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11)房之梦
小时候,我生活在凤凰街上,它是苏州古城东南角的一条老街,在那条街上我度过了我人生的前25年。那段时间,祖上没有房产,也没有能分配到公有房,我随着父辈和祖辈,寄居在一个姨外公家。那时的“家”,前店后房,前面是一间小店铺,住着主人一家,后面的两厢房和客厅居住着我家祖孙三代的7口人,房屋不宽敞,我、妹妹与父母居住在一间房中,中间用布隔成两部分,我单独住一部分。记得在小学时,有一次到同学家玩,看到他独自拥有一间五平方左右的房间,那是非常羡慕。我此时的梦想就是:能独自拥有一间这样房间。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企业开始有了福利房的分配,我父母也有幸分到了房子,那时改革初始,房子也是僧多粥少,先是与人合住一套房,后又单独分到了一套一室半的房,这套房有一大一小两个房间,我住小间,也算是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有了一间7平方的房间。但妹妹却与爸妈挤在一间房。于是,我又开始梦想着我能一个人能拥有这样一套房。
开始工作,然后恋爱,结婚,但我的梦还是梦,结婚时没房,只能租住在南园农村(现在的竹辉路,那时还有很多农田)的民房之中,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那时我最痛恨的是下雨,下雨后道路泥泞,上厕所要穿雨鞋,有时还会陷进泥里,厕所是农村简易的公厕,经常还没人打扫,有时还无法踩踏进去。那时,老婆曾对我说:这是她出生至今住得最差的房子。
有了小孩,单位福利房论资排辈也轮到了我,我终于有了一套我曾经梦想拥有的房子。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原来的房子又显得小了。我又有了新的梦:就是拥有一套三居室的房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不断的发展,开始有了商品房。在上世纪末,我加快了我梦想的实现步伐,向银行贷了一些款,在新区买了一套四居室的房子,一套真正属于我、我买的房子。虽然那时,被古城区的朋友戏称为搬到乡下去了,但我非常开心,有了自己的房,我新的梦又实现了。
后来,我的房之梦也不断的升级,为父母改善了居住,为小孩准备了住房。
中国是典型的大陆文明,根植于国民内心的传统就是“安土重迁”。而具体的体现就是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安居乐业”,这一成语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安于所居,乐于所业。而追溯这一成语的出处,则可追到汉朝。由此可想而知,中国人对“安居”这一执念,应该是历史悠久。因此,也可以这么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房之梦。
我,当然也有这房之梦。
我实现了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