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9年的一天,北宋出了个大新闻,一...
公元989年的一天,北宋出了个大新闻,一个木匠给皇帝建塔,竟然建成歪的!木匠解释后,众人恍然大悟,钦佩不已。
公元982年,赵光义得到一颗舍利,就琢磨着放哪儿好。
皇帝的想法就是别具一格,赵光义突然灵光一闪,他打算在都城东京(今开封)建一座高耸入云的木塔,用来存放舍利。
众所周知,铁塔和石塔的结构要稳定一点,建高一点也无妨,但要把木塔建高,难度系数大增。
为此,大臣特地从杭州调来了人称“活鲁班”的名匠喻皓。
喻皓艺高人胆大,选好地方就开始兴建。
历时8年,命名为“灵感塔”的木塔终于建成了。灵感塔有13层,高约120米,在当时,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塔”。
可等大家看到这座灵感塔时,却大吃一惊。
原来,这塔竟然朝西北方向倾斜!这“活鲁班”喻皓也太粗心大意了吧。
喻皓自然有心理准备,哈哈大笑,解释道:“京师地平无山,又经常刮西北风,我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为的是抵抗风力,用不到一百年,塔身自然就会被风吹正。”
众人大悟,钦佩不已,不愧是活鲁班!
喻皓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刻苦钻研、谦虚学习,在他不懈的努力下,终于集百家所长于一身,成为一代大师,被誉为“活鲁班”。
可在封建社会,木匠只是上不了台的职业,手艺主要靠师徒传授的办法来传播,以致许多精妙绝伦的技术得不到交流和推广,甚至失传。
为此,喻皓每天深夜睡到床上,就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结构的形状,考虑怎样进行总结,好把技艺流传下去。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晚年写成了《木经》三卷。
然而,哪怕是木匠大师喻皓,也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因此,他所著的《木经》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令人嘘唏,
欧阳修对喻皓的评价非常高,赞曰:其用心之精益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高度达120米的灵感塔,可谓是古代木塔建筑的巅峰之作,令人惋惜的是,灵感塔建成50多年后,这座巧夺天工的木塔却遭遇雷霆,化为灰烬,令人嗟叹。
灵感塔是史上最早考虑风压的建筑物,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我们在建设计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时,设计师就查证了近600年内的上海大风档案资料,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塔身,其实也朝东南方向稍稍倾斜。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山西的“应县木塔”,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而关于斜塔,还有个冷知识,那就是世界上最倾斜的塔其实不是“比萨斜塔”,而是中国南京的“定林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