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芋头粽
江畔 文/图
芋头棕
稍微留心一下,你就会发现,这几天衢城街头的端午节气息越来越浓郁。粽子、艾草、粽叶、菖蒲、香囊、咸鸭蛋……这些与端午节有关的商品都摆在了显眼的地方,而很多衢城的市民也忙着购买。这些与端午有关的时令物品,都悄无声息地提醒着我们,端午节就在眼前了。
说到端午节的时令物品,粽子是个无法绕过的话题。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如今,我们知道的有关吃粽子的典故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然而,有史书上说,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翻看相关的资料、书籍、典故,其实关于吃粽子这一习俗,不仅仅只是吃货的那些事情,这其中还饱含了相当丰富的中华文化。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说到杂粽这一项,说来也巧,正当我写作此文之时,老妈来了电话,说是各种材料已经准备妥当,要包些芋头粽子。说到芋头粽子,我想衢州人一定不陌生。我没有考究过其他各地有没有这样的粽子,但是对于土生土长的衢州本地人来说,这个品种的粽子应该不陌生。用老少皆宜一词来说,也不为过。
然而,对外地人来说,就不那么认可了。记得有一回在单位食堂吃早餐,一位东阳的同事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说,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好好的粽子里非得放些个菜进去。听他这么一说,同事们来了劲,问其究竟,原来他正在吃芋头粽。多位同事不解,纷纷表示,这不是比纯肉粽好吃吗?再一看,这些同事,都是地道的衢州本地人。按照那位同事的说法,虽然东阳离衢州不远,但是那里没有,或者至少不盛行吃芋头粽。
在雷人口味的粽子盛行的今天,我最喜欢的还是芋头粽。而最好吃的就是老妈包的芋头粽。每回要包粽子的前几天,老妈就开始张罗,先在菜场把芋头买起来。因为老妈说,我喜欢吃芋头粽子,多包一些芋头粽子,可以速冻在冰箱里。如果我想吃的时候,可以解冻了直接吃。包粽子之前,老妈会将粽叶浸泡在水中一天后洗干净备好。
第二天早饭后,老妈就开始忙活起来,将糯米洗干净沥干水,加入生抽、少许料酒拌均匀。芋头切丝,稍稍晾一会,让芋头丝因为失去部分水分而瘪一些。这样包出来的芋头粽子,芋头够多。她也会在芋头丝里加入之前自己腌制了好久的辣椒酱,再放少许的盐、味精、白糖拌均匀。包芋头粽子用的肉,老妈早在几天前买好,切成大块的条状,用老抽、少许白糖、料酒拌均匀腌在罐里。开始包粽子了,两片粽叶折叠好,铺上薄薄的一层糯米,再舀一大勺芋头丝铺在糯米上,中间放上一大块肉,再铺少许糯米,添一张粽叶包好,用棕榈叶撕成的绳将粽子扎紧,这样一个芋头粽子就包好了。
之后,就是煮粽子的过程,虽然现在有电压力锅之类的炊具,可以很快将粽子煮好,但是老妈始终坚持用小火慢煮的方法将粽子煮透。每每这时,家里总是弥漫着粽香,让我格外期待老妈说粽子熟了,可以吃的那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