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高原,少阴虚寒,试试麻黄附子细辛汤
中医书友会第1924期
I导读:本文所列举的高原病病案,只是局限在心血管疾病方面,“久居高原的人往往会在不同的脏腑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虚证和寒证,在部分高原性疾病病人的身上往往表现出少阴虚寒和少阴两感之症状。”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高原上的临床运用
作者/姜正谦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出《伤寒论》,是仲景治疗少阴证的著名方剂。后世医家在运用本方多有发挥。近几年,我们基于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高原自然气候特点,在海拔3658米的拉萨地区运用此方治疗高原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录验案数则于后,供同道参考。
一、高山性心悸(高原性心动过缓)
赵某,男,39岁,汉族,干部,四川省人,在藏居住17年。1985年5月11日初诊,门诊号 006882。
患者心悸,气急一年余。一年前患者从内陆休假返藏后,即感心悸、气急,并觉憋气、胸闷,心悸进行性加重,心中阵觉空虚,惕惕而动,常于夜半及早上发作。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过缓伴不齐,心率42~50次/分,心电轴轻度右转。西医诊为高原性心动过缓。
刻诊:体丰面苍,畏寒恶风,憋气胸闷,心悸怵惕,心中空虚,呼吸不畅,时觉气急;四肢不温,腰酸膝软,少腹时胀,大便虚秘,三日一行。先硬后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心律48次/分。此为阴寒内盛,心肾阳虚,温煦不能,变生诸症。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少阳,补命门,驱阴霾,布阳光。药用:
麻黄、桂枝各6克,制附片15克,细辛3克,白芥子10克,鹿角片30克。先煎鹿角片两小时,再纳诸药同煎40分钟,日两服,忌生冷、油腻,禁房事,连服四剂。
5月18日二诊:患者自觉憋气胸闷大减,诸症亦减,心率57次/分。按原方去桂枝,加红花6克,再四剂后,诸症若失,心率64次/分。
后以炙甘草汤出入八剂,以资巩固。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由于高原自然气候特点,久居高原者,每见少阴虚寒之症,病涉及心肾两经。今患者肾气亏损,心气不足,寒气深伏其间,内合于痰,外滞卫阳,胶滞泥着,温煦不能,推动无力,变生诸症。今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少阴、开太阳,逐寒气。用桂枝通心脉,白芥子消痰浊,鹿角温命门,意不在心律,而功在心律。
二、高山性胸痹
于某,男,40岁,汉族,工人,甘肃省人,在藏居住14年。1986年4月1日初诊,门诊号024566。
患者双侧胸闷胸疼三月余。三月前患者从内陆返回拉萨后感胸闷、胸疼,近一月来病情加重,次作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X线胸片双胸及纵膈无异常发现。
刻诊:面色青白,形寒肢厥,胸闷胸疼,彻背彻胸,痛势急剧,偶有针刺感,并觉双肩酸麻,早上发频,午后稍舒,遇寒及劳累后加重,卧则仰俯不适,胸前如压重物,便溏,溺清长,舌淡、苔白中心稍厚,扪之水滑,脉沉伏,右寸反弦大。
查三月来所服之药,均为瓜蒌、薤白、法半夏、郁金······之属,细审脉证,此为寒伏少阴,反侮胸阳,立法以温少阴,达胸阳,驱寒气。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
麻黄、枇杷叶各10克,附片20克,细辛6克。先煎(麻、附、细辛)30分钟后,后入枇杷叶煎10分钟。二服,日一剂,忌生冷,禁房事。
4月3日二诊,药服两剂后,其症锐减,脉象转浮,仅早晨及过劳后偶见胸闷,药已中病,继用前法:麻黄、细辛各6克,制附片15克,五加皮30克,枇杷叶(后下)10克。四剂后,胸闷胸疼消失,后予本方加减出入八剂以资巩固。
按:临床常见的胸痹,多与痰气血瘀有关,而此例高山性胸痹,其病因重在少阴阴寒。高原之气,天寒地冽,今患者寒伏少阴,循经脉及卫气而上侮胸阳,致使胸阳痹阻。其症在胸,其根在肾,治从其本,轻开其标,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枇杷叶而获效。
三、高山性眩晕(高原性低血压)
次某,男,32岁,藏族,工人,西藏日喀则人。1985年3月23日初诊,门诊号004721。
患者头晕两年余,加重半年,近半年曾晕倒三次。患者系建筑工人,由于此病不能工作,已病休近半年。作脑电图、脑血流图检查均基本正常。査血糖、尿糖无异常发现。血压低,在70~60/60~40毫米汞柱之间。西医诊为高原性低血压。
刻诊:畏寒畏风,面色苍白。唇甲不荣,体瘦神疲,四肢厥冷,腰膝酸软,懒言肢倦,两耳虚鸣,眩晕,动则加剧,遇劳触发。两日前因早上起床而晕厥,时见气微神弱,虚汗淋漓,纳谷不香,大便时溏,小便清,溺频而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査血压62/44毫米汞柱,此为寒伏肝肾,清阳不展,精气不升。立法以补命门,温少阴,益气升阳。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
麻黄、细辛各6克,制附片15克,党参、黄芪各30克。久煎,日二服,四剂。
3月2日二诊,自述23日午、晚各服药两次,于晚上十一时睡觉,大约在夜半一时左右,觉一股热气循背脊上行,后感全身发热,微微汗出。汗后顿觉全身清爽,24日晨起,觉眩晕大减,到医务室测血压为90/60毫米汞柱。
现觉精神好转,纳进,眩晕基本消失,舌同前,脉微弦,血压96/62毫米汞柱。原方再进两剂,后以右归丸合归降汤法调理两月。随访一年,眩晕未见复发。
按:久居高原,寒伏少阴,真气受伐,清阳不升,故眩晕频作,甚则晕厥。今治从少阴,兼以益气升阳,患者夜半阳气自回,阴阳得和,则眩晕消失,诸症自愈。
小结
高原性疾病,是指发生于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原地区,由高原特有的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特有的疾病,在中医的古典著作和历史文献中未见过详细的论述和记载。
高原的自然气候特点是低气压、低氧、高寒,日温差大、风冽,强紫外线幅射等,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我们认为人处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中,他们本身的病变必然受到高原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样的,表现也是多样的。
我们注意到,久居高原的人往往会在不同的脏腑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虚证和寒证,在部分高原性疾病病人的身上往往表现出少阴虚寒和少阴两感之症状。因此,在治疗时,只有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方能奏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