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升胃降”临床如何应用?四个医案助你理解
脾胃学说是脏象学说的一部分,它是以人体的脾胃作为对象来认识。从解剖角度说,中西医对脾胃形态的观点是一致的;从生理、病理角度说,两者差距较大,中医的“脾胃”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从临床角度来说,中医能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各个系统的疾病。
脏腑之中,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被称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二者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主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湿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才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病理上,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纳少、呕吐、恶心、脘胀满等症。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这是对脾胃升降失常致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的概括。
历代对脾胃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而其代表著作首推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李东垣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把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心肺,流布全身;胃主降,使糟粕秽浊从下而出。一升一降,使人体气机生生不息。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李东垣主张升清降浊以调理脾胃,而升清降浊的重点在升清,故他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脾阳不升关系密切,创立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升发脾阳为主的方剂。李东垣虽然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同时也注意到潜降阴火。升胃气和降阴火是相反相成的,因胃气的升发,促成了阴火的潜降;而阴火的潜降,亦有助于胃气的升发。故李东垣从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两个方面,提出“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
张景岳认为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所以五脏都有脾胃之气,脾胃之中也有五脏之气,即“互为相使”。因此,我们在注重“脾升”的同时,还要注重“胃降”。虽有急下存津之说,但苦寒攻下易损中焦胃气。叶天士的甘凉濡润、通降法有碍脾之虑。因而临床治疗可在攻下之中配以健脾益气,润下之中佐以香燥之品,升降同治,以达中和,使机体气机升降有序,运化通畅。
胁痛案
胃脘痛案
便血案
眩晕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