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上映7天票房破13亿,国漫就真的崛起了?
黑眼圈、鲨鱼牙齿、时不时露出凶狠表情的哪吒又一次冲上了微博的头条热搜。
借由暑期档的宣发,搭配上“不信,所谓命中注定”“打破,一切是非定义”“生而为魔,那又如何”等燃爆的文案,加之各个媒体的集中讨论以及“国产动画崛起”的签章,《哪吒之魔童降世》一跃成为今年的票房黑马,上映7天即破13亿大关,成功跻身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最高宝座。
如果你选择完全将自己放置于影片中,跟随故事情节的设定调整思绪,估计很容易会被IMAX的动画呈现,丰富的特效技巧、相比于以往更为精致的绘画、紧承情节的配乐以及时不时穿插的时代梗和口号台词弄得哭哭笑笑,走出电影院的刹那,一旦留下“国产动画的春天终于来了”的评价,豆瓣上的高分就会让更多的人出于好奇前往影院观看,营销的目的就完美实现了。
但票房只是衡量影片价值的一个侧面,《大鱼海棠》《大护法》《大圣归来》等一系列国产动画在黄金档期的上映,几乎每一次都能掀起讨论的热潮,带来不断刷新的票房数据,让人们充满着“国产动画已然崛起”的美好期待,持续地投入热情和向往。
可,一直都在“崛起”,永远都是“春天”,就相当于没有真正的“崛起”,没有迎来真正的“春天”。
过去的黄金时代
人们对“崛起”如此着迷,也不是没有来由。
无论是美国迪士尼、皮克斯,还是日本吉卜力、东映动画,都曾制作过享誉全球的动画作品,而在国漫的发展中也曾有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成立于1957年,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红极一时,制作出了一系列高水准的“美术片”,塑造了好几代人记忆里的经典。
而它的早期作品之所以能够代表中国,并常被拿来与迪士尼、吉卜力做比较,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剪纸、水墨画、木偶剧、京剧元素,除此之外,中国的年画、敦煌壁画等也被借鉴于他们的作品中。
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即把中国传统水墨技法融入于动画,连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也称赞其精湛的美术技艺和精良的制作;
《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出品,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
《葫芦兄弟》则融入了中国剪纸艺术,无论是剧情、画面、还是音乐,都堪称经典;
《葫芦兄弟》,1986年出品,13集剪纸动画片
《大闹天宫》不仅在音乐上加入了中国京剧的元素,打斗场面也模仿了不少京剧中的招式,画面中更是随处可见云纹等中国传统图式,连美联社都评价它: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
还有《阿凡提》、《舒克和贝塔》、《九色鹿》等一系列优质的动画作品,每一部的播出都让其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即使是现在回看,也丝毫不逊色于现今的作品。
《阿凡提》,1979-1989年出品,14集布偶戏系列美术片
而《哪吒闹海》更是值得提及——作为建国30年的献礼影片,同时也是首部在戛纳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上映后即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BBC甚至购买了两年的海外独家播放版权,而这一切都让它不可撼动地成为了中国动画史上里程碑式的象征。
“不计成本和时间效率”但“部部精品”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的最大特征。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下,他们的动画生产速度固定,也无需担心资金和发行的压力。而一向习惯于制作一集完结型动画的模式更是让制作的战线延长。
1960年出品的《小蝌蚪找妈妈》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全片虽只有15分钟,但制作过程中由于需要反复渲染墨色,1分钟的动画背后其实是1400张画作的叠加,工作量和精细程度都难以想象。
《大闹天宫》同样如此。片长110分钟,整整花费了4年的时间用于制作,前后成本接近100万元,在60年代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奋斗的背景下,实属一笔巨额投资。
而基于这种对质量和内容极高标准的追求,以及长期以来美影厂形成的创作风格,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学派”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极具传播力和独立性的民族化号召。之所以能够将其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存在,不仅仅关乎动画制作的质量,更要求创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美影厂“三剑客”徐景达、王树忱、詹同,以及前厂长严定宪等,这些不可多得的“能编会导还能画”的创作奇才,或许才是那个年代里动画制作能够达到如此巅峰和极致的关键所在。
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摇摆的中国动画
动画不等同于童话,它只是一种视觉的呈现方式。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好结局的向往和期待,以及对动画低龄的偏见和误解,无疑让好动画的标准时刻摇摆且飘忽不定。
美影厂的动画从来不针对特定群体进行内容传输,而是取材于现实,继而用更温柔的方式展现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
在“三剑客”之一徐景达导演的作品《三个和尚》中,即是用这样的模式构建出了极富中国特点的人性故事。
全片无任何对白,人物性格和特征、故事的情节和发展全部依靠画面和音乐推进,讲述了人和人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社会现象,又在结尾处展现出合作的巨大能量。
《黑猫警长》也是一个例子。在第4集中,螳螂姑娘和螳螂青年一见钟情,小动物们为他们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却在第二天早上发现新郎被新娘吃掉了,于是向黑猫警长报告,经过一系列调查,才知道这是螳螂的习性,并最终在电视上进行了事件澄清,解除了大家的恐慌。
一个正常的生物现象被柔和化处理,如实展现自然界的生存状况,甚至加入极富现代意味的公关处理方式,可见内容制作过程中的巧妙构思。
“现实”和“艺术创作”之间如何平衡始终是动画面临的问题,而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动画人也开始了先锋性的探索和尝试。
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白鸽岛》《特别车队》《魔方大厦》和《狐狸列那》等都是早期中国动画的“夭折儿”,均遭到禁播。
1994年,《魔方大厦》首播,讲述了来克因魔方打乱后无法复原,便将它怒而掷地,在魔方突然变大的过程中,误入其中世界并游历各国的神奇历险故事。但播出时却因为内容问题被混剪,26集从未完整播放。而它也因一些暴力情节,至今还被放在“毁童年”系列里。
《魔方大厦》
《特别车队》作为我国第一部黑帮题材动画片,以一群动物组成的团体为主角,由于过于真实地反映黑帮中的暴力、血腥、甚至色情而被广电总局中途叫停,封杀了后4集……
《特别车队》
《狐狸列那》则是借由飞鸟、野兽之间相互关系的描写,充分揭露了专制的君主、横暴的贵族、卑鄙的教士等的丑恶面目,尖锐地批判了特权阶级的虚伪、残暴、欺诈和愚昧。
中德合作制片的《狐狸列那》
国内其实一直存在着一种思维误区,即动画只服务于少儿群体,然而事实却不然——美影厂的诸多经典作品其实都暗涵着丰富的社会真相:不论是《三个和尚》中人性的自私以及利益的权衡、《黑猫警长》中善恶交织的现实世界还是《哪吒闹海》中无法调和的父子关系、《九色鹿》中恩将仇报的晦暗角色,其实都是一种隐喻。儿童尚且无法理解,但内核始终扎根于现象。
我们从不缺乏优秀的原创故事,但因为没有严格的动画分级制度,导致动画的创作只能针对固定的少儿群体,超出他们认知的优秀作品只能惨遭埋没。
“喜羊羊”与“熊出没”
重塑动画的商业玩法
这两部无比冗长且内容无聊低级的动画,估计能让很多人不自觉地感到头疼。但其实与中国动画“崛起”相对的“衰落”,尤其以这两部“代表作”为例,背后的真相更多是无奈。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试行,原本依靠国家资源专心搞“艺术创作”的美影厂也开始入不敷出。资金匮乏让无数的动画作者纷纷前往深圳,沦为美国和日本动画的代工劳力,而伴随着1980年日本动画《铁臂阿童木》等诸多优质作品的引进,国内掀起了一阵国外动画的迷恋风潮,使得国产动画更加寸步难行。
日本动画《铁壁阿童木》
日本动画《蜡笔小新》
1999年的《宝莲灯》几乎成为了美影厂最后的挣扎,在没有宽裕时间和经济支持的条件下,再如过往一般“慢工出细活”显然不再适应时代的效率要求。
而此时,《蓝猫淘气3000问》带动的高强度低质量轰炸眼球式动画,渐渐成为中国主流市场上广为传播的动画模式——内容不行靠量来凑,《蓝猫淘气三千问》就一共播出了2041集。
与此同时,通过动画IP孵化衍生周边产品的商业模式也开始盛行。蓝猫的书包、文具盒、笔袋等都成为风靡青少年人群的“时尚单品”。
《蓝猫淘气3000问》中已经开始出现的低质化倾向
一旦一方成功,多方便开始模仿。
截至到今年,《喜羊羊与灰太狼》共播出了十九部共1682集动画片,播出时间更是长达十四年,在此期间还推出了9部系列动画电影;
《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大同小异的内容
《熊出没》也同样走系列+衍生的形式,至今一共推出了9部共计624集,8部院线电影和3部舞台剧。彻底贯彻的无厘头风格虽是能让观众轻松一笑,但不得不说它的内容的确缺乏内涵。
“轻松”的《熊出没》
经济效益和时间成本的双重压迫让中国动画渐渐丧失了活力。导致长期以来,只要提及中国动画便只能回想起曾经的辉煌和现今的低靡,巨大的反差让人们尤其期待优秀作品的产出。这便不难解释,为什么近年来“国产动画崛起”的呼声日益走高,任何相对优质作品的出现,都能让大家无限感慨和兴奋了。
经典总是在被翻拍
中国动画里有两大极为经典的形象,一个是孙悟空,另一个就是哪吒。而现代技术的投入似乎永远在不断革新这两个要被说烂了的故事,孙悟空正义勇敢、不畏艰辛,哪吒则是挑战父权,自我实现。
当《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改79年版本中最悲惨却也最深刻的哪吒自刎,将父亲李靖变身为至始至终爱护儿子却疏于表达的温情形象,关键的内核和前提就已经完全发生转变,此时的哪吒几乎可以换成任何一个小孩的角色,因为他最宝贵的精神已被消解。
导演饺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自己对于旧版中紧张父子关系的不解,认为应该创作一部“充满爱”的电影,于是乎正如大家所见,全片没有明确的反派角色,善恶在主角的身上不断切换,前一秒还在愤怒打斗,后一秒就能因为情谊携手对抗黑暗,而新加入的灵珠和魔丸对调情节,更是让角色的特征模糊化、温柔化,在爱憎不分明的前提下,自我的实现变得挣扎且更具英雄主义色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slogan出现,便赚足了人们的眼泪和称赞。
这个时候的哪吒虽然只有3岁,却能说出"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的话来,显然能够契合大家对于现实生活无奈却仍有憧憬的心态,战胜什么,拯救什么,再得到一个完满的结局,众人认可,家庭和睦一直以来也都是中国式的向往生活图景。
它的确付出了努力,前后共历时5年,由60多家动画团队协力制作,凝结了1600多位创作人员的心血,视觉呈现的确无可挑剔。但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再造经典,而下一个未知的动画“崛起”又是否真的能够代表一种横空出世的创造能力?
真的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而我们应该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应该正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