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用语设备篇
借一盏时光煮茶,春天时候在千树琼花、落红如雨中茗铁观音,清澈馨香,苏醒生动;夏天时候在沉李浮瓜、铄石流金中茗红茶,热烈浓郁;秋天薄暮,可以用菊花煮碧螺春,醇美优韵,不染烟俗;在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寒冷冬季则对着墙角的数支梅茗功夫茶,云白滋润,岚香芳冽。
人生如品茶,品茶如人生!人生和茶叶一样,短暂的一生,能留下的只是他们的奉献,给自己的却什么也保留不下来。品茶,品味四季蕴味,品淡人生精彩。一片茶叶,看似那样的细小、纤弱、无足轻重,但却是那样妙不可言。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成就了茶的功效与作用,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价值。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1269年审安老人撰《茶具图赞》,全套茶具以茶亚圣卢仝的号命名,叫作大玉川先生。茶具名称处处体现了理学的影响,如烘茶的焙笼叫韦鸿胪。自汉以来,鸿胪司掌朝廷礼仪,茶笼以此为名,礼仪的含义便在其中了,儒家思想自是十分清楚。
茶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华。“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热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饮茶在僧侣中的盛行和茶本身的特性有很大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僧人在长期饮茶的实践中发现茶叶具有宁静清雅、“午茶能散睡”的特殊功效,因而深得僧人的钟爱。唐代著 名僧人皎然开创了以茶代酒的风气。唐代僧人众多,寺僧成为饮茶群体的重要力量。佛教的“重茶”对茶叶品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满足禅宗佛教用茶的需要,各大小寺院大力种茶、制茶,现流传下来的多数名茶皆产自名山寺庙。如浙江长兴吉祥寺的紫笋、安徽霍山长岭庵的霍山黄茶等。此外,寺院有“茶头”僧专事烧水煮茶,有“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
茶树对生长地没有特别要求,不论土质肥沃与贫瘠,哪怕是在荒山上瓦砾堆里,都能活下来并成长起来;对气候也没有特别要求,酷暑也好,严寒也罢,都能尽 情地吸纳天地之精华,年复一年,四季常青,既绿化环境又净化空气。它求之甚少,付出很多,叶儿采了又发,循环往复,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从采摘到制成饮品, 茶叶饱受煎熬,却把清新美味无私地奉献给人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