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新解:《道德经》的管理智慧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的帛书有甲、乙两本,甲本没有避讳刘邦的邦字,因此推断时代应在汉朝之前。乙本没有避讳刘恒的恒字,因此推断时代应在汉文帝之前。这两本时代都在现行本之前,因此帛书本被公认为篡改最少的版本。

这两本帛书都有一些无法辨认的字,本次释义参照主体为甲本,甲本无法辨认的字,首要参照乙本,乙本也无法辨认的字,参照通行本。

帛书版与通行本大约3部分不同:

一是德、道经的顺序不同,通行本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帛书本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二是一些段落的顺序不同,在分段顺序上,帛书本内容会与前文更加连贯紧凑;三是部分文字不同。

从帛书本的经、段顺序分布来看,全文内容连贯通顺,可以确定是一个人的主张。通行本内容则略显分散,被众多学者认为是多人创作。一些涵义广大的语句,帛书本会因为经、段顺序及文字不同,语义更加明确,从而可以得到和通行本不一样的启发。

另外参照王阳明先生《传习录》中“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的读书主张,把《道德经》视作读史,同样能呈现出一个浪漫的历史画面。

老衬并非经史大家,本着自我成长的心态重新释义经典,一开始并没想过发表,自认会贻笑大方,也无意推翻之前任何学者的主张。直到作品接近完成,戛然而止的解脱感,让情绪有些低落,才发觉原来完成了的作品其实已经不属于自己,它更像个独立的孩子,应该迎接自己的命运,因此才不揣冒昧发布给大家。

【上篇·德经】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德”泛指运行准则。上德是自然运行准则,不用人为定义,因此“有德”。下德是人为定义出来的准则,虽然没有失去自然本身,但因此“无德”。

自然运行准则不会刻意作为,人们感觉不到束缚,因此“无以为”。“上仁”是效仿自然准则的圣人,他们的作为,人们也感觉不到束缚,因此也“无以为”。“义”是个人情感,即便是最高尚的“上义”,也是个人意志,人们能感觉到束缚,因此“有以为”。“礼”约束和丰富情感,有“上礼”就有“下礼”,因而区分了阶级,所以让人们去跟随“上礼”,回应的人变少为“莫之应”,多数人依旧我行我素“攘臂而仍之”,这时失去了道。

“道”是第一因,当人为定义准则时,就失去了对第一因的追寻,因此“失道而后德”。效仿自然准则,圣人发明“火”“耕”等应用,改善了大众生活,人们心中的敬畏不再是自然,而是“上仁”,因此“失德而后仁”。

圣人改善了大众生活,自然而然成为众人首领,圣人用个人情感的“义”来引导大家,人们遵从“上义”,不再思考自己同样也可以成为圣人,因此“失仁而后义”。

个人领导的“上义”,往制度管理的“上礼”过渡,艺术礼仪虽然丰富和规范了人们情感,但是人们追求“上礼”同时区别了“下礼”,从而不再注重个人情感的“义”,因此“失义而后礼”。

“礼”的出现,稀薄了人们对于个人情感中“义”的忠信,还催生出“上礼和下礼”的阶级分裂,所以礼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乱”的开始。

德、仁、义、礼这些发展过程,全部都是道开出来的花,“礼”远离了道,是“愚”这个欲望的开始,所以大丈夫要追求厚重,不要停留在稀释的结果上,追求第一因,不要停留在本质衍生出来的花上,去掉那些浮华,只追求本质。

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胃神毋已灵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那时能够居于厚重、本质的大丈夫,就是得到了第一因。自然依循第一因,会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侯王依循第一因,作为会合乎正确准则。如果想人为操纵第一因,天不清恐裂、地不宁恐废、神不灵恐歇、谷不盈恐竭、侯王不能合乎准则做事,可能会发生动乱。

贵的第一因是贱,高的第一因是下,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就是他们把谦虚做为第一因。如果不这样,就会导致想与更多人和合共处,反而没有人与之共处。因此要保持纯真无欲,就像玉和石头一样,各自美丽。

3、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人的资质,可以分为3种,上士、中士、下士。资质最高的上士,闻道之后,勉强做到遵道而行。资质中间的中士,闻道之后,有时能做到,有时做不到。资质最差的下士,不但做不到,还会嘲笑其他两种人。因为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不是被多数人嘲笑的真理,也算不上真理。

古语有之,懂得用道就像不谙情理,前进时就像在后退,平坦时就像很崎岖。高尚的准则就像低下的河谷,纯真的朴实就像犯了过错,广阔的准则就像有所不足,强健的准则就像有所败坏。

纯真的本质就像浑水,最大的疆域就像没有疆域,宏大的制作就像还未完成,宏大的意义难以发声,天空的形象无法形容,道的广大无法命名。但只有道,拥有最美好的开始,也能得到最圆满的成功。

4、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于无。

善始善终的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把道弱化浓缩在万事万物,是道的功用。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有来自无。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道诞生了“无”或“天”,叫做道生一;无诞生了“有”或“地”,叫做一生二;“无、有”或“天、地”和合诞生了“空”,叫做二生三;天、地、空三者具备以后诞生了万物,叫做三生万物。万物被“大地”或“二”承载,被“光明”或“一”吸引,叫做负阴而抱阳,把天、地(一、二)融合在一起的空气就是“和”。

人们都厌恶和害怕的,无非是失去父亲(一)的孤、失去母亲(二)的寡、无人养育(三)的不谷,王公贵族却用这些来自称,因此不要把损益(一、二)这两者仅仅看作是竞争对立的零和关系。

就像人们传授的学问,白天讨论完就能转教给别人,这种关系,只有增益而没有损失。强制让人们认可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人,一定得不到正确结果,因为其中还包含让所有人都增益的第三种关系“和”,我把这个看作“学”的来源。

6、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坚;无有入于无闲。五是以知无为之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最柔顺的学问,能够应用于天下时,就会变成真理。水能流入所有缝隙,代表“无有”的空气能填充所有空闲,这个道理就是我知道“无为”能带来作为的好处。不强制人们认可的教导,用“无为”去作为的好处,这种方法论,天下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声名和生命,哪一个更应该亲近?生命和利益,哪一个更应该重视?得到和失去,哪一个更应该警醒?

过度珍爱必然会有过度的耗费,过度珍藏必然会有海量消亡。这全是因为不知足,如果凡事能保持“和”的柔顺态度,知足就不会介意得到或者失去,也就不会过失。适可而止就不会担心或者恐惧,也就不会发生危险。保持这样的态度,去做事情才会长久。

8、大成若缺,其用不币;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炳。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伟大的成功,感觉会还有缺憾,功用却没有弊端。壮大的盈满,感觉一片空虚,作用却不会匮乏。极端的正直好似弯曲,极致的灵巧好似笨拙,极致的利益好似照明他人。躁能胜寒,凉能胜热,清爽凉快是寒热的中间“和”态,因此这种柔顺才是所有人最舒适的状态。

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天下有道时,“和”的状态比较圆满,可以富裕到用马去耕田。天下失去了道以后,只剩下了“正义”与“邪恶”两者的争斗,中间容不下一寸可以“和”的土地,因此连战马也只能在战场上出生。

没有比引起别人欲望更大的罪过,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难,没有比贪心更大的过失。因此懂得“知足”这个道理,就可以永远让自己得到满足。

10、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懂得了“和”的道理,凡事可以通过逻辑推导出来,不用出门,就能知天下概况。不通过窗户观察天,就能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如果内心没有得到柔顺,凡事向外寻求,那么走得越远,能得到的智慧也越少。

遵道而行的圣人,内心知足平和,凡事能举一反三,不用出门考察就能推知事物发展,不用看见结果就能了解本质,不用特意作为就能自然成就。

11、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云之又云,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做学问的人,每天都会补充见识。追求本质的人,每天都会丢弃杂质。日复一日去精益求精,所有事情会推导到本质的无为状态,如果是从本质出发,做任何事都不再犯错,因此可以任意作为。

争取天下,要把杜绝不合理的事情发生作为管理目标,但凡自己内部还存在不合理的事情时,就不足以去争取天下。

12、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咳之。

要杜绝不合理的事情发生,圣人就不能有自己的私心,把百姓心做为自己私心。对于任何人都平等看待,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这才应该是圣人管理天下的准则。

因此圣人对于天下的作用,就像是呼吸对于人的作用一样,是天下能够正确运行的核心。百姓都是圣人观察世界的耳朵和眼睛,因此圣人对待所有百姓,就像是母亲看待刚出生不久咳笑的婴儿一样。

1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向外成长为生,向内萎缩为死。成长的人、萎缩的人大约各十分之三。人们为了帮助成长而拔苗助长,随意作为导致萎缩的人又有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为了追求成长,过于拔苗助长了。

听闻善于成长的人,在山上不用躲避野兽,战争中不用躲避武器。猛兽没有能伤害到他的角,猛虎没有能伤害到他的爪,武器没有能伤害到他的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人没有死地,处在与万物相“和”的柔顺状态中。

14、道生之而德畜之;物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和”依道出生,遵照自然准则成长,万物以和为模型,最终成为天下之器,因此万物都遵守道重视自然准则。道德的尊贵,没有人能够为之加官进爵,一直就是自然而然的被万物所崇敬。

“和”是由道来诞生、抚养,生长、成熟、保护、治理、教导、恢复,而且道生育而不占有,帮助而不把持,引导而不主宰,道也可以称作深奥幽远的准则。

15、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道身央,是胃袭常。

玄德是天下的开始,可以作为天下的母亲。既然得到了母亲,也就懂得了万物生长的准则。坚守母亲的本质,凡事就不会发生危险。

堵塞人们的欲望,关闭诱惑的路径,人们就不会产生担心忧虑的情绪。开导人们的烦闷,帮助人们找到从事的职业,人们生活就不会遇到艰难。

能因小事推论大事,这叫做明,能通过柔顺中和调解正反对立,这叫做强。沿着原本的神采,重复其自身的光明,从而做到不违背道,不为自己带来灾祸,那么就承袭了自然界规律的“常”。

16、使我洁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大道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货而赍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懂得了自然规律,就让我拥有了纯正的智慧,依循自然规律,最担心敬畏的就是可能就是影响改变他人的事情。

依循大道的方法非常平坦,但人们却非常喜好懈倦。朝政因为懈倦,凡事会就事论事的去除,不再从本质出发。田地因为懈倦,就会乱草丛生导致荒芜。仓库因为懈倦,就会耗费严重从而空虚。

所有人因为懈倦,追求穿漂亮的衣服,佩戴锋利的宝剑,剩余的食货很多,还到处搜刮财物,从而变成了盗贼的榜样。为盗,不再是道。

17、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夆。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善于建设的人沿着基础作为,不会拔除。善于抱持的人顺着运行方向抱持,凡事不会脱离控制。子孙是因为缅怀祖先祭祀,因此家族不会断绝。

通过寻求本质修身,会得到真正的做人准则。通过寻求本质齐家,准则会发扬光大。通过寻求本质管理乡邑,准则会受到尊崇。通过寻求本质管理邦国,准则会迅速生长。通过寻求本质管理天下,准则会博大无比。

通过寻求本质来观省人、家、乡、邦国和天下,这也是我能推论出天下情况的原因,就是依照本质。

18、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逢疠虺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自然准则包含最多的人,类似刚出生的赤子。毒虫、猛兽不伤害他,筋骨很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紧。不懂男女之事,小鸡鸡就是勃起的,这是自然准则最精洁的原因。终日啼哭嗓子不会沙哑,赤子处于生与欲之间,这是“和”最柔顺的原因。

柔顺就是自然规律的“常”,懂得效仿自然规律,就叫做“明”。违背自然规律,贪恋生长,就叫做“祥”。内心不再柔顺,驱使和气,就叫做“强”。事物壮盛以后就会开始衰老,这是脱离道,会令事物过早夭亡。

19、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阅,解其纷,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

有智慧的人言语不多,喜欢发言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智慧的行事准则是:堵塞自我情绪,关闭欲望路径,让自己融合在自然之光中,像空中的飞尘一样,经常静坐下来反思检查自己,消解内心的杂乱,凡事让自己和合柔顺,这就是玄同。

和合柔顺的人,不会为了得到而亲贵疏远;也不会为了得到而利人害人;更不会为了得到而区分他人的身份贵贱。因为有智慧的人,用和合平等的心态对待所有人,因此才能成为众人尊重的圣人。

20、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起;法物兹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一个以正为本的国家,看待用兵这件事是不符合常规的,管理者取天下是为了杜绝不合理的事情发生。我为什么知道他是这样做的呢?因为天下用兵来严禁的事情越多,人们就会越加贫苦。人民保护自己的武器越多,邦国就会陷入混乱。人们为了绕开禁忌,会想尽方法制作替代物。如果彰显法令来禁绝替代物,对抗的盗贼就会增多。

因此圣人主张管理国家的方式:通过不让人们感觉到有作为的无为方式,让民众自我化育。通过平和安静的柔顺政策,让民众向着以正为本的方向发展。通过杜绝不合理的事情发生,让民众富裕起来。通过关闭欲望路径,让民众走向淳朴。

21、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如果勤勉怜悯为政,民众会像周易的屯卦一样,处于雷雨并作的艰难状态。如果醒察苛刻为政,国家就会像周易的夬卦一样,水天相接的灾难即临。

祸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互为因果,因此要懂得任何事物的极端都不会正确。正的极端是奇,善的极端是恶。人们在这样的迷惑之中,已经饱受摧残很久。因此柔顺和合才是最好状态,有原则同时没有棱角、能兼容同时不违背常理、为人正直同时不固执、眼光通达同时不好高骛远。

22、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胃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懂得了柔顺和合,治理百姓和修身自己,就类似种田。只有种田这件事,很早就懂得了依据自然界节令,顺从节令变化做事,这就是重视积累自然准则。重视积累自然准则,便能胜任所有事。懂得处理事情,就了解凡事都会春种秋收,没有终点。

柔顺和合没有终点,便值得拥有一个国家,通过积累自然准则治理国家,国家就有了依靠,因此可以长久。这是凡事要从本质开始,做到根深蒂固,才是长治久远的道理。

23、治大邦若亨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就像是大锅烹小鱼,只有用心细致,动作微小才能保证小鱼顺利出锅。烹小鱼的状态,就是为天下树立道的心态,那些扰乱心神的烦恼鬼,会因为管理者专心致志而失去神通,并非是烦恼失去了神通,而是烦恼无法再伤害人民了。

这种专一心态,别说烦恼无法影响人民,圣人也无法影响人民,当圣人和烦恼都无法影响人民时,真正的自然准则也就回归了。

24、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大国就像是大海,大海汇聚上游的小流,像是天下的生育之门,成为天下交合的中央。就像雌性总是以娴静战胜雄性,雌性只需要静而不求,雄性便自然会跟随归附,所以适合居于柔顺的下方。

大国用柔顺和合的方式对待小国,小国就会依附。小国用柔顺和合的方式对待大国,就会让大国纳入。要么通过柔顺和合招揽,要么通过柔顺和合依附,大国不过分希望统治小国,小国也不过分希望依附大国,这种相互柔顺和合的态度,双方可以各得所需,根本上大国更适合采取柔顺的态度。

25、道者,万物之也;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用道的人,可以为万物注入柔顺。善人的柔顺,会自然体现出来。不善人的柔顺,也会跟随自然而被迫体现出来。赞美的言辞,可以聚集人们停留。恭敬的奉行,可以增益人的行为。人的那些不善,同样离不开言行。

因此立天子、设三公这种管理尊位,虽然有贵重的玉璧和驷马礼仪,不善人的言行,马上会为此而显现出来。自古以来,人们之所以要重视尊位者的言行,不是因为尊位可以得到玉璧和驷马这些利益,也不是可以免除责罚,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所有人尊重。

2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冬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尊位者用人们感觉不到作为的方式来作为,把杜绝不合理事情发生当成做事的基本准则,把没人饿肚子做为吃饭目的。了解大生于小,多来自少的本质,对待问题通过符合自然的准则来处理。解决难题从容易开始,做成大事从细微处着手。

天下的难题都是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所以圣人不会特意做大事,因此能成就大事。轻易许诺的人很少兑现,必定很少人会相信他。能解决很多容易问题,必然就解决了很多难题。所以圣人看待每件事都是难题,最终反而不会遇到什么难题。

27、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居安思危的状态容易维持,防患于未然的问题容易解决,脆硬的事物容易断裂,细微时的不合理容易消散。防患那些还未发生的事,治理哪些还未混乱的情况。从开始和本质去作为,所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越想作为,越容易失败;越想抓住不放,流失也会越快。所以圣人不会让人感觉到作为,因此没有失败。没有让人感觉到有执着推崇的事物,因此没有损失。大多数人做事情,总是从他成功的那一刻开始衰败。

凡事对待结果就像对待起因一样,很像亚马逊贝佐斯的Day One,这样就不会出现衰败的事情。圣人的追求是去除欲望,所以不重视外在的名利;圣人学习回归淳朴的本性,所以也去修复众人对纯真本性的破坏。圣人辅助万物回归原本的准则,所以不做任何意识形态上的作为。

28、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邦,知邦之贼也。以不知邦,知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为道的圣人,不是要让人们都懂得使用道,而是要让人们都保持本真面貌。人们之所以难以管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计较。把个人计较作为智慧的国家,是危害国家的贼。把丢弃个人计较作为智慧的国家,是这个国家最好的准则。

能区分用道管理和用智管理这两种管理方式的不同,就了解了真正的管理法则。能保持管理法则,就叫做玄远的准则。推行玄远的准则深度越深,推行时间越久,事物就会逐渐返回自然,最后走向万事大顺的境界。

29、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江海作为百谷汇聚的核心,是因为江海更善于顺势而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也一样,圣人想要领导人们,言辞首先要谦卑;圣人想要引领人们行为,自身利益要放在人们后面;只有这样,圣人做事的优先级越高,人们越却不会感到被伤害;圣人地位虽然处于人民之上,人们不会感到有负担;大家都追逐拥戴圣人出现,而不会感到厌倦,无非是圣人与人们没有利益冲突,所以也没人和圣人竞争利益。

30、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送,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最没有利益冲突的治理,是把天下分封为若干小国,每个小国民众也不集中,让那些超过十百人共用的器具失去作用,人们重视生命而远离别国,交通工具没什么人乘坐,兵勇用不着列阵,人们日常需要处理的杂事很少,结绳就可以记事的那种程度。

以上这些,需要保证人们拥有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快乐的民俗、安适的住宅,邻国之间的人互相可以望见,连鸡狗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们直到老死,都懒得和本国以外的人互相往来。

3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已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质朴的真理用不着修饰,修饰过的语言也不值得信任。智者学道能举一反三,博学的人只能学到技能,学不到智慧。善良的人不追求拥有,追求拥有更多的人,必然不与人为善。圣人不积蓄占有,但人类社会法则就是帮助别人,自己也能拥有更多,赠送别人,自己也能得到更多。天道无穷,自然界提供人的生存资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利而不害。人道无争,无论帮助还是赠送别人,只会让自己得到和拥有更多,越竞争反而会越稀缺。

32、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兹,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兹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兹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兹,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女以兹垣之。

多数人觉得自己的认知更广阔,而且与众不同,其实正是因为道的广阔,才会让每个人的认知都不同,若是人们认知都相同,道也早就微弱了。我一直以来保持3种理念:第一活仁慈对人、第二约束自己、第三,只做自己,不与人竞争先后。

仁慈对人,才能凡事勇于担当。约束内心,做事才不好高骛远,可以处理更多。只做自己,不对照别人,也不和人竞争,才能成功而且长久。当前很多人,不是仁慈对人,而是喜欢冒险;对内心没有约束,凡事喜欢头部,这样肯定会沉沦消亡。

以上3种理念,用于战则胜、用于守则固。如果要建立上天的法则,这3种理念就是法则的砖瓦和城墙。

3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胃不诤之德,是胃用人,是胃天,古之极也。

好兵士习武并非以武为本,而是为了以武制武。善于打仗的将军不发怒进攻,防守才可以最大程度利用资源。善于战胜敌人的元帅尽量避免战争,追求不战而胜。善于用人的管理者看重基础,做准备工作,保持外部资源和内部士气的万事具备。

这就是不争的准则,也是用人的准则,也是自然运行的准则,这个准则在非常古老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34、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胃行无行,襄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于于无适,无适亡吾吾葆矣。故称,兵相则哀者胜矣。

用兵的主张说:我不会主动挑战别人,只会被动应敌。我不去进攻别人的一寸土地,但要保护自己的一尺领土。所以我的军队阵型是没有阵型,兵勇双臂不做动作,所执兵器是为了防守,因为我没有把任何人当敌人。

打仗最大的祸患,莫过于无所适从,处于不合适的状态下,会斩断我所坚持的理念,因此说,两军实力相当时,悲痛的一方可以赢得胜利。

35、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却没有人理解,也没有人实行。言论有依托,做事有承袭,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所以也不理解我。有智慧的人太少,所以显得我尊贵,其实圣人和普通人一样身着粗布衣服,只是内心怀抱着美玉。

36、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种高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糟糕了。圣人能够不犯错,是因为他们一直预防犯错,因此才不犯错。

37、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取此。

人们如果开始坦然无畏,可能会激发出大无畏,每个人都具备大无畏精神,遇到生存困难时,星星之火能够燎原,所以不要让人们居无定所,不要阻碍人们的谋生之路,只有让人们都安居乐业,才不会激发人们的大无畏。

圣人理解自己的大无畏,所以不在人们面前表现无畏,圣人敬畏自己的大无畏精神,所以不会让自己凌驾在众人之上,因此圣人治理国家,会去掉加在别人身上的无畏精神,同时自己也保持对大无畏精神的理解敬重。

38、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敢的进攻者上阵冲杀而死,勇敢的防守者用箭括防御而活,这两者都勇敢,但结局不同。上天讨厌的事情,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自然法则就是:不主动发起战争的一方更容易取胜;不用说服人的一方人们会主动回应;不用召唤人的一方人们会主动加入。这一切是因为被动方更容易谋划,也会得到自然法则的帮助,即便出现疏漏也不会发生过失。

39、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若人本就大无畏,怎么可能用死威胁他。若人应该死,杀死他的人也会被我所杀,那谁还敢代表正义去司杀?若人应该死而且也怕死,那司杀者这个职位才有合理存在的意义。司杀者如果因为司杀而被杀,就等于是惩罚工匠砍树的工具没有开刃,如果惩罚工匠使用没有开刃的工具砍树,那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人。

本段讨论很有意思。是分别对大无畏精神和司杀者的思考,司杀者泛指一切直接和间接的杀人者,比如战争中的将士、维和的警察、死刑犯人的执行者、正当防卫......结论是只有在人们怕死而且有必死合理性的清明环境下,司杀者才有存在意义,代表司杀者的将士、警察、死刑执行者完全是清白的,核心还是围绕统治者主张。

40、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人们的饥饿感,来自想要获取更多食物和财产,因此不知足。百姓不好管理,来自管理者想要作为的饥饿感,因此管理不好百姓。人们容易死亡,来自想要获得更多成长而拔苗助长的行为,因此导致更快死亡。只有那些不是以追求生命而作为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和重视生命的人。

4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人在生命力旺盛的时候,身体是柔顺的,人死以后,全身都是僵硬的。万物草木在生命力旺盛的时候,身体也是柔顺的,到死以后,身体就变得枯槁了。因此才说,那些坚强的人,就是找死的人。那些柔顺微细的人,就是生命力旺盛的人。

以此类推,军队强硬了,就打不了胜仗,树木强硬了,类似周易恒卦,被雷和风催折。事物的常理是,强大属于基础,牢靠基础应该居于看不见的下方,柔弱细微属于生命精华,柔顺应该居于显现出来的上方。

42、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天下的道,就像张弓射箭的人一样。处于高处的人向下压,处于低处的人向上举,力量大的人放松一些,力道不足多用些力。自然之道,也是打磨那些多余的棱角,补给那些柔顺的事物。

人类社会的道理不一样,是贬损那些不足的人,而尊奉那些富足的人。谁能富足以后还尊奉自然之道的人,应该就是懂得道的人吧,所以圣人有所作为时不会占有,有所成就时不会居功,不占有和不居功,是因为他们不想停止成长。

4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应该是水,任何能打败坚强的人,都无法战胜水,因为水的柔顺是无法被改变的。水能战胜刚硬,代表柔弱能战胜强大,这件事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却没有人去效仿水。

圣人这样说:就像水流能接纳泥沙,人如果能接纳国家的污垢,可以是国家的君主。就像堵塞时水流会柔顺改变路线,人如果能柔顺去承担国家灾难时,可以是天下的王。正言和俗言相反,俗言希望去灾避祸,正言是接纳承担,因此和大众认知相反。

44、禾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芥,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芥,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如果内心有很大抱怨,只是调和处理,并不能去除根本,还会留存有很大余怨,这样的关系,怎么可能相互为善呢?但凡对事情还含有余怨,时间长了必然会再次转变为大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受邦之垢、受邦之不详。

因此圣人重视一切正在介入的事,自我承担责任,不去责罚别人,所以遵行自然准则的人,是从根本上解决正在介入的事情,不遵行自然准则的人,才是调和矛盾或者掩盖怨言,因此会留下很多隐患。

自然之道对任何人都没有亲疏偏爱,只有善于遵行道的人,常常能够获得更多。

【下篇·道经】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道,可以遵循时,就和永恒的道有了差异。名,人们命名时,已经和原本的名有了区别。无,称作万物之始;有,称作万物之母。因此内心处于无的时候,可以观察道的奥妙;内心处于有的时候,可以追寻道的生长扩散。

无和有这两者,都是出自道,虽然名称不同,但形容的事物本质却相同。一个本质,却有两个不同形象,所以玄之有玄,所有美妙的事物都来自这个玄之有玄的开始。

2、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无和有以后,接下来诞生的观念是美丑,这时就已经不再美好了,后来又诞生出善恶,这时不善也开始了。所有事物都有对应关系,有和无之间相互转化,难和易之间相互成就,长和短之间相互对照,高和下之间相互补充,音和声之间相互融和,先和后之间相互跟随,这些都不会变。

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圣人才懂得“无为”而无不为的做事本质;“不言”而无不言的教化。圣人效仿万物的顺其自然去作为,不添加自己个人的意愿;事情成功以后,不会占为己有、也不居功;正是因为圣人不占有、不居功,所以不会失去。

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圣人不占有、不居功,就是不推崇榜样,这样人们不会竞争成为榜样。不重视难得的财货,这样人们不会去做盗贼。不鼓励欲望,这样人们能安居乐业。圣人的治理主张,是让人们拥有平和的内心,足够的食物、弱小的欲望、健康的体魄,人与人之间没有计较也没有野心,那些有计较的人不敢妄为,所以人类社会才会一片清明。

4、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潚呵,始万物之宗。锉其,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大道像空气一样,充满整个世界无穷无尽。江河,像是诞生万物的祖宗,水流打磨有棱角的物质,消解一切杂乱,在阳光的和合之下,聚集成为河沙与尘土,使得水陆界限似存似不存。我不知道水流是怎么诞生的,好像是三皇五帝的祖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虚而不淈,踵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对待万物一视同仁,就像祭祀时摆放刍狗的敬畏心态;圣人不讲仁爱,对待百姓也像祭祀时摆放刍狗的敬畏心态。整个世界像是个风箱,空虚时空气不会减少,抽动时反而会产生风流,圣人想尽方法没有搞清楚是为什么,所以只能遵行其中的道理。

6、浴神不死,是胃玄牝。玄牝之门,是胃天地之根。县县呵若存,用之不堇。

圣人观察河谷,发现流水不会停息,河谷好像是诞生一切的生育之门,流水最初开始的地方,应该就是天地间的根本。流水的连绵不绝,水陆界限的似存非存,这些对人类社会的功用无穷无尽。

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圣人观察天地,天空没有边际,大地没有尽头。之所以这样,是天地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因此长生不衰。圣人效法天地,谦虚待己,宽容待人,因此成为众人首领;自身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众人拥护;因为圣人无私,使他担负了更大责任。

8、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潇,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最好的治理,应该是学习水。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向下游流淌,这是人们厌恶的位置,所以水很接近道。圣人学习水来治理邦国,自己居住在低洼位置、内心空阔像渊谷一样、给予人们最大的信心、管理公正严明、分工明确合理、劳作准时高效;就像水没有断流时一样,圣人没有任何过失。

9、植而盈之,不若其已之。锻而允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治水如果把水蓄植盈满,不如放其自由流淌;如果把水流锻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无法保持长久;外在财货和水一样,如果满屋子放满金玉,一定守护不住;做人富贵骄横,一定会给自己留下祸根;因此圣人功随身退,就是效法自然法则。

10、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胃玄德。

心神专一,可以不离散吗?聚精结气,可以让身体柔顺得像婴儿一样吗?清除内心杂质,可以不生邪念吗?治国爱民,可以不使用权谋吗?意念施令,能以安静为主吗?明白通达,能放弃个人计较吗?自然的生长繁衍,对婴儿生养而不占有,抚育而不主宰,这才是玄远的准则。

11、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成一毂,毂中间“无”的部分,发明了车。烧制黏土成为器物,器物中间的“无”的部分,发明了装物的器皿。墙洞开凿门窗,其中“无”的部分,发明了房屋住宅。“有”代表了便利,“无”代表了使用价值。

12、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懂得“有无”的使用发明,诞生出各种色彩华丽的事物,从而模糊了人们眼球。打猎不再为了食物,增加了人们心中追逐杀伐的欲望。收集稀有财货,使得人们行为逐渐偏离了常规。各色美味佳肴,使得人们口味变得刁钻。乐器弹奏音乐,使得人们不再尊重自然界的其他声音。

这一切违背了圣人的原则,圣人治理只是追求实质,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享受,为事物附加其他价值会让人心混乱,所以圣人主张去掉生存以外的多余享受。

13、龙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苛胃龙辱若惊?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龙辱若惊。何胃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做事专心致志、谨小慎微,遭遇宠或者辱这种非柔顺状态时,马上会惊觉自己是否存在过失,具备这样的博爱之心才能得到众人尊重;看到外部发生祸患时感同身受,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具备这样的悲悯之心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去解决人们困难。

对于荣宠保持谦虚,得到时谦虚,失去时也谦虚,因此宠辱若惊;所谓贵大患,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心存自身,如果心存大众,自身哪里还有什么灾患;因此以大众为自身者,可以管理整个天下;以博爱为自爱者,可以寄托整个天下。

14、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忽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眼睛看到却不清楚的模模糊糊,叫做“微”;耳朵听到却不清楚的隐隐约约,叫做“希”;内心感觉到却不能维持的恍恍惚惚,叫做“夷”;微、希、夷这三者都能有所察觉但无从追究,只能混而称为“一”。

做到“一”的人,他处理大事不犯错,处理小事不忽视,总是追寻探究不可名状的事物,再把这些不可名状的事物恢复到无物,无物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做到无物的方法,学习起来很恍惚,从后面跟随不知道从哪里切入;从正面学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能感执现在的道,驾驭现在的事,还能反推出古老的历史,这个做到“一”的人应该是遵循了大道的纲纪。

15、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幄,春呵其若浊,庄呵其若浴。浊而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古代那些善于遵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不可测,如果勉强形容他们的形象。可以这么说:他们谨慎时就像冬天要走进水里,他们警觉时就像四面被包围,他们庄重时像个客人,他们涣然洒脱时就像冰水解冻,他们不拘小节时就像野外的帷帐,他们浑然朴实时就像池浊水,他们旷达幽静时就像远处的山谷。

他们像浊水一样沉淀自己,能剩下清澈;他们像怀孕女人一样重视别人,能造就新生。保持这两种道理的人,不会让自己变得盈满,只有拥有这样的虚心,才能做到时刻保持内心的自我粗敝而不放弃成长。

16、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情。情,是胃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敝而不成的虚心之极,就是在内心沉淀的过程中,观察万物的周而复始,看到自然中芸芸众生的各自归宿,这种微妙称为“情”。情是生命的往复,也是自然的恒常,懂得自然的恒常,是一种明彻,不遵循自然的恒常是妄,妄作会带来灾难。

知道自然的恒常,能够包容接纳一切,包容之心代表了处事公正,公正才能行王道,王道能维持自然,自然中包含道,道可以恒久不变,遵行道,就能善行终生而不会发生危险。

17、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最好的管理,人们只是知道;其次的管理,人们称颂;再次的管理,人们畏惧。最次的管理,人们否定;如果管理者诚信不足,就不会有人相信;所以谨慎的管理者,发布施令非常小心,事情成功了,百姓也觉得自己本来就是这样。

18、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乱,案有贞臣。

大道荒废后,才有人主张仁义;管理者放纵智慧,人们之间的算计狡诈随之而生;家庭出现纠纷,孝善的人开始凸显;国家混乱以后,才显现出坚贞的大臣。

19、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抛弃那些放纵个人智慧的管理者,人们可以得到百般好处。抛弃仁义,人们可以重新恢复善良天性。抛弃贪恋精巧货利,盗贼也会消失。

这三者,不仅不足以装饰美德,人们在学习智慧、仁义、巧利的过程中,反而会划分出各自的所属圈层,对于和自己不一样的其他人,就会进一步会分化阶级矛盾,因此回归本性,保持纯朴,减少私心杂欲才是正道。

20、绝学无忧。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禺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放弃学习智慧、仁义和巧利,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忧虑了。唯诺与呵责,等同于盲从对比慎畏,这两者的距离相聚有多远呢?应该类似美好与丑恶吧。所有人都害怕的事,这个事就不可不畏了,不能看上去还没有来临就不畏惧。

众人前仆后继去追求,就像祭祀天地时要去参加宴会,或者春天到来后要去高台远眺。我保持安静不敢浮躁,就像还不懂得嬉笑的婴儿。累累不绝的欲望,人们就如同没有家一样无所归宿,众人都在追求增益剩余,我独自追求遗弃多余。

我貌似蠢蠢的内心没有染污,常人喜欢显现自己,我表现得懵懵懂懂;常人喜欢吵吵闹闹,我显得沉默寡言。我的内心就像大海一样空阔,眼光像天空一样没有止境,众人追求自身的拥有,我坚持内心的拥有,我和别人不同,因为我在遵行万物的本质。

2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其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自然准则的样子,就是遵循道。道,简单说就是看和想。用想结合看,其中产生了形象;用看结合想,其中发明了事物;物象用声音来称呼,其中传递出了愿请,愿请很真实,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

从古到今,这些命名都没有消失,就是因为顺着以上的逻辑,我为什么能知道这些逻辑的来源,也是以此。

22、炊者不立,自视不。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烧火做饭的人总是躬身做事,如果只为了自己,就不会惠及众人;只能看到自己的人得不到大家尊敬;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绩;自我器重的人领导不了众人。

自我的人用道来形容:他们吃了过多的食物、有了累赘的身形。万物可能都会远离他们,有欲望的人也无法居于众人之间。

23、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金者,几语才,诚金归之。

委曲时能求全,矫枉后能安定;低洼时能盈满,粗敝时能知新;短缺时能成长,盈余时会迷惑。

圣人坚持以上原则来管理天下,凡事不从自身出发,因此可以得到尊敬;不自我表现,因此可以惠及众人;不自我夸耀,因此可以建立功勋;凡事没有偏爱,因此可以成为众人首领。没有竞争之心,因此也就没人与他竞争。那时所谓通过委曲来求全的人,不用刻意说服,就已经得到所有人的信任。

24、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者者同于失。同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自然很少发出变化的声音,狂风不会刮一整个早上,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为什么会这样,连天地变化的声音都不长久,何况于人呢?做事效法道的人,结果会和道相同;做事效法准则的人,结果会和准则相同;做事权衡得失的人,最终会失去。

准则是道的分化显现,做事效法准则的人,道就是准则;做事权衡得失的人,道也会丢失。

25、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个一直存在的存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生。她清澈幽深,独立运行但从未改变过,可以看作是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怎么称呼她,就用了一个“道”字来称呼,我勉强命名形容她为“大”。

她广大无边包含着万物的先知先觉,先知先觉伸展出长久和遥远,久远运行而不改的循环。所以说道广大、天广大、地广大、王道也同样广大,宇宙间这四种广大,王道可以占据其中之一,因此圣人效法大地的厚重,大地效法天的广阔,天效法道的无边,道本来就如此。

26、重为巠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巠于天下?巠则失本,躁则失君。

厚重的大地是浮尘的根基,清澈的天空是躁动的主宰。圣人效法大地,所以君子每天以厚重为本,像巡查官一样时刻巡查自己内心,才能安然自处而又明了一切。为何万乘大国的国王,能以轻率面对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27、善行者无勶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以梼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声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申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

善于前行的人,沿着自然轨迹而行,因此不会留下自己的轨迹;善于言辞的人,循着自然道理,因此不会有什么不合适的言语;善于计算的人,依着自然规律计算,不用依靠外在计算工具;善于关闭的人,向着打开路径关闭,因此不用专门加锁;善于打结的人,顺着挣脱力量打结,因此不用特意结索。

以上可以得出,圣人顺其自然,会善于挽救人,而不会遗弃人;自然界生出万物各具其用,不会毫无价值,这种延伸的道理称为“申明”。因此善人之间可以相互为师,不善人是善人用于对照的反面教材。不尊重老师,不珍视对照教材,只留下自己的智慧,那将陷入极大的迷茫之中,这就是世界上最微妙的纲要。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鸡。恒德不鸡,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楃。知其,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德不貣,复归于无极。楃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了解雄强,奉行柔顺,这是溪流处于下游的道理,延续这个道理,永恒的准则就不会消失,谦虚居下的行为能让人像婴儿一样不断成长。明白清澈,奉行浑浊,这是河谷容纳溪流的道理,延续这个道理,永恒的准则就会盈足,容纳百川的内心能让人回归淳朴。

凡事都具备两面性,奉行柔顺昏暗的一面,这是自然界法则,理解了法则,运行就不会停止,逐渐就能回归到本源状态;本源法则的扩散,能形成自然界的各种器物,圣人引用法则,可以成为众人首领,最完美宏大的制作,就是保留本源不要分割。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挫,或坏或堕。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

想把天下当成个人器物随意作为,在我看来没有人可以做到;因为天下是最淳朴神圣的神器,无法分割作为;想作为必然会失败,想执持必然会丢失;万物属性都是相生相反,或行随,或炅吹,或强挫,或坏堕,所以圣人恪守柔顺,不会极端。

30、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朸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使用道来辅助君主,凡事恪守柔顺,所以不会用兵在天下逞强。圣人的做事主张,是把事情还回本来模样,而军队占领的地方,只会荆棘丛生;因此善于辅助君主的圣人,用兵只是为了回归淳朴的结果,而不是用来逞强。

回归淳朴的结果达成以后,圣人的军队不骄傲、不自夸、不征伐、不占领,因为用兵只是为了结果,而不是为了逞强。用兵如果是为了自身成长壮大,只会加速自己老化,这样不符合道,违背了道的军队很快就会失败。

31、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器是不祥的器物,万物都厌恶,所以使用兵器的人不会居于众人之中。君子平时与人相处时言谈以左边为主,手执兵器以后的军队必须以右边为主,因此兵器不是君子的器物。如果不得已必须用兵,那么就要尽快结束战争,而且战胜后不要得意,如果打了胜仗以后很开心,那是喜欢杀人的人,这种人不可能被天下人认可。

以此来推,吉利的事情以左为主,丧亡的事情以右为主,维持安定的将军居于左边,战场杀敌的将军居于右边,讨论打仗时以丧礼的态度;杀了人,大家怀着悲痛的心;打了胜仗,也以丧礼形式处理。

32、道恒无名,楃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谷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

道没有具体的名字,即便最微小的淳朴法则,天下人也只能遵行,没有人可以凌驾。侯王若能够奉行,万事万物将自然而然的宾从;就像天地交汇是通过降雨水,没有人能够指挥雨水,雨水自然就会均匀。

名字来源于最开始学习道制作出来的器物,得名以后意味着事物从无到有,这时应该懂得适可而止,明白适可而止才不会发生危险,圣人学习道的方法惠及整个天下,就像小河回归了江海。

33、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了解别人是智慧,懂得自己是明彻;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是坚强;知道满足是富裕,努力不懈是有志;不离失淳朴能长久,身死道存才长寿。

34、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道广泛存在于万物,可以辅助万物运行,让万物沿着成功方向前行,而且不会占有。万物归附于道,道却不主宰,这样的无欲无求,可以用“小”来命名;也可以用“大”来命名。圣人能成就大事,也是因为他没有想过要做大事,只是效法道积累了无数小事,因而成就了大事。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也。

效仿道不主宰万物的这种“大象”,推广到天下,所过之处不会发生任何灾难,只会留下安泰、平和、广大;音乐和美食,逾越了正常规格就会停止。用语言形容道是淡而无味的,看上去也是模模糊糊的,听上去也是隐隐约约的,但用起来却是不可穷尽的。

36、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柔弱胜强,鱼不脱于潇,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想让人收敛,从他张扬的地方开始。想弱化他意志,从他强执的事物开始。想去除错误,从赞许迎合他开始。想夺取持有,从给予他更多开始。这些都是微妙又显明的道,使用柔顺方式战胜刚强,就像鱼不离开水一样,国家治理和改变,也不能强制性威胁。

37、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楃。阗之以无名之楃,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道广泛存在于万物,没有具体的名字,侯王若能奉行,万物将会自然化育。如果万物出现不合理作为,就效法道的淳朴柔顺去弥补,这样万物不会激烈对抗,只用静待时日,天地就会使万物回归到正确的规律中。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学习感悟20200909

    花了一个月左右的业余时间,读完了<道德经>全文,对老子的思想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也有一些体会和收获. 老子所谓的道是圣人之道,老子所谓的德是圣人之德,是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老子说要&quo ...

  • 道德经【61-70章】

    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 ...

  • 《老子本义》第三十四章

    <老子本义>第三十四章 原文 道汜(sì)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生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 ...

  • 楚简本、帛书本、汉河上公本、魏王弼本、本人校订本老子

    ​德经上: 楚简本甲 汉帛书本甲 □□□□□□□□□□□□□□□□德上德□□以為也上仁為之□□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攘臂而乃之故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義而□□ ...

  • 道德经溯源及注释

    道德经溯源及注释 准确理解道德经,继往圣之绝学 中国潮 2020年2月第4稿 前言 夫人想学<道德经>,让我先学.我找了一本专家著作研读,读完后感觉有几处不顺.遂又找一本专家著作研读,读完 ...

  • 帛书《老子》原文

    原文地址:帛书<老子>原文 原文作者:大道本相 帛书<老子>原文<转载> 德论 01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 ...

  • 《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

    早在1300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就被高僧玄奘与道士成玄英翻译成梵文.近代以来,被世界人民翻译最多的经典是<圣经>,排在第二名就是<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言到底揭 ...

  • 法家顶级管理智慧——驭人术的四大基本原则!

    法家韩非子一直是权谋殿堂级大师,对如何驾驭人,有着深入骨髓的研究,通过了无数次的阅读和思考,总结出法家驭人术的四大基本原则. 1.不仁 不仁,就是不相信道德,不被道德所束缚,做领导的驾驭人,很多时候都 ...

  • 《道德经》人生智慧:兜里有钱,身上没病,心头无事

    人生一世,不足百年,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呢? 一千个人口中,也许有一千种不同的答案. 而经典告诉我们,最好的生活莫过于,兜里有钱.身上没病.心里无事. 兜里有钱,一辈子生活无忧: 身上没病,一 ...

  • 教师考评落地需要管理智慧

    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特别是那些有鉴别力的考评,能够强力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把一所学校从默默无闻提升到卓越.教师考评作为学校管理系统,既是对教师的管理,也是对教育专业和日常事务的管理. ...

  • 《道德经》做人智慧,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道德经》做人智慧,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约2500多年前的一天, 一位老者,骑着青牛, 来到函谷关前. 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 知有圣人过关. 来人正是老子. 他迎入老子,斋戒问道, 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 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 遂去, ...

  • 「管理智慧」做工作的法门、思维及行为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有一个共识,一个企业永远只做两件事:一是战略,二是执行.所谓"三分战略定天下,七分执行决输赢"就是这个道理.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更是认为:"一个企业的成 ...

  • 《道德经》中有智慧的话,能够读懂的人,命能越来越好!

    《道德经》中有智慧的话,能够读懂的人,命能越来越好!

  •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