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你中的宣德炉该怎么辨别真假
宣德炉一词最早见于《宣德鼎彝谱》一书。《宣德鼎彝谱》自述为明宣德年间工部尚书吕震等撰,八卷。分别论及明宣德炉的原料、名目、造型、色彩及铸冶等。卷一卷二载宣宗谕令、礼部设计的图式及所需的物料,卷三载南北郊坛等器用的名目,卷四载太庙、内府宫殿的器用名目,卷五载赐予两京衙门和天下名山胜迹的器用名目、补铸、褒奖等,卷六卷七卷八详释器名,说明某器仿自某器,并载有尺寸等翔实资料。《四库全书·宣德鼎彝谱·提要》云:“宣炉在明时已多伪制,此书辨析极精,可据以鉴别。”时至今日,虽然大多数人都承认宣德三年的铜器并没有标准器,但很少有人会质疑《宣德鼎彝谱》所述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然而我们却发现,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并没有被可靠的历史文献所记载。
炼制宣德炉时要加入一些贵重金属,使其色泽极为美观,可呈现出复杂色彩,如朱砂斑、茄皮紫、甘蔗红、栗壳色、秋梨白、蟹壳青、熟梨、藏经、秋葵、茶叶末等六十多种颜色。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明朝300年间,制作了不可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
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以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他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质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铜香炉的制作达到了巅 峰阶段。 宣德皇帝在位时,嗜好玩赏香炉,特下令从暹逻国(今东南亚)进口一批铜材,责成宫庭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宋代柴、汝、官、哥、均、定等名窑瓷器的形制,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共117种。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风磨铜一起经过十余次的精心铸炼,把提纯的铜选取出来制成香炉,颜色多呈栗壳色、佛经纸色或茄皮色。手摸感觉似婴儿肌肤,晶莹而滑润,惹人抚弄,鎏金或嵌金、洒金的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富贵庄重的感觉。 传说当时共铸造各式香炉3000只,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过。
在选购宣德炉时务必重视其材质和工艺。只要是好的材质,好的工艺,老旧的包浆,那么最起码是清代的产品。这几年在拍卖行中拍得高价的大都是清代制作的宣德炉。
据说,为保证铜制香炉的质量,宫廷御匠禀告皇上朱瞻基,想要诛造出上等香炉,铜料得精炼六遍。炼一遍,耗费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本来工匠害怕宣德帝迁怒治罪,可这位宣德帝朱瞻基精品意识更强,他当即下旨,决定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再翻番,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于是工匠们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珍贵金属,与红铜一起入炉十二次冶炼。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宣德三年把极 品铜香炉制作成功。
关于风磨铜赵汝珍大师在《古玩指南》中的见解是宣德四年就用尽,所以就封炉了,后世很多仿制品,因铜料不是风磨铜(风磨铜是贡铜,普通人无法得到),制成品缺乏宣德炉应用的色泽,只能采用卤液浸色,着过色的炉虽然美观,但与宣炉本色色质相比差距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