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村口的“瞭望哨”——庙嘴儿,有你忘不掉的故事

文/冯兵绪

我在朋友圈中常发布村子里的照片,特别是村头“宏文楼”的照片发得比较多,有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时候的照片,让我们村子的标志,当朋友们一看到,就知道是朱温坪村了!

这座“宏文楼”下用石头条券起像门洞,上边二层,用柱子驾起,顶上是仿古式建筑,看起来古风很浓,给村子平添了不少气势。

当年这里就有一座这样的建筑,不过村里人都叫做“皋”,底下也是石条券起的半圆形门洞,但二层却同一般的房屋。打我记事起,这二层好像就是第一生产队的仓库。

这“皋”正对的北边就是喂牲口的“马号”,旁边有一座小庙,是坐村土地爷的居处。庙前有不怎么大的一片地方,一棵高大的槐树郁郁葱葱,如伞如盖。

一到吃饭点,周围的住户就会不约而同地端碗来到这里,边吃饭边闲话,很是热闹。这个地方就叫“庙嘴儿”。

“庙嘴儿”这地方居高临下,往下边一丈多高就是一条浇灌前台上百亩地的垄沟,常年流水不断。

垄沟边一溜长着几棵柳树与杨树,树干都差不多一抱粗,也有一些年代了。再下一段下坡路,就来到了全村人磨面离不了的水磨。

水磨下边有几块田地,再往外就是河滩了。这里每个生产队都修出了一片不小的麦场来。自东往西,依次是一队,二队,我们三队。

各队大小都有两方场。一队有一个长方形的大场和顶头的一片小场。二队有上下两方不大不小的场。三队也是上下两方。

二队与三队相挨,一队自行一处,中间有自水磨流出的一条垄沟来,成了一队场,与二三队场的分界线了。有这条垄沟,可以防止场上失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回头还到“庙嘴儿”上。站在这里,水磨,各队的场以及村前的道路,还有前河滩地,雕崖旮旯河滩地都一览无余。所以“庙嘴儿”就成了不可多得的“瞭望哨”了!

每到麦收秋收,各队场上就热火朝天。麦子上场,队里人除了收割,还得齐动手打场。到了秋天,玉茭、高粱、谷子、大豆样样收获到场上,人人都是满脸的喜悦。孩子们也放假了,也去帮忙。

伙伴们爱玩,这时候的场上就成了大家的乐园,玩得不亦乐乎,不知晌午天黑。这时候,庙嘴儿上就传来“傻小子——”“二狗子——”的吆喝声,不用说,是娘叫孩子回家了!

要是队里分粮食了,就会听到庙嘴儿又喊:“红子,咱家的分了没?布袋够不够?——”“军子,恁爹在场上没有?你好好看着咱的布袋啊——”这喊声此起彼伏,大声小调,粗细不一。

每到春暖花开,地里的麦苗该浇水了,各队开始轮流浇水了。雕崖旮旯河滩的自家小片地也得浇水,大人时不时地让孩子去庙嘴儿上看看,谁家在浇水,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家浇?

到了吃饭的节点,大人们还不回来,孩子们就会跑到庙嘴儿,往前河滩眊眊,在没在浇水?如若离得远,看不清楚,就会挺起小肚,使出吃奶的力气来喊:“娘啊——在哪儿浇地嘞?”直到听见娘的回声,才放下心来。

水磨房供全村人磨面的,派出专人负责安排每天谁家来磨面。

常有人口多的人家,等不及了,就时不时地到庙嘴儿上喊叫一声,问一问正在推磨的这家,什么时候能推完,或正在推什么东西的,最后推什么?

是麦子,还是玉茭,好安排自己先扛什么到磨房。

虽村子不大,每年也有几个小伙子把外村的姑娘娶回村子来。这个时候,听到村外几声鞭炮声,顿时,庙嘴儿上就立刻聚满了看热闹的大人小孩。

几个顽皮的小小子,两手捂着耳朵,争着去抢没燃响的鞭炮。婶子大娘们站在庙嘴儿上指指点点,对新媳妇评头论足,乃至娘家陪送嫁妆。

有喜就有悲,每年也有两三个生病的爷爷奶奶抗不过病魔,驾鹤西去。当送葬的鞭炮响到村头,这时候的庙嘴儿上,也会聚满大人小孩。

望着送葬的队伍走出村头的“皋”下,沿着村前的道路远去。上岁数的几个奶奶在这庙嘴儿上扯开长声,抑扬顿挫地大哭一场,令人不得悲从心中起。

婶子大娘们也唏嘘不已,评论这奶奶那爷爷这辈子可是个好人,可没享一点福。评论哪个闺女哭得痛,哪个媳妇儿一眼泪也不掉。

这庙嘴儿可真成了村里人生活中不可少的“瞭望哨”了!

但随着后来全村的重新翻盖,这庙嘴儿也不见了,庙嘴儿下边的垄沟,水磨,以及各队的麦场都消声灭迹了。

如今村头重新翻盖了原来的旧皋,建起了气派的“宏文楼”。村前栽植了垂柳,安装了体育器材,闲暇的村民可到这里休闲娱乐,锻炼身体。可庙嘴儿在我的记忆里,总是挥之不去……

(0)

相关推荐

  • 《我们五经富》576 五经富的里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五经富水磨村有就道里,营盘村有处仁里(居处仁,必得智,邻里周围有仁爱的尊长,必定靠近他们能得到智慧),锅厂有和平里,里有乡里村落的意味. (摄:青 ...

  • 窑啊窑||薛陆成

    窑啊窑 文● 薛陆成 每当看到拉砖的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我都会禁不住想起家乡的窑. 我的老家在太行山之南,黄河水之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几千年来这一块厚实的黄土地.这里的黄土地,是古老黄河流经之 ...

  • 《天地间》28 号征文:与狼邂逅 || 孙一民(陕西)

    文/孙一民 编辑/落英小桥    一九六九年春天,我来到了秦岭山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子坐落在山前洪积扇上缘,背靠慈云山,俯瞰关中平原,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我刚到房东家的后院东厦房住下,村里的一伙年轻娃就 ...

  • 丹影‖山后那个秋

    我永远忘不了山后那浓烈而美丽的秋天. 那是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秋天,厂里派我和一位姓李的师傅去北山收购山葡萄.北山是地处县城北部商洛山中最北边的大山之一.这里山大沟深,植被密布,生长在丛林中的山葡萄, ...

  • 耄耋之年再回首(三):打工之路(中)

    本文作者:曹有钱 耄耋之年再回首(三):打工之路(上) 过了来呼市的第二个大年,正月初和老板儿出去串门子,和老哥籍玉柱老两口相跟上去了范二板缝纫厂.范二板是籍玉柱老板儿范板女的叔伯妹子,早年嫁到托克托 ...

  • 齐帅 || 这个夏天,让人忍不住想要流泪

         一夜之间,我已经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了.通讯中断,网络瘫痪,车辆停运,所有的亲人都无法联系到,耳畔除了还在呼啸奔涌的河水,就剩一颗惴惴不安的心了.      这一夜,整个镇子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合 ...

  • 王汉利||水磨闹元宵

    过罢大年盼元宵,元宵节"咚咚嚓"闹红火的锣鼓声,不时在耳畔回荡...... 故乡应县水磨村,在朔州称得上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大村庄.每年正月里闹红火,锣鼓声从来没有中断过,当街,老爷庙 ...

  • 宋亚兰丨泉眼(散文)

    我的故乡在青藏高原的偏远地段,那里分布着许多清澈明亮的泉眼,一个接一个.仿佛是仙女在此处滴的滴滴眼泪,或者随意撒在人间的"夜明珠". 每个村庄都有一两孔泉眼.就连崇山峻岭的高山上也 ...

  • 山西平顺:豆口村

    怀着侥幸捡到好景点的愉快心情,我们一路奔波走进了网红古村豆口村.据<豆口村志>记载,这座太行山深处的老村子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建多为明清建筑,老 ...

  • 蒲河村,蒲河川

    初到蒲河的那个早晨,夏日的雷雨一阵接着一阵,而就在这样的天气,在阵雨的间隙里,我像蒲河打量每一位陌生的游客般打量这个名叫蒲河的村庄. 蒲河村因蒲河而得名,蒲河畔茂密的蒲草定与河名和村名相关,而蒲河的灵 ...

  • 【长安村落】——东大街道水磨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东大街办南3公里的终南山下,高冠河西岸,长安.户县交界处.环山公路从村西通过,原属祥峪乡管辖,现归东大街道办.64户,245人,耕地325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