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纪事(15)—— 老院子正在“老去” 2024-04-29 17:47:14 上午,陪伴母亲回了一趟老家的老院子。只见满院荒草,一片凋敝,不由得使我心生感伤。昔日的繁华热闹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去,老院子正在静静地“老”去。我们家的老院子俗称“大院”,在老家十里八乡无人不晓。之所以叫“大院”,我想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院落里边套小院,一进大门总共有四个小院子组成;二是中心院子原来曾经“大”过,后来上辈子哪个爷爷在院子里又起了一座“西屋”,院子才变小了;三是院子里住户多,人口多。掰指头算算,最多时院子里曾经住过十几户人家,人口少说也在50人以上。如此说来,称作“大院”也就名副其实了。至于老院子最早建于何年何月,已无可考证。至今仍然记得早些年吃饭时的情景。人都喜欢凑热闹,每每吃饭的时候,特别是晚上,大家都端着饭碗从各个小院子里走出来,邻院的也喜欢来凑热闹,把中心院子挤得满满当当。那时候是不用餐桌的,院子的周边摆满了长短不齐的石头条,来得早的就坐在石头上,来得晚的就自己带个小板凳随便找个空闲坐下来,或者干脆靠在墙角或者梯子旁站着吃。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唠嗑家常,东家长,西家短,听来的,看到的,随便什么都是话题,七嘴八舌,吵吵嚷嚷,侃得开心,吃得痛快,至于碗中的饭食是什么味道,反而显得不怎么重要了。聚居在一个院落中的都是近一辈儿或远一辈儿的本家当户,尽管各自脾气性格不尽相同,但彼此相处和和睦睦。我们家族中一向拥有宽宏大量的脾性,老辈子自不必说,院落中间那座加盖的“西屋”就是明证,据说当时一位爷爷家中人多房子住不下,要占用公共的院落起房造屋,别的爷爷们不但不加阻止,而且还一起出力帮忙,共同把房子盖了起来,可见他们是多么的厚道。在我的记忆中,这么多户人家挤在一个院落中,从来没有因为房产地界或者一点财物上的事情发生过争执,除了偶尔谁家呵斥孩子,从来不曾听到过粗声大气的吵闹声。各家的䦆头、锄之类的农具是挂在屋檐下的,历来不分你我,只要闲着,谁要用了拿起来就走,连个招呼都不必打。过年过节时,各家煮了饺子都要挨门挨户送上一碗,彼此互相品尝一番。偶尔谁家从哪儿弄了一点儿肉回来,最常见的做法是伴着萝卜条炒了,把小铁锅端到院子里与大家分享,最起码也要把各家的孩子喊过来美餐一顿。不用说,遇到谁家中有大一点儿的事情,不等招呼,大家就会一拥而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帮忙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各家先后在外边盖了新房,也就陆陆续续从老院子中搬了出来。截至如今,只有一位老嫂子喜欢图个清静,不愿意与儿孙同住,仍然“留守”在院落中。随着老住户们的离去,昔日人声鼎沸的院落渐渐变得冷冷清清,荒草从砌院的石头缝隙中冒出来,恣意生长,诺大的院子变成了一片荒凉世界。原有的住户从老院中搬出来,散落在村落的四周,彼此相距都有很大的距离,各家谋各家的生计,再也没有了从前的亲密,除了偶遇红白喜事,本家当户还要凑到一起帮助料理,平时见面的机会都不会太多。老院老了,久不居住的房屋门窗脱落,屋顶毁损,一天天显得破败。仅仅最近几年,我家土楼就有两架木梁因腐烂断裂,幸亏尚有年纪大点儿的工匠在,费了一番功夫替换了新梁。我是在老院老屋中长大的,实在不愿意让它在我的手中坍塌,至于传给儿孙们之后就不得而知了,他们对老屋并不怎么挂心。去年,老院子的旧住户们凑到一起干了一件大事,对大门处的走廊房顶进行了修缮。房顶木椽大多已经腐烂,一些地方透了天,时刻都有塌顶的危险。定了个日子,院内有老屋的每家来一个人,我出资,大家出力,用了一个本家侄子的木椽,费了一天的功夫总算修好了走廊的房顶。只要有人挑头,大家都不落后,这一代人对老院还是有感情的。老院老了,老院的人也在逐渐老去。祖辈的爷爷奶奶们走了,父辈的大爷大娘们走得只剩下老母亲了,就连平辈的兄嫂们有几个也已经离世。母亲已经九十四岁高龄,她老人家从十几岁婚嫁,在这个老院子度过了七十多个春秋,父亲离世后,八十八岁的老人才勉强跟着我们去了新居,但对老院子一直割舍不下,时不时还要回来看上一眼,坐上一会儿。她对这个院落的感情太深厚了。我陪着母亲走进老院子,搀着母亲进入他老人家曾经几十年久居的老屋,母亲摸摸覆盖着厚厚尘土的锅灶,坐到土炕檐上,用她那孱弱的手轻轻掀开枯黄的炕席,在土炕上摸了又摸。我突然想到,这曾经是母亲的“钱柜”,她当年仅有的哪一点点儿积蓄就压在这炕席下。母亲坐在院落的石板上,久久不愿离去,她的眼帘中滚动着泪珠。此情此景,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过去,那些曾经的亲人们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音容笑貌依旧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我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一定要到这老院子来,这里是她生活的根,这里有永远的亲人和亲情。置身于老院子中,睹物感怀,我思绪万千。想当年,十几户人家挤在这样一个院子里,无论是吃的住的,与今天相比简直有天地之别,然而大家却生活得那么快乐,那么幸福,彼此间的感情又是那么浓厚。今天,人们富裕了,或者单门独院,或者走进城市住进了楼房,然而许多人却并不感到快乐与幸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即使本家当户间的亲情也在淡漠。有人说,空间的距离影响心灵的距离。倘若果真如此,那么这老院子的贡献功不可没。老院子正在“老”去,没有人能留住它的青春。生老病死,这是人与事物共同的规律,但愿永远不老的是那份浓浓的亲情。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县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 赞 (0) 相关推荐 照片讲故事 |老屋的岁月 作者一家(1981年摄于四中门前) 我家的老屋建造于清末,约有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了,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没人居住,十五年前进行了翻盖,现在已是家史和地方史资料陈列室,仅有关运河支队的史料就有几十本.每次 ... 家事春秋:老屋(黄立杰) 老屋只是我的出生地,那房子其实已经翻盖了两次,但对比我城里的居所仍然是老屋. 老屋有九间,像北京的四合院,只是西面没有房子其余每一面都是三间,前后有两进院落.父母已是古稀之年,他们几乎没有离开这个院子 ... 我永远都不会属于这里 我们从福州南上了高速,超过3个小时的车程,我们都会和窗外的风景为伴,不能拥有,但能一路同行,便是我喜欢在路上的缘由了. /多次出演我导演的故事作品的小主角 再没有比高速上的景致更让人欣喜了,每一处,都 ... 北京共生院悄然更新胡同生态 来看看是怎样一种全新的体验 西城首个"共生院"在银锭桥胡同7号试点,老住户与民宿管家在院内攀谈.王海燕 摄 记者手记 "共生"是尊重民意的共建共融 不管是一个院落的"共生&quo ... 【晋城老宅故事】我的“李家十八院” [晋城老宅故事] 我的"李家十八院" ☆ 李翠林 饱经风霜的老屋,是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说不清哪一代的爷爷留下来的,距今将有300年的历史了.过去在村里也是远近闻名的" ... 鹿清江原创散文:告别老屋 二〇一七年七月十五日 青岛--济南--东阿 天阴沉,有阵雨,心沉重-- 二〇一七年七月十二日,从鹿氏家族群里看到老家要旧村改造拆迁的消息,一阵子兴奋过后,居然眼窝里涌出来凉凉的泪水,好一阵子才过去,晚 ... 老屋的背影 彭洪江 老屋,留给我们的,终究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随着炊烟断,院草生,我知道,我与老屋已不止隔开千山万山的距离.而这距离两端,一头是老屋背倚青山,左挽香椿,右挽竹林:一头是我生活着的拥有长街短巷 ... [游记]清明时节,隐居乡里-第一天 第1天,2017-04-02 周日 缘起: 这次行程是春节休假期间订下的,因偶然在朋友圈内看到有人晒出了题为:"小病初愈,隐居山里"的照片. 二月初的莫干山,山上的竹林仍然翠绿,刚 ... 老了,就去乡间院子里,安度余生吧! ............................................ 我们都曾渴望过,远离都市的喧嚣, 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霓虹闪烁. 在山下有我们一个小院, 一条溪水流过,花开四季 ... 我才参加工作,老领导带我去应酬。没想到第... 我才参加工作,老领导带我去应酬.没想到第一次就闹出个大笑话.因为喝酒喝得太猛,连干三杯,喝完当场就喷.事后,老领导批评了我,说酒桌应酬,不是我这样玩的,同时他还告诉了我十几条心法. 1.酒桌上吃.喝不 ... 一个老中医的偏方 去痣秘方 一个老中医的偏方去痣秘方一. 1.先把脸洗净,在有痣的地方不要扶上化妆品, 2.把土豆去皮,用刀片捎一层很薄薄的,贴在有痣的地方. 3.时间越长越好,因为很薄,晚上睡觉也不会掉下来. 4.贴三--五天 ... 当我老了,就去读书、写字、画花鸟! 当我老了,退休了,辟一静处,读书.写字.画画!没有社交应酬,没有俗世的牵绊,也没有工作上的压力,让轻盈的灵魂,在书画的田野里,自由驰骋! 喜欢书画,气韵自佳.书画,是人类灵魂的营养,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 第2678《奉天文刊:春风细雨》作者:舒羽 老院子 作者简介 舒羽,本名张树宇,1952年生人,农民,高中毕业,爱好文学创作,作品多为描写农村生活.展示当代新农村新农民美好愿景,偶有作品发表于省地报刊. [老院子] 一座老院子 锁住了岁月的沧桑 还有一 ... 张志远临床15个经验—[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转载】 张志远临床15个经验-[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发表者:赵东奇 151人已读 张志远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创院"八老"之一,"八老"是山东中医人对周凤梧.周 ... 【张明楷100个刑法案例(15)】:老王是轮奸的教唆犯吗 100个离奇案件 改编自张明楷的著作 该如何定性 答案可能意想不到 你好,今天向你介绍的是这样一个案例: 老王教唆小明男于某日中午12:00强奸小颖,同时教唆小四于当日中午12:40强奸小颖.小明.小 ... 车子被撞了保险全赔,精明的老司机却不去4S修车,只有傻子才去4S 车子被撞了保险全赔,精明的老司机却不去4S修车,只有傻子才去4S 那些有故事的老藤椅,哪去了 那些有故事的老藤椅,哪去了 刘述涛 在中国的历史上,毛泽东主席应该是一位挚爱藤椅的领导人,他的许多相片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