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该走出“舒适圈”了,现在和未来都是中医发展黄金时代
据中新网报道,当年,出生于西医世家的林毅,高考档案意外被转入到中医学院,正感到非常迷茫的时候,一位长辈对她说道:“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流传两千年而不衰,对保护民众健康功不可没。中医大有前途,你一定要去读。”
正是长辈的一番话,使她豁然开朗,转投到中医的怀抱,并以“学好中医”作为奋斗一生的目标。从医54年,已逾古稀的林毅至今仍奋战在临床第一线。
临床上,她坚持“中医优势病种能中不西,疑难病种衷中参西,急危重症中西结合”,传承上强调“实践探索,继承创新”。她常说:“看病是我最大的乐趣,竭尽绵薄,聊尽吾心”,“我现在能够有事情忙是好事,说明民众需要中医,说明我们的中医有生命力”。
01
虽然中医仍然走不进许多国人的心,但是中医依然有庞大的粉丝群,就像网友说的:
“中医有广大农民兄弟做基础,不用怕!!!”
“我94年生人,有病都是先看中医,实在不行再看西医。”
“我比较相信中医,我们全家人也都是看中医为主,我周围人好像也都是这样的。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黑中医,可能地域环境不同吧。”
“中医很难学,比西医难多了,好的中医可遇而不可求,不过我还是很相信中医。”
“中医,真中!中医国药,我是彻底服了!”
“中医中药中国行”总结报告曾显示:民众大多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纸媒以及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了解中医药信息,普遍认为中医药具有是费用低,副作用小和疗效好等主要特点。因此对中医药接受程度较高,生病后首选中医作为治疗方式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中医药民众认知度调查报告》曾显示,90%的中国民众关注中医药,88%的中国民众用过中医药,53%的中国民众看病时,会首选中西医结合或中医药。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曾显示,88.8%的受访者相信中药的疗效。另显示,累计有97.0%的受访者观看中医养生保健节目。
另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中医药的产值已增长30倍,占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三分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还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且看中医的年轻群体会越来越多,尤其是18岁-35岁之间的。
不单单是国内,国外也是如此。中医药服务已遍及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大约13000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而且越是发达国家留学生团就越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近20个中医药中心。
来自伊朗的医生阿米尔·胡曼,是西医博士,中医博士,和中医博士后,现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做教授。他曾表示,现在全世界很多西医医生对针灸和中医感兴趣。中医治病疗效真的很好,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而其他许多西医医生,他们本着提高现有疗效并最大程度达到病人满意的目的,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接触中医、学习中医并实践中医。对于支持中医疗效的现代研究,也都非常渴望与关注。
另根据我国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不完全统计,2016年中医药服务贸易营业收入达14亿元。同仁堂、天士力等60家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中医医院、中医诊所、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年营业收入达8亿美元。中医药人员赴境外也更加便捷,据统计我国每年派驻中医临床医师约2200人,占外派医疗劳务人员总数的60%。
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这不仅仅是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中医的认可与支持,不仅仅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还有对国人的警醒与鞭策。
02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
当中提到了“预防为主”的关键,而中医治未病恰恰契合了预防为主的理念,未来在中医的康复、养生、保健等健康产业链当中,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机遇是巨大的。
《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还明确,我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包括复方丹参片、板蓝根颗粒等100种成熟的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沿线国家进行注册,进入沿线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销售渠道,形成知名品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中医药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医药被全世界高度关注的目光和产业发展的曙光。
另随着《中医药法》的实施,以及普法战争的推进,中医药产业更加迎来新机遇,并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备受业界关注。
机遇之下,便是挑战。行走了数千年,从古代到现代,在许多人的思想里,中医的生命力虽然依旧,但中医仍然是古老的。
不乏仍有许多老百姓,对中医的印象与记忆,甚至来自古装电视剧。这些人,要么将中医视为神,包治百病,要么不把中医当成医,甚至不知道它真的能治病,大多还停留在养生调理阶段。
中医必须接受现代的挑战,不仅仅是高科技的冲击,还有人类思维的转变。中医不古,但是应该变得“时尚”。
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曾表示,要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必须让中医药在社会上、在年轻人之间“潮”起来,打造“时尚中药”,让传统精粹流行起来。
所谓“时尚中药”就是用先进的科研技术,用当前流行的年轻人易于接受的市场推广模式,打造时下普罗大众需要的健康产品。
你可以不管沧海桑田,依然埋首于故纸堆,可以不屑现代化的所谓高科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忽视时代的高速前进。
可是,中医是医学,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为满足人来的健康需求而存在,与时代脱节的中医,必然最终会与百姓脱节,那时中医将会失去它存在的价值。
何况,几千年来疾病种类也在不断变化,以前没有出现的病症现在越来越多,中医不能包治百病,需要新的手法、新的研究去克服。中医需要借助现代化,去攻克更多疾病。
按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颁布的《疾病分类与手术名称》第九版 (ICD-9)记载的疾病名称就有上万个,新的疾病还在发现中。
日新月异,斗转星移,中医必然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才能更好满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行使其作为一门医学最神圣的使命。
这对于中医自身发展,也是利大于弊。
我国著名科学家、航天之父钱学森就曾说过,“不能死抱着几本中医经典不放,闭关自守。要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
相关人士也说,传统的中医学受制于当时条件,尤其是技术与社会环境,不能放开手脚去发展,经济技术也支撑不了,但是现代社会这么发达,完全可以将更现代的技术应用于传统中医,使之发展更加完善。
XDD在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时强调: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当珍惜。古人先贤的智慧结晶,来之不易,行走在现代社会的中医,应该要“入乡随俗”,然后才能谋得发展,而不是在格格不入中,被百姓所疏离。
但是拥抱现代医学,不代表西化中医。更不代表,要牺牲中医,去“削足适履”迎合西化的评判。
国医大师刘敏如曾直言:“中医不能被西医牵着走,千万不能丢掉自身的特色。现代化的中医仍然是中医,不是简单的中西医结合,更不是西化的中医;现代化的中药,首先是符合中医经典理论的新中药,不是简单等同于植物药,更非西化的中药。”
可现实中,中医人、中医教育、中医医院等,都正在相当程度地被西化扭曲。网上,我们随处可见网友的评论:
“中医院不是像西医看病。根本就是顶着中医招牌用西医看病,并以高昂的价格开所谓的中药。”
“现在的中医学偏了,中医大学里要学西医,大量的时间学外语,只有很少的时间用在学中医上,最后学的不伦不类,糟蹋了中医啊!”
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中医?刘敏如还曾表示,“唯一的标准是疗效。有利于提升中医疗效的现代科技手段,中医药就应拿过来用,能用多少用多少,不能固步自封;反之,无助于提升中医疗效的,或效果不明确的,就不应该、不急于用于中医药。不然,就很容易走向为了中医药现代化而现代化,走向以西律中。”
总之,无论中医如何发展,都不能丢了中医的根,中医人也不能丢了对中医的自信,否则一切都将是徒劳。希望有一天中、西医药能够真正双剑合璧,为全人类创造福祉。
医馆视界
<有温度的公众号>
一个整合中医行业信息资讯的权威服务平台,汇集最新中医行业资讯、国家相关政策、民营医馆经营理念剖析等。致力于为民营诊所/医馆提供最有价值的医疗信息服务,推动传统中医馆/中医诊所行业大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