

394、伤寒病,病已痊愈,又再发热,如果兼见少阳脉证的,用小柴胡汤主治;如果兼

见脉浮的,用发汗法以解表祛邪;如果兼见脉沉实有力的,用攻下法祛除里实。

395、患伤寒大病,痊愈后,自腰以下出现水肿、小便不通畅的,用牡蛎泽泻散主治。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炒泽泻蜀漆用温水洗,去掉腥味葶苈子炒商陆根炒海藻用水洗,去掉咸味瓜萎

根各等分以上七味药,分别捣细过筛为散,再放入药臼中研治。每次用米汤调服一方寸

匕,每日服三次。服后小便通畅的,停止继续服药。

396、大病愈后,总爱泛吐唾沫,不能自制,长期迁延不愈的,这是脾虚不能摄津、寒

饮停聚胸膈所致,应当用丸药温补,可用理中丸。

397、伤寒热病,大热已解,余热未尽,气阴两伤,出现虚弱消瘦、气少不足以息、气

逆要呕吐的,用竹叶石膏汤主治。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用水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

半斤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前六味药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再加入粳米煎

煮,待米熟汤成,去掉米,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398、病人病脉已解,脉呈平和之象,却每于傍晚时分出现轻微的心烦,这是疾病刚

愈,脾胃机能还很虚弱,消化力差,由于勉强进食,不能消化的缘故。此时,只须适当

减少饮食,就会痊愈。

(0)

相关推荐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译文(三)

    61.误用泻下之后,又误发其汗,致肾阳虚弱,病人出现白天烦躁.不能安静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烦躁,不作呕,无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微,身有微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

  • 【《伤寒论》398条 白话文】精四

    <伤寒论>398条  白话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3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1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28-178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9-262 辨少阳病脉证 ...

  • 【《伤寒论》398条 白话文】3

    <伤寒论>398条 白话文 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 ...

  • 【中医经典】学伤寒论背诵398条条文精华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 ...

  • 【《金匮要略》398条 白话文】精二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8--44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45--59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60--64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65--74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

  • 学中医必备的伤寒论398条,你可以背诵多少条?

    学中医必备的伤寒论398条,你可以背诵多少条?

  • 伤寒论398条文背诵精华版(上)

    -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 ...

  • 伤寒论398条文背诵精华版(下)

    -5-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 ...

  • 【《金匮要略》398条 白话文】9

    <金匮要略>398条 白话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问:高明的医生治疗未病的脏腑,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所谓治未病的脏腑,就是见到肝脏之病,知道肝病最易传给脾脏,在治疗肝病时应当首先调 ...

  • 伤寒论398条文背诵精华版

    伤寒论398条文背诵精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