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公原创】和顾留馨先生交流——跟随陈师学拳的亲身体验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一九五六年我从陈发科师后习一、二路的数月中,我师高兴地教我推手,详细讲解拳式动作的每一作用,并反复为作试验。我从陈师所讲:每个动作都有用的原则,回济后,一面练习,一面思索揣摩,并和学拳的同志们细加试验,逐渐悟出:所说每个动作,并不限于前文介绍的每个式子中所分的那些动作。而是每个动作弧线里的每一度,都是有用的。它的每一动作的一度之间,都包含着阴阳、虚实、刚柔的互相配合变化。也自然表现出化、打的微妙作用。这些变化和作用,特别是只有自转的螺旋缠丝运动,方能具备这些条件。所以杨式太极拳曾有教人进修次序之说为:“由大圈而小圈,由小圈而无圈”。陈照奎师弟曾向我表示:太极是以圈组成的。不应说为无圈。我则认为:所谓“无圈”是指的自转,而大小圈则为公转。
初学太极拳的人们先学划大圈,熟练之后,动作的配合逐渐紧凑,自然会划小圈,到了功夫达到高水平,能够略微自转,同样发挥出化和攻的妙用,这就是无圈的阶段。
一九六四年九月全国武术比赛大会在济南举行,上海顾留馨同学远来参加,行前约我在清泉池洗澡,谈到他向陈师学习推手说:“我本以为老师年已古稀,不教发劲,照奎说:没有关系,可以试验试验。我趁着把老师的两手封住之际,加上前按,那料老师的胳膊被我所按之处,好像有电似的一下子就把我打出老远。”因忆陈师为我述说:“十七岁功力初进时,老父(延熙先生)访友归来,观其用功,许以进益。时当冬令,老人衣裘袍,两手揣在袖内,唤儿辈围攻,老人手并不动,将身略转,攻者便纷纷倒地,我师继续说:我的功夫较之老人相差甚远。因我如不走开架式,发不出人去。”
但据顾同学所谈亲身体会,可知陈师晚年功夫已精进到微妙的境地。顾同学曾和济南学习陈式拳的许贵成谈:“我体会推手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一定的体力;二要拳练的灵活;三则须敢下手。”这话讲的较符合实际。比强调用意不用力,以慢制胜,能使人明白。记得当年我曾向陈师问及照丕师兄功夫如何?陈师笑答:“他从小就干庄稼活,有把子力气,又从小练拳,身体比较灵便,加上他敢下手,所以在南京和人推手从没失败过”。这话也和顾同学所说的是一致的。但顾同学又和老许说:“像陈老师那样软绵绵的却能发出那么大的劲来,我们是学不来的”。陈师当年谈到师徒间功夫的比较说:“功夫是照着规矩练出来的。下一分功夫,便得一分成就,徒弟下的功夫和我一样,成就自然便赶上我。但如下的功夫比我还深,那么,成就又会超过与我”。我认为:顾同学说的老师的功夫我们学不来,虽接近事实,却不能绝对化,陈师所讲学生可能超过老师的话应是真实的科学态度。中国早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说法,社会上也久已流传者:“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之语。由此可见人们对下一代是如何期望他们前进而有所创造。
社会上一切事物总是前进的。即如陈式太极拳并非最古老的套路。它综合继承了各种拳法,对生理、物理都符合科学原则,所以在保健、医疗及技击各方面,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显著效果。为国内外有识之士所爱好、学习。
但事物的前进,不是直线上升的。它如同波浪似的,有高潮,也有低潮。而且高潮的顶点便已伏下了低潮。何况一种属于科学的技艺传播,学者如不从其基本规律入手钻研,而粗枝大叶地,甚至自作聪明,不懂装懂地妄行发展变化,自谓前进,实则倒退。因此,我为陈式的普及欢喜,更为陈式的变化而忧虑。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