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华丽转身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四十年飞逝而过。自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以来,位于太行深处的邢西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新村新气象。

80年代初期,家乡物质条件匮乏,人们衣服破了补补丁是常事。长辈们兄妹五六个,每户两三个孩子,衣服在兄弟姊妹之间轮换着穿,一件衣服穿好几年。

村民只有过年、办喜事或者重要场合的时候,才翻出压箱底的衣服。当哪家姑娘穿一袭漂亮长裙从街道走过时,必定吸引众人羡慕的目光。孩子们都盼着过年,因为可以穿新衣。

赶集过会时,的确良面料备受大家喜爱,手巧的大嫂扯几尺布自己裁制衣物。冬天,村民穿的都是自家做的棉衣和单衣外罩,难以御寒,人们的手常被冻得肿胀甚至皴裂。

之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夹克、运动衣、牛仔裤走进了农村。如今,大家穿上了羊绒衫、羽绒服,幸福感满满的。

改革开放初期,村里买什么都需要票,印象最深的是粮票,分为粗粮和细粮,村民走亲访友时,就到村西的供销社排队用粮票买油条。家家饭菜多数是粗粮与酸菜混合蒸的窝窝头,石磨的豆沫和腌咸菜。

一根腌白萝卜或一块腌豆腐,够一家五口吃一个月了,有的人家直接将打回来的粗盐兑到稀饭中当咸菜。人们只有办喜事或过年的时候,才杀猪宰羊招待来客。

小时候每次父亲去市里出差,都会带回一大串香蕉,馋得我们姐弟连吃好几根。如今,村里常有小商贩开着三轮车吆喝“苹果、香蕉、梨——,橘子、西瓜、杏嘞——”,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新鲜水果了。饭桌上蒸苦累、炒香椿、炒河虾、轧饸饹、摊煎饼等特色吃食,连城里人都喜爱。孩子们的零食过去是糖稀、汽水和瓜子,如今村里超市商品玲琅满目。

小时候,村里住房全靠人力就地取材。盖房需要从陡峭的山崖上揭下沉重的红石板,一锤一凿打磨出红石块,从深山中砍伐木材作梁檩、椽条、门窗,三五人用排子车艰难地一趟趟运回家,十分耗时费力。

几乎每家小院用石板铺平,屋内陆面和墙面用泥土抹平即可,墙上贴几张年画增添生机。屋子的隔断用秸秆类糊上纸张做成,炕上铺有谷草、苇席,门窗用自己打的浆糊贴上麻头纸挡风。

炕前靠墙用土坯垒一个大灶台用来熬粥,炕正前方砌一个小灶台用来烧水,一张八仙桌左右各一张圈椅对门摆放,棱角都被衣袖磨得发亮。晚上有的人家用煤油灯,有的刚用上五度昏暗的灯泡,还时不时地停电。

90年代,人们翻盖新房,磨上了水泥地面,安上了玻璃,刷上了涂料,用上了彩漆家具,焕然一新。21世纪,村民开始从市里进红砖、瓷砖,一栋栋崭新的二层楼拔地而起。如今,村里盖起了多层高楼,装上了暖气、空调,有的城里人还特意到山村买房,呼吸山里清新的空气,享受田园风光的静谧。

80年代初,村里街道由红石板铺成,土公路被满载煤炭的大货车轧得坑坑洼洼,车辆过后尘土满天飞,人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雪天时,街道成了孩子们的滑雪场,人们一不小心就被摔倒,如今街道全部硬化,干净整洁。

那时候的客车每天只有一趟。乘车去市里,一路上颠簸加频繁转弯,如同过山车,两车相遇时几乎紧挨着错过,我由衷地钦佩老家客车司机的精湛技术和胆识。1996年,村里第一次铺上了平坦的柏油路,终结了尘土飞扬的时代。

2013年底,邢汾高速公路邢台至路罗段58公里建成通车运营,原来两个半的路程缩减至40分钟。第一次上高速的人们欢呼雀跃,称像在天上飞一样。穿梭隧道时,我更加深切感受到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含义。

2016年,邢台市首次承办了国际公路自行车大赛,举办了全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邢左路得以全面拓宽修整和美化,沿途增加了人文景观和各类绿植,几座乡镇地标建筑高高矗立,农家乐点缀沿途,公交车20分钟一趟,奔驰在宽阔平坦的道路上,欣赏着窗外美景,多么惬意啊!

记得我家买第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的时候,每晚邻家的小伙伴们都聚到电视机前。哪家办喜事时,都会请人在街里放电影,《闪闪的红星》《小花》《陈焕生上城》等至今记忆犹新。

看电影时,荧幕两侧早早坐满了人,个个看得津津有味。村里每年农历二月庙会,十里八乡的商贩聚集,卖布匹的、卖农具的、卖菜籽的、卖树苗的熙熙攘攘,人们在拥挤中挑选所需商品。

戏台下,村民们早早整齐地排好椅子、长凳占地方,准时看戏。90年代初,收录机、洗衣机与电视机,取代了60年代的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三大件”。如今,液晶电视、空调、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晚上,姑娘们聚集戏台下,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广场舞,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开启了新时代,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四十年来,改革开放使家乡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实现了华丽转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相信,家乡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上再现新风貌,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阔步前行。

作者简介:路翠英,河北省邢台县人,邢台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人保财险邢台市分公司文员,曾参与多部文学作品的校对工作,爱好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中国诗》《中国人民保险》《河北农民报》《燕赵都市报》《牛城晚报》。

(0)

相关推荐

  • 博兴陈户张官:一个小村的变迁

    我的家乡张官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全村只有320口人,以前外出都说邻村名字,很穷,就连自己的村庄都不敢说.小村不大,但有我苦涩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回忆.也见证了家乡一步步的变迁和步入辉煌的足迹. ...

  • 沉默的老井

    故乡的老井,就是村民的生命之泉,泉水的多少,安抚着人们的心. 查树轮可溯年岁,观牛齿可辨年龄,但老井模糊了青春与衰老的界限,井沿碧绿的青苔,井口光洁的青石,都是时光落下的印迹.老井到底是什么时候凿打而 ...

  • 在那炊烟升起的地方

    儿时的村庄已成过去,家乡的小河流淌着一串无限的回忆.我非常眷恋着我的小村,那是鲁北平原上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 曾几何时,人们都会盼望黄昏时的炊烟.家的方向有无袅袅的炊烟升起,不但能告诉正在贪玩 ...

  • 家乡钟耳寺

    家乡钟耳寺 赵福生 据说,民国廿六年遭灾,祖父三兄弟为了生存,领着妻儿老小,背井离乡,从香炉寺外出逃荒.大祖父和祖父两家流落在大青山南坡文溪沟王庄村,二祖父一家走了口外(内蒙).祖父在王庄村几年,难以 ...

  • 家乡的东湾

    家乡的东湾 文 / 孙洪升 我的家乡--南夏口村是鲁北一个名不上经传的小村庄.自明初立村就没出现过显赫的官宦之家,更没有家存万贯的富户商贾.悠悠六百余载的春秋岁月,许.孙.鞠.徐四姓的族人鸡犬相闻.和 ...

  • 唱给庄稼们的歌

    夜里,一个男人在庄稼地里唱歌,从"万川河水清又清"到"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十七八岁,曾代表村里去县里参加唱歌比赛,唱得出色,还去了市里,获得红旗和笔记本的鼓 ...

  • 老烟|致我一位刚刚离世的同学

    散文  致我一位刚刚离世的同学 这一堆文字是和着泪水在深夜写下的.因为我不忍,不想,不敢回忆起这位大前天才离开我的同学.从来,她给我们带来的都是欢笑与快乐,可今天,还是她,却让连同我在内的太多男人止不 ...

  • 陈长立:乡村生活安全的一点思考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乡村生活安全的一点思考 作者 | 陈长立 原创 | ...

  • 给这位老板点赞,感恩乡亲春节拿出10万元发红包!

    六合区横梁街道钟林村一位老板感恩乡亲,2月9日回到家乡拿出10万元给乡亲发红包.发红包的人是南京莫拉克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经理叶云,这是他第二年为乡亲发红包了. 说起给乡亲发红包,叶云说因为他是从这个村里 ...

  • 周逸帆 ‖ 岁月里渐渐老去的家乡(散文)

    时光荏苒,光阴穿梭,离开家乡已经好多年了,空闲下来,用文字缅怀对家乡的一点回忆,对自己也算是一个交待. --引子 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自己一样,年 ...

  • 学写毛笔字

    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的人们都喜欢在大门上贴上副对联,或者在影壁墙上粘上几个福字.红红的春联一张贴,农家小院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灯笼高挂,春联迎新,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