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故乡——漳州+漳州与厦门一水之隔,一座最宜居的小城+比厦门人少、比泉州好吃,福建的这座烟火小城要藏不住了!
林语堂的故乡——漳州
离开光鲜亮丽的厦门,闽南深沉的古风迎面而来。
# 初识那座叫做漳州的闽南小城 #
“漳州是一个悠闲的城市,生活节奏很慢。我手拿一瓶加了片仔癀草的甘蔗汁,东走西看,走时慢慢走,看是慢慢看,踩着岁月流淌的石板,走过古朴的骑楼,才知道这里竟然还是林语堂的故乡。”
有一位作家,他写出了许多留名文学史的作品:《京华烟云》、《苏东坡传》、《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他的一生曾二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名字叫林语堂 。
林语堂先生来自福建漳州,从小在平和县坂仔镇长大,17岁那一年离开家。后来,他远渡重洋,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回国后在清华北大厦大任教。再后来,他又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担任校长,最后于香港逝世。
成年后的时光里,林语堂虽然回归故土难再,但坂仔镇的数十年生活依然烙印在这位文人的心头,他的文风也深受漳州风土的影响。他写过这么两段话:“我能成为今天的我,就是这个原因。我把一切归功于山景”;“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
林语堂的文风旷达、幽默、不拘一格,这也是受坂仔山水的影响,日日受熏陶,性情乐观而向往自由。即使当他用西方人的语言描述中国式的智慧时,读者依然可以那么轻易地从他的字里行间中嗅出漳州的气息、闽南的韵味。
有人说,生活在闽南地区、漳州河边的人都是移民的后代,“迁徙”是与生俱来的宿命。他们的祖先从中原来到了海滨,然后一代一代地陆陆续续去了海岛。慢慢地,他们的性情也从初来乍到时的干燥、粗粝变得平和、温润起来。
像林语堂一样,漳州包括整个闽南地区,自古“出走”的人就很多。他们漂泊到世界各地,但又因为那份从家乡带出来的勤奋踏实,无论在何方都可以活的很好。或安稳,或富足,并且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那里的山水和那里的人。
即使是习惯于漂泊的人,在他乡依然会渴望听到温暖的乡音,吃到可口的猪肝面线,就像林语堂所描述的那样。所以那些年,选择留在南洋的漳州人也会在海外留下印记,以谨记自己的来处。所以至今,东南亚地区仍有不少祠堂和族谱都是那时的漳州华侨所建。
▲漳州凤霞社与苏氏大宗祠 文物古迹与复建的宫庙
漳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其实它没有特别火,甚至很多人今天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但是关于土楼的神秘、云水谣的美丽,注重宗族与家庭的闽南文化……就算你不熟悉,也至少听说过。
今天,就想跟你说一说闽南金三角(泉州、厦门、漳州)之一—— 漳州的故事。它的“一谣”、“一楼”,他的“一岛”、“一角”,它的“一城”,漳州古城。还有那无数的漳州美食 ——据说,没有一个人在漳州逛吃回程后会感到后悔。
# 漳州是与“云水谣”有关的漳州 #
漳州有个美丽的古镇,它的名字叫云水谣。初识这座小镇始于一部同名电影。06年上映时,曾让许多人在影院为之落泪。
“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完美,我还是被感动了很多次。”唯美的风景,恢弘的镜头,时代夹缝中的爱情,一生的等待,无法复刻的浪漫与纯粹。
云遥遥,水滔滔,云水难相交。多少人都想着,仅仅因为云水谣这个美丽的名字也要去一次福建,去一次漳州。去那里看那颗大大的榕树,发一个长长的呆,寻找一种久违的浪漫。
去云水谣之前一定要重温这部电影。就像电影里那句最动人的台词:“他在等一个永远也等不到的人,所以,我一定还有机会。”
现实中没有梦,但人们总是那么地渴望一种梦幻的时刻 。所以,我们在电影中、书籍中、旅行中寻找、感受、短暂地拥有。 那便是人生难得的高光时刻。也许,云水谣就能许你这样一场感动,山水跳跃之间,云升月落,随之而来的 是一场深蓝的梦。
# 漳州,是与南靖土楼有关的漳州 #
漳州有一种建筑,被外界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它们的名字叫做土楼。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有从此岸穿越而出的诞生,也有到达彼岸后依依不舍的挥泪告别。要相信,生命是个奇迹。”看完漳州南靖土楼后,你也会相信:旅行就是一种奇迹,我们的古老文化就是一种奇迹。
青山绿水间,一栋栋造型或方或圆,散落在闽粤交界处。宗族故事回荡在一砖一瓦间,闽南古风在这里被延续。
土楼不土,反而让人震撼不已,心生崇拜。你只会感叹,客家祖先们是何等智慧超群,将这些大型建筑、上万座土楼王国建造成形。
千百年来,由中原南迁而来的人在闽南繁衍生息,不断与客家文化交融,最终形成独特的宗族文化和生存模式。南靖土楼便是客家文化的外化。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家族的看重,适应聚族而居的需求, 还巧妙地利用了土地和风水,并且极富美感 。在抵抗外敌和自然灾害方便, 土楼也具有一流的优势。 不愧是在客家人屹立的家族之城。
客家人曾经在歌里唱:“围屋圆圆庭院深,上家点火下家明。葡萄结籽团团抱,左邻右舍一家亲。”今天,越来越多的客家人已走出了土楼,然而,珍藏着故乡情怀的土楼永远是他们的心灵家园。
可爱的四菜一汤田螺坑,稍有倾斜但依然稳固屹立的裕昌楼,被誉为太极水乡、适合放空和疗养的塔下村,“土楼之王”二宜楼,漳州土楼因它们而辉煌。观赏土楼的每分每秒,思绪漫天飘荡。人文旅行的重要组成便是古建之旅,原来,福建也是古建探索的最迷人目的地之一。
天地辽远,人情练达。 漳州的这些建筑有的不只是外表的高大,散发出更多的是深藏其中的民俗和文化,庞大而深厚,去一次是参不透的。
# 漳州,是与东山岛有关的漳州 #
很多人喜欢去厦门看海。但那里的海 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美则美矣,但有点喧闹,也少了点生活气。如果你知道有一座小岛叫东山岛,一定会惊喜。
原来,心中的那片海就在离厦门不远的地方。漳州东山岛位于厦门和汕头之间,福建第二大岛。东山岛亦称“蝶岛”,因为主岛像一只蝴蝶。多浪漫!
沿着海岸线一直走,一直走,看看这座小岛的日常。好看的闽南渔村,摊晒的渔网,泊岸的渔船,夹杂着丝丝鱼腥味的潮湿空气。这是南方岛上的生活,充满烟火气。那么的真实,让人相信踏实的美好,平凡也可以很可贵。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在苏峰山环岛。半边青山半边海 ,日子就这样悠悠荡荡。那是很多人难忘的旅行回忆,渗进记忆深处的美好。
# 漳州,是与镇海角有关的漳州 #
除了东山岛,镇海角也是福建看海的好去处,甚至是最好的那一个。如果你去看过很多种海,对比一下,就会发现镇海角的好。
那一大片的草地 是最与众不同的存在。标志性的灯塔,把文艺诠释到了极致。
那里的海和厦门的海是完全不同性格的。厦门的海是摇晃的,浪漫总是扑卷上来,让人猝不及防。镇海角的海是静谧的,无声的。尤其是在夏夜,能看到最美的海上夜空,海水闪着银光,整个世界静悄悄。
很多人都说,镇海角是个媲美台湾垦丁的地方 。但它要小众的多得多。即使是在许多旅行达人的心里,它也是个被种草很久,却尚未成行的地方。
心情不好的时候,太适合去海边吹吹风,吹走所有的烦恼。心情不错的时候,也适合去海边发发呆,想想过去与未来。约上你爱的人,一起去镇海角看海吧!
# 漳州,是与古城有关的漳州 #
古城那么多,漳州古城绝对不算出名,有些偏安一隅,有些古老没落。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别有一番情调,在每个街角,在每幢老屋,悄无声息,时刻散发。
斑驳的建筑、地道的美食、闲适的生活,让很多去过的人爱的不得了。国内有很多所谓古城,精致有余,底蕴不足,但漳州古城绝不是这样。它的底蕴十足,那千年建城史的庞大古韵气息,是一眼便被瞬间吸引的深沉厚重。
有人曾经用“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五个关键词来形容漳州古城,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这座古老小城的多元和古老。它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于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后来武则天亲自在泉州和潮州之间设立了漳州城,直到如今。
那里的一切都悠闲得恰到好处。在这里你可以买上一瓶加了片仔癀(huáng) 草的甘蔗汁,闲逛半天,渴了四果汤,饿了来碗卤面。慢慢地走,用心地感受,那些古老的闽南记忆。可能说不清,可能道不明,但一定会于悄无声息间让你铭记漳州这座城的与众不同。
# 漳州,是与埭美村有关的漳州 #
漳州有一座村落,罕见至极。每个人的第一眼都写满了不可思议。它的名字叫埭 (dài) 美村。
村落四面绕水,一律硬山式燕尾脊建筑风格,红砖瓦,灰白墙,古榕遍地。它是闽南第一村,村中的惊世古厝宛若“水上皇宫”。每一栋古厝都惊人地相似,形态、大小、格局、朝向近乎一致。
格局的整齐程度之高,远远的望去很难不感到震撼,就像迷宫一样。这样的古老规整的村落,在福建甚至在全国都是难得一见的风景。
这种仿皇宫式建筑风格,每排由九间大厝与附厝组成,体系恢弘。彰显出的是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家族是多么的显赫,富甲一方。江南古村看多了或许会有些审美疲劳,当看见埭美村时,再次感到一种久违的感动和欣喜。
# 漳州,是与无数美食有关的漳州 #
在漳州的逛吃逛吃,会让你的味蕾满足到爆炸。甚至有人说,在福建,漳州人一谈到吃,还有厦门人什么事?
都知道台南是美食天堂,但去了漳州,吃过那里的卤面、蚵仔煎、四果汤……会满足到台南也不想去了。下面来看看那些去漳州必吃的美食吧!
说到漳州的第一美食,豆花粉丝必须有姓名。整个漳州就是一碗豆花粉丝的诱惑。
天添锅边糊 ,汤底好喝,卤料入味,早上来一碗,幸福感油然而生。
建国蚵仔煎 ,又脆又香,生蚝肉尤其鲜美,和厦门蚵仔煎的味道还有点不一样。
阿芳卤面是漳州的金牌小吃,吃过的人都说不会踩雷。多加几份卤,一碗下肚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满足!
刚出炉的老国三角粿,便宜又好吃,蘸上酱料味道人人夸。
漳州四果汤 ,加了莲子绿豆凉粉,冰冰的,非常解腻,饭后必须来一碗。
漳州独有的甘蔗片仔癀,7元一瓶,别被它的颜色吓到,味道真的特别清凉。
除了这些,漳州也是一个玉米花果之乡,云霄枇杷、琯溪蜜柚、长泰芦柑、浮宫杨梅、六鳌蜜薯……每个县都盛产着舌尖上的风物,远销全国,丰富而优质。
这就是漳州,包罗万象的漳州,低调厚道的福建“憨仔”。一座神奇的小城,靠美食和大海出圈,自古漳州便接纳中原人来此构建新家。十五世纪明朝中叶闭关锁国时期,漳州月港是中国唯二对外开放的港口,曾经市镇何其热闹繁华、书声亦朗朗。
那里有最酷的土楼,最美的海,海洋与农耕文明在那里共存,中原与闽南记忆在那里融合。多少人来过漳州,都对它赞不绝口;多少人对漳州的遍地小吃,念念不忘。如果你还没听说过漳州,是时候好好了解一下,如果你已对它早已心仪已久,那下站就出发!
(图文源自《另一半星球》)
福建。漳州为什么这么“土”?
▲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土楼群,为黄氏家族聚居地。它由一方、四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被摄影爱好者亲切地称为 “四菜一汤”。摄/冯木波,图/《地道风物·闽南》
-风物君语-
低调厚道的福建“憨仔”
土楼:漳州最“土”
你可能没来过漳州,但一定见过土楼。
▲《大鱼海棠》《花木兰》里出现的这种大型圆形建筑就是土楼。图/电影《大鱼海棠》
▲南靖裕昌楼。摄/冯木波
以最有代表性的二宜楼为例,它直径达 71.2 米,分内外两圈,外圈有四层楼,足足高16米;连楼中间的庭院都超过600平方米,最盛时能居住106户人家。如此规模庞大、外形奇特的民居,实在迥异于中原的建筑风格,在世界上也都很少见。
为什么要把自己家修建成这样子呢?这一切,还要从漳州的历史说起。
漳州是福建省最南的一个城市,位于广东和福建之间,本是一片“瘴疠之地”,常有猛兽虫蛇出没伤人。这里东临台湾海峡,左拥右抱东海南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大面积的漳州平原是山海间的缓冲地带。地形上兼具山、海、平原,站在田野上就可以吹到海风。
唐朝时期,大量汉人迁入,武则天亲自在泉州和潮州之间设立了漳州。来到漳州的唐朝将领陈元光带领部下们“且战且耕”,开垦田地,还教化边民,鼓励不同民族间互相通婚。一座座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建筑,便成了日后土楼的前身。
唐末和南宋时期,中原地区陷入战乱,原本为蛮荒偏远之地的闽南却反而成为了安全的避难所。中原住民一次次大规模南迁,在东南沿海繁衍生息,后来逐渐形成了福佬民系和客家民系。
▲捕鱼者在隆教海边收网。摄/伦宇,图/《风物中国志·龙海》
到了明清时期,海上倭寇频繁滋扰,而南迁的汉人也越来越多,挤占为数不多的生存空间,冲突不时爆发。再加上对于迁徙而来的人来说,这里的地形、气候、水文与家乡的差异十分明显。在中原地区使用多年的民宅形式在这里已经不再适用。
▲下山寨子·晨炊。摄/冯木波
漳州地区盛产坚固的花岗岩,在便于御敌和保障安全的兵营和城堡的基础上,一座座土楼建立了起来。明万历元年(1573年)《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土堡旧时尚少……嘉靖四十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尤多。”
土楼最初为“五凤楼”,这是脱胎于四合院的建筑。但因为防御过于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固。将五凤楼的四面边墙修建到等高时,方形土楼出现了。层层夯土严丝合缝,仅留大门出入,居所的防御能力极大提高。
▲南靖土楼,有圆有方,隐藏在山野之间。摄/王茜
再后来,经典的圆楼诞生了,整面外墙毫无死角,易守难攻,进一步增强了防御能力。圆楼还更经济,比方楼少用材料就可以得到同样面积的庭院,也降低了房顶的施工难度。
土楼的建立本是为了自保,但它的居住形式之所以能够长久持续,还与土楼里居住的福佬人和客家人有关。移民路上山高路远、危险重重,当地械斗冲突又多,使漳州人特别重视宗族伦理制度。而土楼这种相对分开又需要互相信任的居住模式,也只有宗亲才可以实现。
一族聚居于一座土楼,血缘是最坚固的屏障。“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同仇敌忾,以宗族为单位与敌寇相争。
圆形土楼的巅峰就是著名的“土楼之王”二宜楼。名字寓意极好,宜山宜水,宜室宜家,宜内宜外……只要是两相宜的事物都能凑个近乎。这座大型土楼建成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一统世界无贵贱,平分空间无大小”,每家所有的面积基本相同,利于族内的平等和团结。各家既有各自的出入口与天井,也有隐秘的门洞联通内圈走廊。这种布局既有合族而居强化向心的优势,也能保有私密和安静。
▲二宜楼构造拆解:1 夯土外墙 2 正门 3 外环楼梯 4 中央庭院 5 各家入口 6 各家厨房 7 各家天井 8 内通廊 9 各家祖堂 10 各家卧房 11 隐通廊 12 侧门 绘/李乾朗,图/《地道风物·闽南》
二宜楼防御设施非常周全,基本堵死了敌人进攻的路径。首先,外墙底层厚达2.5米,采用当地的石头迭砌,墙体深入地下,挖地道几乎不可能;其次,一到三层不设开口,外墙顶层内设有一个暗廊连通全栋,称为“隐通廊”,外敌来袭,各户皆可进入通廊防备。然后,墙上还辟有内大外小的窗洞,遇袭时还可以向下投石射击。此外,出入大门皆采用花岗石砌筑,门上有孔可以灌水,防止敌人火攻;还有平时作为下水道的暗道,紧急状况时可以掀开石板进出。
▲南靖裕昌楼,疏影横斜水清浅。摄/冯木波
古老的土楼虽有种种好处,但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怀远楼”尚有100多位居民,有人曾抱怨每晚只在睡觉的时候才上楼,因为楼上没有卫生间。而同为世界遗产的“和贵楼”只剩20余人在住,年轻人已经迁居到县城里的住房,少数老人眷恋故居,才留在了这里。
▲瑞安楼遗迹。摄/冯木波
随着现代建筑发展,土楼已渐渐消失在漳州人的生活里,但值得记忆的事物不会被轻易遗忘。土楼所带来的沉稳、大气和归属感,至今仍在影响着漳州。
土地:山海亦可平
漳州的母亲河是九龙江,又名漳州河。这条江气势汹汹奔出山野,突然进入地势和缓的平原,裹挟的泥沙再也带不动,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土壤。漳州平原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平原,土地富饶,“扁担插下去都会发芽”。
▲东山岛。摄/黄恒日
唐代陈元光在闽南推行屯田制度,铸剑为犁。且战且耕,且耕且守,不断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既保证了军队粮食自给自足,减轻百姓负担,又使战后流离失所的子民得到休养生息的场所。
宋代是漳州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越南占城稻被引入闽南,漳州人管它叫“占粟”。它的产量远高于普通稻米,充足的粮食供应直接促进了人口增长。宋代农耕的突破性发展让漳州日后即使走向海洋,也保有着一抹耕读文明的底色。
▲东山澳角码头。摄/周先丽,图/《地道风物·闽南》
祥符六年(1013年),郡守王冕浚重新组织规划了漳州的城市布局,木栏围住平民居住的外城,使城市扩张了四倍,就此开始了偏安一隅的生活。这就是现在漳州城的轮廓,如今走在漳州城里,还能看到宋朝时修建的石头城壕和所植的树木。
同位于闽南的泉州,在宋元时期已经被马可·波罗称作“世界第一大港”。漳州的港口——月港,它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好,这里位于出海口,这里沙洲连绵,河道较浅,大型海舶出入时必须乘潮用几艘小船牵引,航道复杂。
▲龙海月港。摄/王友学
但在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之后,月港的不利因素却反而让民间通航贸易发展了起来。河口沉积的沙洲,航道非常复杂,便于躲避朝廷的追捕;且一潮而至厦门湾时,有数十座无人岛可供藏身;出南太武山脚下的浯屿,就消失于茫茫外海。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准许月港开市。晚明依然闭关锁国,但只开放了两个小小的港口通商,且功能相反:一是广东澳门,允许夷船入港,不许华船出海;二是福建月港,只许华船出海,不许夷船入港。这是空前绝后的机遇,月港商人垄断了明帝国的海上贸易。
▲这个时期,西方的货币——镭(real)成了漳州的通用等价物。欧洲人对瓷器趋之若鹜,漳州的制瓷业得到镭这种货币的支持而发展飞速。图/Wikipedia
闽南出产上好的高岭土,同安汀溪珠光青瓷、德化青白瓷等瓷器因土而兴。明代后期,很多窑址已经废弃,漳州的制瓷业虽不如那些名窑历史悠久,但随着贸易兴盛,漳州窑快速仿制了大量景德镇青花瓷,这种用以对外出口的瓷器也被称为海洋性瓷器。
▲藏于Rockox House的“克拉克瓷”。Rockox House是Rokoks家族的故居,现为博物馆。图/Rockoxhuis
最早购买这种瓷器的欧洲客户是葡萄牙人,他们控制了马六甲的黄金航线。荷兰人抵达亚洲海域时,期待能与明朝通商却失败了,还和葡萄牙人发生了冲突。巨大的利益驱使,荷兰人先后袭击了三次葡萄牙商船,每次都获得了巨量漳州生产的青花瓷,他们称之为“克拉克瓷”。
这种克拉克瓷是青花瓷,有鸟兽、山水等不同花样,花纹写意,自由而不受拘束。远销日本和欧洲,丰臣秀吉十分喜欢。
▲漳州程溪凤梨。摄/蒋文洁,图/《地道风物·闽南》
月港带来的远不止这些,番薯、烟草、辣椒……甚至改变了整个中国的作物种植和饮食结构。月港腹地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一片非常适合农耕的沃土。因此,飘洋过海的农作物往往没在其他港口留下姓名,而在漳州生了根并传播开来。
清朝陈珑写过一首《烟草赞》:“传自吕宋,移植漳泉”。明朝之前,中国人从没听说过烟草这种东西。直到从吕宋(今菲律宾古国名)传入漳州,在各地种植,最终传遍全国各地。
▲九湖荔枝。摄/镜头哥
据说由月港传入的辣椒更是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味蕾。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若没有了辣椒,不知会失色几分。
有种说法,番薯最初是由月港传入漳州,再传遍全国的。清代王锡祺在《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记载:“闽人多贸吕宋,其国有朱薯,被野连山,瘠土沙砾之地皆可种。……中国人截取其蔓尺许,挟小盒中以来……初种于漳郡。”
传闻月港的商人发现了红薯的好处,偷偷带了一截藤蔓,用泥沙裹挟,放在小盒中飘洋过海,到了漳州的沃土上竟然种活了。这东西不讲究土壤,生命力极强,大大改变了中国的饮食结构。
▲在枇杷的原产地漳州云霄,一开春,漫山的枇杷树都套上了袋子,闪着银光。摄/李淑芬,图/《地道风物·闽南》
现在,漳州人更是将这种作物培育改良,在海滨上也种植出了香糯可口的蜜薯。漳浦县的六鳌半岛日照时间长,海滨沙土又疏松通气,最利于甜味的积淀,因此这里所种植的“六鳌蜜薯”,甜度要比普通红薯高出许多;在沙地种植,薯身也非常光滑干净。微冷的天气,最适合来一只热乎乎、金灿灿,还流着糖油的烤六鳌蜜薯了。
土味,古早味?
如此丰饶的大地和物产,让漳州人无论走向何方都保有一份留恋故土的性格。闽南人出海是传统,堪称中国最具海洋冒险精神的一批人。奇怪的是,20世纪30年代,马来西亚泉州(包括厦门)籍华人占近五分之四,漳州仅占7.21%。闽南现在有厦门,漳州和泉州三个城市,从前厦门这个城市也是不存在的。她的主要移民是泉州和漳州人,尤其以泉州为多。
▲龙海渔民。摄/林乔森,图/《风物中国志·龙海》
从地理的角度观望,泉州五分之四的地形是山地丘陵,面朝大海,只能向海上讨生活;漳州地形多样,虽然也靠山临海,却有大面积的平原为缓冲,城市的文化性格也就更多元化。虽然曾被官府一并贬为“漳泉刁民”,但泉州更决绝,置之死地而后生;漳州背靠平原,耕读才是传统,在海洋冒险精神的一面上相对有所保留,与她的性格一样,内敛、低调、稳健。
漳州人的宗族观念很重,在交通困难、路费昂贵的年代,很多漂泊海外的人想要回乡而不得,客死他乡。明清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时期,中国人少有天主教徒,不被允许安葬,在外的闽南人们就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墓园——华侨义山。
幸存下来的人倘若发了财,决意留在南洋,便在当地修祠堂族谱,谨记自己的来处。至今,东南亚地区仍可寻得不少漳州华侨修建的祠堂和族谱。做父母的若是接到在外工作的儿女汇过来的大笔钞票,还会被亲戚邻居戏称为“南洋钱”。
▲漳州特色戏剧——掌上木偶。摄/黄水木
移民的漳州人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靠着勤劳厚道的性格也闯出了自己的天地。“点石成金”的田考早年当过煤矿工人,勤奋踏实。后来开垦荒地,竟然发现了金矿。英国人来高价收购,却不懂经营,只好邀请田考主持矿务。因为过去吃苦耐劳的矿工经历,他生意日渐兴隆,发达后也不忘接济乡亲,被称为“诏安人的免费旅馆”。
著名作家林语堂出生在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他在家乡曾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初恋,名唤橄榄,两人感情极佳。林语堂到上海求学后,他们便分开了,因为橄榄也像其他漳州人一样,不舍离开家乡和家人。
在自传体小说《赖柏英》中,橄榄化身为女主角柏英说道:“世界上还有比我们这儿更美的山谷吗?……就算你住在漳州(城里),我们也有香蕉、甘蔗、朱栾、桃子和橘子。还有各种鱼类和青菜。外国港口有的东西,我们哪一样没有呢?”
▲埭美村 摄/曾少辉,图/《风物中国志·龙海》
即使后来远渡重洋,离家甚远,在坂仔镇的数十年生活,依然烙印在林语堂心头,他写《京华烟云》《苏东坡传》《吾国与吾民》,只为了写故土、写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美好与真实。
林语堂说,“我能成为今天的我,就是这个原因。我把一切归功于山景”,“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坂仔的山水养成了他不受拘束的自由天性,林语堂的作品也一样旷达乐观、不拘一格,开创了国内文坛“幽默”的风气。
林语堂的文字深受家乡风土的影响,另一位知名作家许地山也是如此。我们都学过他写的课文《落花生》,跟他的文字一样,许地山也是个憨厚可爱的人,他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生活得十分“随缘”。朋友的提议都只答应一个“好”字;就算对陌生人也不好意思拒绝。曾经因为太好说话,被英国的理发匠刮去了二英镑,要知道当时理发才八便士。
▲海洋文化交融的番仔楼。摄/陈君香,图/《风物中国志·龙海》
在代表作《缀网劳蛛》中,他借女主人公尚洁之口发表了他对人生,同时也是许多漳州人一样的看法:“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人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会受到偶然的外力的影响。当蜘蛛第一次放出游丝时,不晓得会被风吹到多远,吹到什么地方,或者粘到雕梁画栋上,或者粘到断垣颓井上,便形成了自己的网。网成之后,又不知什么时候会被外力所毁坏,所以人对于自己命运的偃蹇和亨通,不必过分懊恼和欢欣,只要顺其自然,知命达观即可。等到网被破坏时,就安然地藏起来,等机会再缀一个好的。”
林语堂和许地山等文人是漳州文化性格的具象化,这里走出的人无论漂泊到哪里,根都是漳州的山海与土地,它们养育出漳州人特有的襟怀。
农业发达的时代,漳州肥沃的土地是整个闽南的粮仓。在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这点怡然自得被工业化的进程打破了。作为农业生产基地为闽南持续供应粮食,漳州拿出朴实厚道的劲儿,舍弃了一定的工业发展,确实有些失落。
▲漳州角美玉江村三元祖庙,信众抬着土地公踏火。摄/刘国强,图/《地道风物·闽南》
漳州、泉州虽然同属闽南,文化性格差异却着实不小。泉州人嫌弃漳州人保守,不够大方,用“荔枝还没熟的时候跟你很好,荔枝熟了就不认识你了”来形容漳州人小气。漳州则认为泉州人过于大手大脚,有句古代传下来的话,说“你要是有泉州的朋友,你什么都会光光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旅游和生态又逐渐为人重视,漳州的土地再次高光,依靠电商为闽南乃至全国供应优质农产品。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的平原,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誉。物产的丰饶程度让人咋舌,甚至每个县都有让人称道的风物。云霄枇杷、琯溪蜜柚、长泰芦柑、浮宫杨梅……水果滋养了漳州人。
▲华安梯田,漳州华安湖林乡。摄/王海燕
现在的漳州,街头巷尾充满了好味道的铺子。人们且走且停,寻到自己熟悉的招牌便歇下脚来。夏天来一碗四果汤,最是冰凉解暑了。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四果汤真的只有四种食材:绿豆、红豆、银耳和仙草,再用锉刀锉半碗冰,浇上大勺糖水,这一碗解暑的冰甜汤算是齐活了。而后,人们尽情往里头添上各种花样,水果块、阿达籽(闽南语,类似芋圆却更有韧性)、石花等,刨冰再加入蜂蜜水,新奇的多些炼乳,一口冰冰凉。
▲四果汤。摄/杨福添
细数起来,四果汤里的选材也颇有讲究:薏米清热祛湿、莲子健脾补胃,中和了过于性寒的冰食。而另一些配料,白胖软糯的阿达籽,滑溜溜的石花膏,或脆或软,口感顿时丰富了起来。现在,这种搭配早不只在闽南,也已经在全国风行开来。
漳州人也吸收其他地方的美食传统。他们温文尔雅的性格更具有北方特质,这种“北方”在食物里也有所体现,比如中原移民南下带来的面食。但是漳州本地的卤面,在面食基础上还加入了许多闽南特有的的“面码”。长期以来,每逢年节婚宴,家家户户都备起卤面招待来客。
▲卤面和五香。摄/郑亚裕
碱面做好后在开水里捞一下过水,添上一勺肉片、海鲜、鸡蛋精心熬制好的卤汤。配料几十种,油炸腊肠、炸肉、卤大肠……随自己喜好和钱包富裕程度挑选。请人吃卤面,最大方的表现就是“料随你加”。加上特制的炸蒜末会有独特的香味,醇厚而有层次。但要趁热吃,蒜末凉了就发苦了。
在漳州吃卤面,有一样配料是石码的特产,“五香”。其名五香,实为一种铜钱粗、半筷长的炸猪肉卷。选用猪腿精肉,马蹄或洋葱切丁,加入五香粉、蛋液、扁鱼末等,与适量地瓜粉、面粉拌成内馅儿,再用猪体中的网纱油为皮(豆制腐皮次之),下锅炸制,切成小段,配上番茄汁,趁热食,能咬到里头的马蹄颗粒。一条下肚,喷香爽脆,令人“吮指”回味。加在面里,整碗面顿时鲜香起来,层次丰富口感满足。
▲番仔楼。摄/冯木波
吃饱了咸香的卤面,该来杯茶解解腻。在漳州,人人都泡得一手好茶。林语堂说过:“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到哪都是快乐的。”的确,漳州民间甚至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饭前饭后吃一杯,大人小孩走如飞”的民谣。客人一进门,主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火煮水,添换茶叶,泡茶品茗。待客也多用闽南盛产的安溪铁观音或平和的白芽奇兰等茶叶。
▲漳州古城。摄/陈健
主客围着茶桌,主人依心情或客人喜好选定茶叶,一边煮上水,一边熟练地依照工序一一展开,片刻之后,一只只小盏中已盛满玉汤,主人摆出请的姿势,说:“请吃茶!”客人各自端起,凑近深吸一口气,浓郁的茶香进入鼻腔,再细抿一口,稍作停留,再缓缓咽下,一时间,唇齿留香,口舌生津。
“呷茶配话”是漳州人的生活习惯。三五好友围桌而坐,天南海北地闲聊。“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以茶水为依托,集思广益,传递信息。古代的漳州山岭阻隔,信息闭塞,而饮茶聊天的确是一个天然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一个人在茶桌上把信息传播给他的三五好友,而这三五好友又在下一次的饮茶中分别把信息传给其他人,如此递推,信息就在这样的闲聊中被传播出去。茶具一起一落,茶香一传一递,茶水一点一滴,无不饱含着漳州人浓浓的情意。
▲大榕树在闽南随处可见,许多地方把它称为神树,也是老人、孩子休息玩耍的地方。摄/罗闽荣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漳州却用一个独特的词来念旧——古早味。乍一听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其实就是对过去事物的追寻,那些熟悉而亲切的味道值得怀念。追忆似水年华,空气中熟悉的乡音,古老夕阳下伫立的土楼,还有,街头巷尾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神仙滋味。
有趣的是,不管是闽南厦、泉两地,还是福建省其他城市,对漳州人多有好评:憨。闽南有句话叫:“天公疼憨仔。”“憨”没有贬义,并不是傻,而是老实规矩的代名词。能获得一致好评,说明漳州人却有个性魅力。这魅力可说是中庸,也可称作厚道。
▲龙海紫云岩-沈海高速位于九龙江入海口。
有人把厦门、泉州、漳州三地人的性格用《西游记》中的人物分别对应:唐玄奘是厦门,面白如玉,性情温顺,人见人爱,而且有特区的法宝;孙悟空是泉州,实力超群,敢想敢干不安分,爱折腾会折腾,经济搞得有声有色。沙悟净当然就是漳州了,一步一个脚印,沉稳内敛,敦厚朴实。
漳州与厦门一水之隔,一座最宜居的小城
手绘
当厦门渐渐变得陌生客套,当泉州悄悄有了偶像包袱,还有一座城,与厦门隔海,与泉州接壤,与汕头毗邻。
手绘
没有文创的打扰,没有拥挤的人潮,只有日常的悠闲,和那古早的味道。
手绘
那是漳州,一块遗落在闽南的瑰宝。不仅历史悠久,人文独特,建筑风貌更是世界仅有。
从厦门北坐动车到漳州只要19分钟,这里却有着不一样的静谧味道。漳州老城,古城老街。穿越时空遇见你,每一个城市的最初,都是从一条街道开始的。
香港路,台湾路,始兴路,修文路,芳华横路等交叉纵横的一片区域就是漳州古街区。
走在这里,会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到明清时代的错觉。
闲逛老街,渴了喝四果汤,饿了吃手抓面。
通过镜头里说故事:一路走来,古迹和旧时的烙印就像熟悉的邻居让人舒适安心。
唐朝的庙宇,宋代的府学,明清的牌坊,民国的骑楼,一个个古建筑扑入人们的视野,撞开人们的眼帘,令人印象深刻。
拥挤吵闹的早市,茶香飘荡在在九街十三巷,人们坐在竹椅上喝功夫茶“话仙”(聊天)。
通过镜头里说故事,它很乱很吵,但是让人很心安。
几乎可以想象到,悠闲的午后,小巷人家坐在摇摇椅上扇蒲扇那悠闲的样子。
许多台湾同胞来到这里,都说有了回家的感觉。
小城市,慢生活。你还可以去八卦楼上俯瞰古老的漳州。
漳州,到被朱熹称为“溪山第一”的云岩洞爬山,看看一线天。
在山野田间细嗅市花水仙的香气。
傍晚在九龙江边散步看夜景,生活就是要慢慢来。
水云瑶原始的村庄
南靖有个云水谣古镇,当年陈坤和徐若瑄的电影“云水谣”让这里声名大噪。
溪水岸边百年古榕伸出茂密的枝叶,榕树下一条鹅卵石古道伸向远方。
古道旁那一排老屋,是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它们还是当初的模样。
清晨时漫步于古村中,也许你能看见原始的云水谣。
在云水谣住一段日子,看日出黄昏,看炊烟袅袅,看小桥流水。
古榕下拉琴的老人,溪水边浣衣的妇人,老屋前慵懒的小狗,还有田野间奔跑的你。
这一刻,你会感觉像是被云雾缭绕,心情宁静安然,柔软温和。
这一刻,时光慢行,岁月静好。
客家土楼奇形怪状,形态各异
除了云水谣古镇,南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座座姿态万千的土楼。
比如建在沼泽地上,堪称“天下第一奇”的最高土楼和贵楼。
比如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
比如南靖最古老的东倒西歪的裕昌楼。
也有被人戏称为“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但从外部看,却形似布达拉宫。
生态东山美丽海岛中国夏威夷
“后会有期”里的东极岛是个充满回忆和故事的地方,坐落在东山县的东山岛亦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电影“左耳”,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这里的风,这里的水,这里的海鲜都让人流连忘返,是一个你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的小岛。
这是风动石,一个200多吨重的奇怪的石头,狂风吹来时,它会轻轻摇晃,但不会滚落。
600多年来依旧雄伟屹立于波涛滚滚的海岸线上的“海上长城”铜山古城,是东山人为防御倭寇侵扰而修建的。
九仙山是盛夏纳凉,观星赏月的好去处。
被誉为“中国的夏威夷”的马銮湾是漳州最美的海滩,沙滩干净细腻,海浪平缓。
你还可以当一次“渔夫”,和当地渔民一起拉网收获一筐又一筐的巴浪鱼与丁香鱼。
比起热门的马銮湾,与其毗邻的金銮湾便显得有些冷清,但美色丝毫不减。
绵长的海岸线与天相接,细白的沙子踩起来软软的,重点是人很少!
对吃货而言,金銮湾沿岸整条路的海鲜大排档是他们抵挡不住的诱惑!
大海旁边,海风习习,海涛阵阵,海鲜美味,简直不亦乐乎!
锦绣漳浦五里三城被掩藏的历史
如果没有亲临漳浦,很少会有人想到这个弹丸之地,会藏着这样一处神秘和古老的城堡。
比如组成“五里三城”的赵家堡,诒安堡和蓝廷珍府。
赵家堡,大宋王朝的遗梦,神秘,幽远而沧桑。
它是南宋末年的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建的,从此宋代赵氏皇族后裔在这里聚居四百多年。
诒安堡的面积与赵家堡相同,不过诒安堡平面呈锁形,赵家堡平面呈方形。
两堡相距不到三公里,所以这两堡又有姐妹堡之称。
这里被称为是“中国古城池的活化石”,小小城堡按照当时大城市的建筑模式建造,房屋排列有序,把中国的建筑规划浓缩在这里,气势非凡。
蓝廷珍府第是清朝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于康熙末修建,整个建筑规模庞大,布局严谨。
在府第建筑中建造土楼,在闽南民居中甚为罕见,也是蓝廷珍府第的独特之处。但由于之后被大火烧毁过,因此府第内有些地方早已破损。
从石柱等细节处就能看到大户人家对于细节要求之高。
六鳌抽象画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漳浦还有六鳌抽象画廊,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大海+细沙+风车+被海蚀的花岗岩,构成了长长的抽象画廊。
从海面伸向岸上的沟谷和山坡上,花岗岩经历千万年海浪风沙洗礼,呈现出奇妙的地质地貌景观。鬼斧神工的海蚀奇景,全国独一无二。
抽象画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不一样,正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快来发挥你的小宇宙,找寻更多的惊喜!
漳浦的剪纸风格独特,又有浓郁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的美感,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除了吃喝玩乐,在漳州你还可以通过芗剧,潮剧,木偶戏,歌仔戏来感受浓浓的闽南风。
漳州的日子过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清清早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来漳州慢慢地过日子吧。(信息源自凤凰旅游:骑驴)
古渡桥边旧瓦房,清涟照影浣晨光。
老榕树下琴声细,回望蓝天丽景长。
比厦门人少、比泉州好吃,福建的这座烟火小城要藏不住了!
在厦门边上有一个地方,它有着厦门的清新,
图/穷游er 磨人哒小栗砸
当厦门人山人海时,它却独留一方清净;
它有着不输泉州的美食,却比泉州更具烟火气;
图/穷游er 秣秣
它就是漳州。
漳州自唐代建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图/穷游er iceinthefire2
大儒朱熹晚年曾在漳州任知州,他在任期间,兴官学、育人才,漳州作家陈子鸣是这样描绘朱熹讲学的盛景:
|“城南白云山,临九龙江,万古青翠,气象开阔。政务之余,朱子常携童子数十人,上得山来,讲经、作注,听松关鸟语,看晚浦归舟。”
文中所描述的漳州盛景,让人不禁对这座千年古城心向往之。
南山寺—“漳州人的千年信仰”
南山寺在漳州市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为漳州八大名胜之一,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
南山寺原名“报劬崇福禅寺”,是唐开元年间太子太傅陈邕所建,陈邕是唐中宗太子李隆基的老师,后因与奸相李林甫不合,被贬谪到福建。
南山寺坐南朝北,规模宏大,僧众最盛时达1500多人,是“闽南佛国”的重要丛林,如今的南山寺已是闻名海内外的佛教大寺院。
灵巧的屋檐,哪怕冷月相伴,也不见清冷的孤寂感。
图/穷游er 秣秣
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漳州记忆”
每个城市或许都有这样一条街道,承载着过去,连接着未来。对于漳州古城来说,关于城市的记忆就是围绕着台湾路和香港路展开的。
“一条香港路,半部漳州史”,来到漳州古城,一定要去香港路走走。
香港路形成于唐代,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古城的中轴线。至今仍保留有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历史风貌建筑,其中的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工艺精湛,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尚书探花坊是明万历三十三年为林士章立,林士章是嘉靖三十八年探花,后任南京礼部尚书。坊宽8米、高11米,正楼匾额两面分别刻楷体巨字“尚书”、“探花”。
三世宰贰坊在尚书探花坊以北20多米处,为万历四十七年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亲蒋玉山、祖父蒋相而立。正匾两面分镌“三世宰贰”、“两京易历”。
图/穷游er 秣秣
而在这两座牌坊中间路的东侧,竟然藏着世界上最小的空中庙宇——伽蓝庙。
▵右上方为伽蓝庙 图/穷游er 磨人哒小栗砸
没有人能说清这座庙建于何时,有何来历,如今的伽蓝庙已经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伽蓝神俯视着古街的沧桑风云,默默地保佑着一方平安。
火山岛-现实版纪念碑谷
漳州火山岛是中国唯一的滨海火山地质地貌风景,这里分布着众多网红拍照打卡点,彩色气球、万国路标、白色屋顶、地学博物馆等...
▵万国路标 图/穷游er 游大大酱
这栋粉色的房子就是火山岛大名鼎鼎的网红打卡点—地学博物馆。
图/穷游er 纳言die
馆内展示了很多火山喷发留下来的岩石标本及文字介绍,比如火山是怎样形成,大海是怎样崛起,高山是怎样堆成等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答案。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博物馆的外墙应该要比它本身更有吸引力。
这里被称作现实版的纪念碑谷。
粉色的石墙,蓝色的阶梯,绿色的植被,仿佛身处马卡龙的梦幻世界。
对很多人来说,这里绝对是一处绝佳的网红打卡地,随时一拍就是ins风十足的文艺大片。
镇海角—福建“小垦丁”
镇海角在镇海卫伸出海边的凸出地,这里也是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
到达镇海角后,迎面即是无边的海景,站在山丘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灯塔、海岸和礁石。
图/穷游er 小布行路上
红白相间的灯塔,一新一旧,新的还在使用,旧的已经废弃。
站在海边远眺,天蓝海澈,诗意清新,海风拂面,仿佛置身在垦丁。
图/穷游er 寻找迦夏
在这里拍出来的照片可以直接拿去做成明信片,寄给朋友们问好。
埭美古村—“闽南第一村”
埭美古村落位于漳州市九龙江的入海口与支流南溪交界的三角洲上,是闽南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也是“闽系红砖”的代表之一。
虽然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处距此仅有两公里,但这里好似一处被世人遗忘的桃源。
埭美古村建于明景泰年间,是一个有着560多年历史的神秘古村落,这里四面环水,古榕遍村,古厝成群。
40多座明清时代的古厝群整齐划一,保留完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所有边门都打开时,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就形成了。
村里的老人说,遇到下雨天,不带雨伞跑遍全村也不会被雨淋湿,走的就是这条捷径。
从前漳州一带流传着一句闽南民谣:“有埭美厝无埭美富,有埭美富无埭美厝”(闽南语),意思是说,就算与埭美同样富有,也没有与埭美同样的房子;有埭美同样的房子,也没有埭美富有。
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冲刷,今天的我们只能从古厝精美的构造和装饰上,想象这里曾经的繁荣昌盛。
南靖土楼—“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说到南靖土楼,可能很多人会反应不过来,但是说到“四菜一汤”或者看到下面这张图,你可能就会瞬间懂了。
图/穷游er AKA阿佟木
南靖县是个“土楼王国”,拥有各类大小土楼1.5万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名遐迩的四菜一汤的南靖土楼,其实叫做田螺坑土楼群。
图/穷游er AKA阿佟木
它由五座大型土楼组成,中间一座为方楼,围绕四周的是四座圆楼,五座土楼依山势错落布局,当地人戏称“四菜一汤”,日本建筑学家称其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
图/穷游er AKA阿佟木
关于福建土楼群还有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曾把这里认为是一个大型的核基地,他们经过20多年的研究,用间谍卫星拍下无数图片,仍无法破解其中的“机密”。后来他们派人假装游客来到南靖调查,才终于发现原由,这个误会也让福建土楼名扬天下。
图/穷游er AKA阿佟木
云水谣—巍巍客家楼,悠悠云水间
云水谣,原名长教,位于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因一部取景于此的电影《云水谣》声名远播,之后便更名为“云水谣”。
电影《云水谣》剧照
这里有悠长的古道和百年的榕树,风景秀丽,溪流汨汨。
图/穷游er 陆建华摄影
古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土楼。怀远楼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
图/穷游er Helen晓世界
和贵楼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两百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堪称“天下第一奇楼“。
图/穷游er Helen晓世界
在十分重视宗族关系的客家人眼里,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
图/穷游er Helen晓世界
漳州美食
“玩在苏杭两州,吃在福建漳州”是漳州人一直引以为傲的口头禅。
漳州地处福建最大的平原,作为“鱼米花果之乡”,这里从不缺风味特色美食,一壶茶,上百份小吃,足够彰显漳州欢迎八方宾客的诚意。
|阿芬卤面
阿芬卤面有着很多漳州人记忆中的卤面香,老板做卤面的技艺是从自己父母的手中传承而来,所以保留着最古早、最地道的做法。
图/穷游er XIANG_哥
卤面的特色在于始终采用大骨汤作为基本原料,在熬制四个小时的大骨汤,加入香菇、虾仁、干贝等,再加入淀粉勾芡,配上自己选择的面或者粉,最后再加上卤味,一碗美味的卤面就出锅了。
一口下肚,鲜美醇香。
|北京路老国三角粿
三角粿是漳州的一道传统名小吃,用米浆加芋头做成粿,再切成三角形,放入油锅炸。
表层金黄酥脆,里面白而细嫩,吃起来有软软的米香。
沾上酱料,趁热咬上一口,香甜酸咸辣,味道妙不可言。
|原公园后门四果汤
在夏天都永远过不完的闽南,四果汤绝对是当地的消暑圣品,虽然叫四果汤,但是料可不止四果。
将冰块刨成细粒,然后佐以莲子、银耳、绿豆、薏米、菠萝、西瓜、仙草等,甜度适中,吃起来十分爽口。
|麻糍顺
麻糍顺承载了很多漳州人小时候的甜食记忆。
图/穷游er iceinthefire2
和一般麻糍内外都是糯口的特点不同,这里的麻糍最里面会包上一层排叉碎,吃上去外糯内脆的,口感上也不会太甜,让人吃完一个忍不住就想伸手去拿下一个。
|松树干拌面店
这家店是很多人来漳州都会打卡的一家人气美食店,店里的面条都是手工自制的,所有卤料都是当天现做现卖,十分的新鲜。
干拌面就是把生碱面放入沸水中用旺火煮熟,捞起后与酱料翻拌均匀。
松树家的酱料绝对是干拌面的灵魂所在,秘制的酱汁伴随着卤水均匀搅拌,使每根面上都伴有浓郁的酱汁,再配以卤猪蹄,吃起来酱香满口。
|蚵仔煎
第一次知道蚵仔煎是台剧里面,作为闽南经典美食的蚵仔煎,除了台湾省,最地道的蚵仔煎就要数漳州的了。
漳州的蚵仔煎使用米浆,这样煎起来的蚵仔煎吃起来更酥脆。
建国蚵仔煎绝对是漳州老字号的存在了,他们家的蚵仔煎吃起来略带脆感,里面的海蛎很新鲜,入口滑嫩。
|圆圈松跃生烫
漳州人擅吃,也能折腾吃,就如漳州古谚云“千辛万苦,为着腹肚”。漳州人的好吃体现在街上24小时都有得吃。生烫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既可以做早餐,也可以是午餐,特别是还能当宵夜。
生烫,其实就是生食烫熟,烫的料有很多,主要是内脏类和肉类,菇类、青菜类。
汤头鲜美不带一点儿腻味,搭配面线的柔软,一碗下肚,瞬间被幸福感包围。
圆圈生烫已经是几代漳州人耳熟能详的一家小吃店。因为营业时间持续到凌晨,所以这里也是很多上班族夜班后的美食慰藉。
或许跟隔壁的厦门以及泉州相比,漳州的日色有些缓慢,但却有一种让人来了不想走的魔力。
老铺里古早味的点心,古城里闲坐的老人,随处可见的美味小吃,古朴的老街骑楼,都带着老闽南独特的烟火味。
图/穷游er 秣秣
有人向往远方的风景,也有人怀念这些散落的人间烟火。
在福建,漳州人一谈吃,还有厦门人什么事?
-风物君语-
玩在厦门
吃在漳州
在福建吃货界有个神奇现象:外地人去厦门吃,本地人都去漳州吃——从厦门北站高铁向西19分钟,或者坐船半小时,就能抵达这座融汇山海风、蕴藏古早味的千年古城:
漳州
▼漳州,兼具了山海风味。图为东山澳角码头。摄影/周先丽,图/《地道风物·闽南》
漳州,位于多种饮食风味荟萃之处——
东与厦门、泉州接壤,三者同属闽南文化区域;西部和广东梅州、福建龙岩毗邻,饮食受到客家菜的影响;西南靠近广东的潮州、汕头,又身具了潮汕风味;东南则与台湾隔海相望,充满了“小清新”和“文艺范”。
▲五香卷+卤面,漳州饮食的“巅峰味道”。摄影/郑亚裕
“千辛万苦为腹肚”,对漳州人来说,吃是这个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也是人生最大的一场持久战。“玩在苏杭二州,吃在福建漳州。”这里有比鼓浪屿人少的阳光海滩,有比曾厝垵更休闲的文艺之地,更有比台湾夜市更诱人的小吃。
漳州人一谈吃,哪还有厦门人什么事?
卤面+猫仔粥
“南米北面”的终结者
去漳州,首先要尝一碗面。
漳州人的面里,蕴藏着中原文化与闽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公元686年,武则天下令在泉州和潮州之间敕建漳州郡;此后,来自河南的“开漳圣王”陈元光,提倡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漳州“火田畲种无耕犊”的生产方式。
中原文化的闯入,为漳州带来了吃面的饮食风潮;而经过闽南风味的改造,漳州面食又呈现出与北方面食截然不同的口感和滋味。即便在今天,各式各样的面食,同样在漳州人的一日三餐中随处可见。
漳州人回乡,下车第一顿往往就是卤面。
漳州卤面最大特点就是用熟碱面,质地有些粗糙,清爽弹牙、柔韧带劲。简单过水捞出后,浇上一勺勾过芡浓郁鲜甜的卤汤,配料有肉片、虾仁、鱿鱼干、豆芽、香菇丝等等,再加蒜蓉醋、炸至金黄的蒜丁,撒点胡椒粉……食材之丰富,让人光看着就口水直流。
▲卤面店里往往有卤味,搭配着面条食用。摄影/吴瑜琨
可压轴的还在后头,等一碗热气腾腾的卤面端上桌,食客老饕还能往里任意加炸肉、卤蛋、卤大肠、鱼丸……再搭上一份五香卷,筋道弹牙的面与外酥里嫩的卷堪称天作之合。漳州人吃卤面的讲究,就算和吃汤面放七、八样“浇头”的苏州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不到漳州,你很难相信一座闽南城市,会将卤面视为“灵魂食物”与“舌尖乡愁”。
比起卤面,漳州手抓面更有“北方式的粗犷”——用面粉裹着油炸豆干,浇上沙茶酱、花生酱、甜辣酱,再配些炸食、卤味,抓在手中大咀大嚼。这种独特的面食在本地又叫“豆干面份”,豪放大气,基本只有漳州能尝到。
更具闽南沿海风情的,则是蚵仔面和沙茶面。蚵仔面是海味,用番薯粉裹着蚵仔(海蛎)和面同煮,随意撒些蔬菜丁,滋味极其鲜美,是晚睡人最好的宵夜;沙茶面里本身带有鱼虾的鲜香,漳州人用花生酱来调和,比起闽南其他地方的沙茶面更醇厚甜美。
体现漳州美食“融合”这个特点的,除了面,还有粥和饭——漳州人称粥为mue,其实是沿用“糜”这个古称,“糜”古字从米靡声,意为“煮米使糜烂也”。
闽南人极爱喝粥,对于老一辈漳州人来说,地瓜粥是最常见的存在。近两年很火的“六鳌蜜薯”,就是漳州六鳌镇所产的红薯(地瓜),这里的红薯种在沿海的沙地里,不仅通气透水,还能让红薯充分吸收海水中的盐分和矿物质,用来熬粥更加香甜、粉糯、细滑。
更著名的,则是漳州的猫仔粥——它并非用“猫崽子”煮成的粥,而是一种既是粥又是菜的混合美食。小锅里放上清肉汤,再加入预先蒸熟的白米饭,配上鱼片、肉片、肝脏、虾仁、牡蛎、香菇丝等生料,煽起猛火,等清汤滚过,少许胡椒粉、蒜油收尾。一出锅香飘满屋,不止是人,估计连猫也忍不住想尝。
▲猫仔粥。摄影/吴瑜琨
粥升级,就是咸饭;咸饭升级,就是烧肉粽。不管是面、粥,还是咸饭、烧肉粽,这些风味美食的背后,折射了漳州美食的共通点——融合,中原与闽南、山珍与海味、主食与硬菜的搭配,才是漳州风味的迷人之处。
四果汤+五香卷比台湾夜市更诱人
漳州人说起小吃,连大名鼎鼎的台湾夜市也要靠边站——毕竟几十年前,台湾小吃就是从漳州这些福建沿海城市传过去的。
台剧里频频亮相的蚵仔煎,在漳州只能算平平无奇,不过漳州人煎蚵仔煎用的是米浆,吃起来更加薄脆香酥,在整个闽南地区都算独一份。比蚵仔煎更有本地特色的,无疑是能满足“大口吃肉”的五香卷。
在前中国女排教练陈忠和的老家,漳州龙海石码镇,五香卷摊几乎随处可见。这里的五香卷形似江浙一带的“炸响铃”,然而内里却实在太多——用特质的豆皮,包裹上满满当当、剁细剁碎的精肉,加以少量荸荠、葱花调味,过油炸至金黄酥脆,趁热蘸料食用。
一口咬下豆皮焦香薄脆,继而扎扎实实的肉香肉味扑面而来,中间不断有爽口的荸荠挑逗味蕾,而漳浦县的五香卷还会额外加入白萝卜丝,多了几分清爽和层次感,再配一碗漳州卤面,大口吃肉吃面,好不快哉!
▲漳州的五香卷。摄影/吴瑜琨
漳州人吃肉实在,吃起水果来更是豪放不羁。作为“花果之乡”,漳州几乎每个县区都有让人称道的瓜果——南靖和天宝的香蕉、平和蜜柚、浮宫杨梅、云霄枇杷、程溪菠萝、诏安青梅、长泰芦柑……数都数不过来。
▲上图:漳州的程溪凤梨。摄影/蒋文洁,图/《地道风物·闽南》;下图:漳州的九湖荔枝。摄影/吴瑜琨
因此,每个漳州人在夏天都是“泡在果汁里”的。早上在随处可见的果汁摊上随手挑几件水果或“青草”,在榨汁机中融合成最为纯粹的果汁;深宵去街头小店来一碗甜汤,桂圆、莲子、花生、薏米、绿豆……浓缩成一锅热汤,抚慰着辘辘饥肠。
当然,最为经典的一定是漳州的“四果汤”——最初的四果汤只有四样:煮至绵软的绿豆、粉糯的薏米、弹牙的阿达子(木薯粉做的圆子)以及抽了芯的莲子,汇集了软、香、爽、糯。
后来漳州人干脆“任性”地随意加料,芝麻圆、石花条、仙草块乃至当地的西瓜、杨桃、菠萝、草莓等等,说是“十果汤”也不为过。再铺上一层碎冰,夏天来一碗四果汤,简直是漳州人专属的幸福。
▲上图:带着冰碴的四果汤。摄影/吴瑜琨;下图:四果汤的摊点上,已经多了各式各样的水果。摄影/杨福添
面煎粿+锅边糊一日三餐的“古早味”
闽南人说食物传统、地道,往往叫做“古早味”,作为千年古城、依山傍海的漳州,在这点上格外突出。
最具有传统特色的,是漳州的“粿”。事实上,闽南、潮汕和台湾等地对用米粉为主料,面粉、薯粉等辅料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统称为“粿”。早先是逢年过节祭拜时的供品,如今则成为了“古早味”的小吃。
在漳州人常吃的“粿”中,最有特色的当属面煎粿。面煎粿的配料乍看与“臭名昭著”的五仁月饼馅相仿:白糖、花生仁、熟芝麻、桔皮丁、苏打水、水酵母……这些配料在面粉中层层排开,煎炸出来的面煎粿颇有层次感——
外皮身披着一层“黄金甲”,炸得酥脆金黄,煞是诱人;中间是带有麦香和米香的“粿”,加了桂花霜糖浆而香软粘糯;中间则是滚烫的馅料,尤其是当漳州特有的冬瓜糖,在舌尖慢慢化开,酥脆绵密的糖浆在每一寸味蕾缓缓淌过,简直温暖了整个冬天。
▲“菜头粿”,在漳州方言里近于“臭粿”,名字臭吃着香。摄影/我是海边人
漳州的“菜头粿”,则是继承自潮汕菜系里的“萝卜糕”,在漳州方言里发音就成了“臭粿”。只用寻常可见的萝卜和米浆,先拌后蒸再炸,三步之后外酥里嫩,沾上蒜蓉甜辣酱,一口咬下去清甜四溢。在漳州的那些旧巷老街里寻觅到可口的菜头粿,哪怕是刚出锅,也忍不住烫嘴要先尝一口这浓厚的“古早味道”。
还有漳州的红龟粿,至今还是“重大节日限定”的粿饼。为了喜庆,专门用红曲米将糯米浸染成红色,再用特制的龟印压出图纹。做好的红龟粿如同一只只颜色红亮、纹理精致的寿龟,供奉过后往往会被孩子们一抢而空,据说吃了祭拜的食物,会长得高、长得快。
▲漳州的红龟粿,属于节日限定。摄影/我是海边人
漳州人喜欢人情味、注重宗亲,即便在饮食上也讲究根源,追求“古早味”——最常见的漳州早餐“锅边糊”,要和“厝边头尾”的邻居聚在一起,边聊天边吃才香。刚出锅的“锅边糊”细腻鲜美、冒着热气,配一根新炸出来的油条,佐上些家长里短的闲事,藏身于人间烟火中,才能更显风味。
▲漳州的锅边糊。摄影/吴瑜琨
有人曾用《西游记》把厦门、漳州、泉州三城的性格上做了个对比——
厦门如唐三藏,面白如玉、性情柔顺、人见人爱,又拥有庞大资源;泉州如孙悟空,敢打敢拼、实力超群,经济搞得有声有色;漳州则如沙悟净,沉稳内敛、朴实敦厚,一步一个脚印。
此言不虚,在漳州人眼里,早餐有锅边糊,夜宵有猫仔粥,就是一整天的满足;左手手抓面,右手五香卷,生活就能有滋有味。饱了腹,自然心安。
▲漳州古城,老城中的居民悠闲生活。摄/陈健
漳州还是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