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攻,火攻,火攻,三国三场大战的终极武器
看三国,说三国,三国里面秘密多。
春天风大,火灾频发。
凡物两面,火,既是灾害,又是武器,细翻《三国演义》,简直是部讲用火的兵书。
第一回里,皇甫嵩和朱㑺,与张宝、张梁对战,皇甫嵩见黄巾依草结营,决定用火攻之。令军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夜里大风忽起,二更以后,一齐纵火。
第一百二十回里,晋都督杜预火攻江陵,令牙将周旨引水手八百人,日则放炮擂鼓,夜则各自举火。
据统计,火在《三国演义》里,出现510处,火攻有37次之多,而诸葛亮一个人,就占了13次。
其中,大的有五次: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
火攻,在《三国演义》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杀伤武器,都起到一举定乾坤的作用。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奇袭袁绍粮仓乌巢,亲率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乘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将其粮草全数烧毁。随后,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
208年,赤壁之战。黄盖诈降,东南风起,离曹营2里多,黄盖点燃10艘船,冲出曹营,将其烧成一片火海。孙刘联军乘势大攻,曹军大败,从此无力南下。三国鼎立的雏形由此形成。
222年,夷陵之战。蜀军进攻东吴,在夷陵一带扎营50多处。相持半年,刘备移兵山林避暑。陆逊瞅准时机,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落荒而逃,病死白帝城中。
这三次大战,都是以弱胜强,都是火攻。
都是弱者放火,战胜强者。官渡是2万胜10万,赤壁是5万对15万,夷陵是5万对5万。
夷陵之战,虽然实力相当,但之前是刘备占据上风。
在三国之前,火攻在《孙子兵法》里有专门一章。《孙子兵法·火攻篇》讲,火攻有五种目标:一是焚烧敌军的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的粮草积聚,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四是焚烧敌军的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的运输设施。
这是讲如何放火的。
还有专门如何防火的。
《六韬》,据说是姜子牙写的。《六韬》第四卷《虎韬》,《火攻》一章,武王问姜子牙:敌人利用天气干燥,风声疾速的有利条件,在我上风口放火,又使其车骑锐士埋伏在我军的后面,造成我三军恐怖,散乱逃跑,应该怎么办?
姜子牙回答: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宿营地竖起云梯、飞楼,登高瞭望和仔细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发现大火,我也立即在军前较远的开阔地上放火,扩大火焚面积,同时又在我军后面放火,以便烧出一块黑地。若是敌人前来进攻,我就把军队撤到这块烧光草木的黑地上坚守。前来进攻的敌人此时落在我军后面,看到火起,必定退走。我军在黑地上布列阵势,以材士强弩掩护左右两翼,并继续放火烧掉我前后的草地。这样,敌人就不能加害于我了。
火攻,大家最熟知的战役都在三国,但这不代表后世没有火攻。
唐朝时,刘仁轨用火攻,焚烧400媻倭济船队,万余倭军葬身海底。
元末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朱元璋乘风纵火,获得大胜。
明朝时,王阳明平定藩王朱宸濠叛乱,“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妃娄氏以下皆投水死。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只不过,因为后世发明火器,拥有了更加方便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武器,才使得火攻相对少了一些。
从1840年到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等人连续用火攻,在广州、定海、上海等地袭击英国舰队,均告失败。
至此,能够以弱胜强的火攻,才退出了历史舞台。防火消防,成为城市日常管理的重要部分。
而战争,则更加残酷,更加惨烈。
但是,少有人再像诸葛亮那样,烧死3万藤甲兵之后,哭着说: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三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