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张志礼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经验
张志礼教授(1930~2000年)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主任,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的首创者和开拓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张志礼教授行医多年,学贯中西,治疗皮肤病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现将张志礼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将本病归属“葡萄疫”范畴,记载见于《外科正宗》:“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瘀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亦有中医名家认为本病属“血风疮”,为血热受风所致。张教授认为,本病多因血热壅盛兼感风邪,风热与血热相搏,壅盛聚毒,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于脉络,凝滞成斑;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脾气不足,气虚不摄,脾不统血,血不归经,亦可外溢而致紫癜。
2辩证治疗方法
张教授治疗皮肤病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时既要明确中医对疾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又要掌握现代医学对此病的认识和中药的现代研究,抓住主要矛盾,发挥中西医各自的长处。在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前提下,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选用适合的中药,提高治疗疾病的疗效。张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将本病辨证分为血热证、脾虚证二个主要证型。血热证主症表现为发病骤然,出现紫癜斑色鲜红、新疹不断、自觉瘙痒,可伴有咽痛,发热,关节疼痛,腹痛,血尿等。舌质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滑或细数。治法为清热凉血、活血散风,方药用凉血五根汤加减,常用药物为紫草根、茜草根、板蓝根、白茅根、天花粉、生地炭、双花炭、丹皮、赤芍、生槐花、荆芥、防风等。关节疼痛者,加貅签草、络石藤、防己;腹痛者,加延胡索、木香、五灵脂;血尿者加小蓟、蒲黄炭,藕节等。其中紫草根、板蓝根、双花炭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清血分毒热,茜草根、白茅根、生地炭、牡丹皮、赤芍、生槐花清热凉血止血,荆芥、防风散风止痒,天花粉养阴清热。脾虚证主症为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皮疹斑色紫暗,面色萎黄无华,倦怠无力,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法为健脾益气、养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物为党参、黄芪、茯苓、白术、枳壳、当归、白芍、丹参、阿胶、龙眼肉、蒲黄炭、地榆炭等,方中党参、黄芪、茯苓、白术补中益气,统摄气血,白芍、当归养血和血,蒲黄炭、地榆炭收涩止血,阿胶补血,枳壳理气,龙眼肉补益心脾,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摄血归经之效。
3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42岁,1990年6月24日初诊。患者3周前外出郊游后,双小腿起紫红色斑点,略痒,皮疹渐增多,遂来就诊。自觉午后微热,口干咽痛,周身乏力,纳可,二便调,夜寐安。皮科情况:双下肢皮肤散在针尖至米粒大小紫红色斑,略高出皮面,表面光滑,压之不退色,咽红充血,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血常规检查,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尿潜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中医辨证属于血热灼络、迫血妄行。治法宜清热凉血,止血消斑。处方:紫草15 g,板蓝根30 g,茜草根15 g,白茅根30 g,天花粉15 g,生地炭10g,双花炭20 g,牡丹皮15 g,生槐花30g,地榆炭10 g,蒲黄炭10 g,木瓜10 g。嘱咐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二诊:服上方七剂后紫斑明显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纳差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脉滑,前方去双花炭、生槐花、地榆炭,加茯苓10 g、白术10g、生薏米30g、丹参15 g、赤芍15 g。三诊:服上方七剂后,未出现新的出血点。复查尿常规,镜下血尿消失。嘱继服前方14付巩固疗效。经治一月余皮疹痊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此例患者初诊时急性发病,血热壅盛,迫血妄行,张教授先以凉血、清热、止血为法,重在急则治标,方用凉血五根汤加减,以双花炭、生地炭、地榆炭、蒲黄炭、白茅根、生槐花清血分之热,凉血止血;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紫草、茜草、牡丹皮凉血活血,化瘀祛斑;天花粉养阴清热;木瓜引药下行,诸药合用达到控制病情发展,凉血消斑效果。二诊时病情已得到控制,无新出血点,紫斑明显消退,故加丹参、赤芍活血化瘀。病程日久,气血耗伤,脾气虚统血失摄,则病情不稳,宜于反复。张教授调整治则,以固本为主,方中加茯苓、白术、生薏苡仁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助前药养血、止血、摄血,使血循脉道而行,以收全功。研究表明,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常与上呼吸道感染(链球菌、病毒)有一定关系,皮疹为血管壁渗透性或脆性增高,导致皮肤及黏膜毛细血管出血所致。因此治疗本病过程中,控制治疗感染灶十分必要。药理研究证明,紫草根、板蓝根、金银花有抗病毒、抗菌作用,紫草根有解热功能,板蓝根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张教授选用这些中药治疗本病,既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思想,二者结合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