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的艺术观
1月26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宣布,孙晓云出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张海、苏士澍任名誉主席。
副主席为:王丹、毛国典、叶培贵、代跃、刘月卯、李昕、张继、张建会、张胜伟、顾亚龙、鄢福初、潘善助。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
孙晓云其人
孙晓云
孙晓云,1955年生于南京,在洞悉古人用笔之理与笔法嬗变源流的基础上,她对各种书体准确理解、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笔精墨妙、韵浓情真、灵动秀劲、自然天成的书风。她立足经典,传承文脉,潜心书法,孜孜不倦。
同时,孙晓云非常注重书法理论研究和总结,《书法有法》一书先后由国内外六个出版社出版,十七年来畅销不衰,二十六次再版,印数突破二十万册,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进程中,孙晓云以坚实的传统帖学功底、鲜明的个人书法面貌以及精到的书法理论研究,成为当今江苏书坛的领军人物和当代中国书坛的代表人物。
孙晓云拓展了中国书法,书法也成就了孙晓云。她是全国书法界唯一连续参加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的代表,现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孙晓云也是江苏首届“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作品展》不仅作为重点项目列入江苏文艺名家名作工程,更是江苏为“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专门举办的晋京重头展览活动。
“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
三岁伊始,孙晓云就在母亲的启蒙下临池学书,传习书画,至今已经六十载。耳濡目染的逐渐掌握笔法要领,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她的“书龄”比同龄人要长得多,以致她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直到现在,只要有空她还是天天写,经常从早写到晚,甚至半夜才睡,乃至于有一次生病后醒来第一件事也是写字,可以说,至始至终的热爱与坚持是成就孙晓云后来发展的关键。
生活中的孙晓云是鲜活的,她并不将书法放置在生活之上,而是把点滴生活放在人生的首席位置。“书法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而生活中只要是需要动手的事我一定特别感兴趣。前几天在常州参加一个妇女活动,要切蛋糕,三层的,我看不得别人切,一把就把刀抢过来,我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切成一块一块一样大小,送到每个人的手里。书法是典型动手的艺术,所以最能吸引我。”孙晓云曾言道。
对生活的感受,融化在孙晓云笔头的点转提按中。这让她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秀气、细腻、潇洒、自然、恬静淡雅中不失灵动。
书法家李刚田说:“静态、雅意、清气是孙晓云书法的审美特点。近年来,她的书法新作在清雅中又平添了几分率真与老辣,是如新松之秀发、乔木之劲健,是勃勃生机的苍秀之美。”孙晓云以女性的细腻敏锐,深入帖学传统,积数十年之功,赢得了书界广泛的肯定和尊重。其书笔法娴熟,结体雅正,章法浑融,平淡天成。她在书法形式上的探索引人瞩目,采取信笺联用的形式书写诗词曲赋,借鉴古籍装帧样式经营作品,成为当代书法的经典形式。
雅昌艺术网&孙晓云
如同她的书法般,生活中的孙晓云平实朴素,不骄矜,不邀功。值此契机,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摘取2017年的旧文,以窥得孙晓云的艺术观。
孙晓云:初心还在,就是最幸福的人
孙晓云常思索,作为书法家,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已过耳顺之年的她,自三岁起习书,总结六十年的历程,这份“初心”即是对书法的热爱,对传统经典的热爱。一笔一画、一个姿态、一个结构、一本帖、一块碑,让她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法的魅力。这些都是她幼时学书的动力。在这位女书家看来,只要天地间有一张书桌,手中有一支笔,就感到身心便可安放,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人。
作为中华传统德育经典系列《四书》的最后一部,《孟子》分上中下三册,孙晓云全部用小楷书写,约3.9万字,历时四个月完成。此前,孙晓云还完成了《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的书写,她花费数年时间来完成这项创作工程,不仅是书家传承经典的责任心使然,更是对自己“初心”的再一次审视。
雅昌艺术网:孙老师您好,《孟子》是《四书》的最后一本,与前三本加在一起有近七万字,是个大工程,请谈一下书写《四书》的缘起。
孙晓云:宋代大儒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需要中国文人熟读的。也是古代科举必考的科目。
我想,人的一生一定要做一个工程。我从几年前开始,首先书写完了《道德经》,后来开始书写《大学》、《中庸》、《论语》,刚刚完成的《孟子》是其中最长的,从今年春节后动笔,出差都带在身边,每天写一点。从二月份到五月份,整整花费了四个月。
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其实是一种享受。
孙晓云书《孟子》
雅昌艺术网:与一般的书法创作相比,书写《四书》的过程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体验?
孙晓云:首先我利用这个机会把四书重读了一遍,四书当中有些我过去熟识的名言警句,很多不清楚出自于那个章节。但像这样从头到尾重新梳理一遍还是鲜有的。在书写过程中,会对这些名言有新的认识。例如,《论语》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在非常认真地做一件事情时,即是三省吾身,我在书写中,有的字写得不满意,读者或许观察不出来,但我能却意识到要“慎独”,于是就不停地“修正”,有时候整页重写也是难免的。
用小楷写一遍,从书法艺术上说,是反复的练习、回顾和总结。我已经六十多岁了,能写小楷的时光已然不算多了,要抓紧这最后的时机写出来。年龄再增长之后,写小楷就会很吃力了,我一直有一种紧迫感。所以把这个工程完成后,我很安心。
同时,传承中国文化经典,对于书法家来说,要“以笔胜口”,需要一笔一画写给别人看,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起到影响作用。书写四书五经、书写经典文章,是古人的常态,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常态。
在江苏书展签名售书的时候,人很多,与往年不同的是,我发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买。证明家长对孩子的国学经典教育非常重视,对孩子书法的培养也是逐年提高,这一人群在扩大、在发展。我从第一届开始,已连续参加了七次江苏书展,感受颇深。最多的一次竟然签了1500册。
我相信,中国书法之美是植根于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当中的,中国人对书法之美自然是有感受的,而且是主动追随的。就看我们书家是否能把这种美真正呈现出来,让大家共同享受。我书写的德育经典因为带大家走近传统,大家能喜欢我的书法,其实是源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书法。这样更加坚定了我要做好这个事。
孙晓云书《大学》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用小楷?而不是用小行草?
孙晓云:过去的经典、经书,大都是用小楷来写的,我用小楷写,也是向经典致敬。作为艺术家,我们要有接续传统文脉的责任心,我们不能总是借着“创新”的借口不去接续。经典的续接需要有虔诚、敬畏的心才行,首先要懂得继承,还要长期坚持,同时真正回到书法的源头。我写《书法有法》即是为了回溯书法的源头。我写《书法有法》的目的是要让大家知其所以然,希望古人的常态不要被我们误解,不要被异化。
《书法有法》并不要求大家像古人一样天天用毛笔写字,写文章,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但是我们要知道书法的源头何在,了解书法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现在要提倡书写?因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精神的象征。长期用电脑手机打字,而不用手书写会,就会慢慢导致中华民族淡忘书写、淡忘文字,这就涉及到文字延续、“文化安全”的大问题。
文字是靠书写来传递的,所以一旦把“书写”丢掉,还有什么不会丢掉呢?回到文化自信,就要从文字,从书法开始。所以书法并不只是当做纯艺术来看待,书法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承载着整个中国文化,不能作为选修课,必须是必修课。
孙晓云书《中庸》
雅昌艺术网:几万字的经典不是一天能写完的,第二天接续前一天再写,是否会出现难以接续的情况,例如觉得今天写的和昨天写的感觉不同?
孙晓云:会有,所以要不断调整。《孟子》很长,在隔日书写的时候字的会有差别,有时候一页纸上出现一处笔误,就要整张重写,废了很大功夫。因为不是自己练习的手稿,而是要呈献给大家看的,所以我特别认真,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对自己很苛刻,逐字校对,绝对不允许错一个字。
雅昌艺术网: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吗?
孙晓云:对我而言并不是痛苦,而是“修身”的过程,修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地纠正自己。我还要不断地“修”,书法让我“头上有神明,脚下有底线,胸中有正气,手里有活干”。
我想对很多浮躁的年轻人说:“一定要有活干”。人在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时间就会在“修”的过程中一分一秒的过去,并且会形成延续性。第一天完成后会很舒心,第二天就会继续。但如果让“恶意”膨胀,自我欺骗,不去“修”,也就没有底线,没有“修”的结果,更没有快乐。
我的方向是要不断“修”,有楷模、有标准才能“修”,否则就变成了肆意。楷法就是楷模的方法,法则。必须要把“法度”搞明白,明白通透之后就会抓住核心。
做不到“兼济天下”的时候,就要“独善其身”,我在“修”的过程中其实是无比愉快和幸福的。这种幸福不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其实这种幸福很廉价,一个人提笔来写就能获得,不像下棋还需要两个人,打牌四个人,一场球赛需要十个人,打高尔夫还需要大场地。
每个人修身的方法不同,对于我,书法已经成为我的精神寄托。
孙晓云书《论语》
雅昌艺术网:会有寂寞和忍耐的时候吗?
孙晓云:当然。做好一件事,要历经很多困难,但是只要“初心”还在,所有的不愉快都不足以摧毁我的愉快,如果没有“初心”,很多艰难就会摧垮人。所以我希望年轻人能尽早找到自己最强烈的爱好,最执着的追求,紧紧抓在手里,这是立身之本。能不断接近自己的崇高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王国维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很难获得超越年龄段的成就和人生感受。但我们要在恰当的年龄段,竭力实现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
雅昌艺术网:这一系列创作不仅有经典传承,也有个人的情感表达。您的“初心”具体是什么?
孙晓云:我学书法已近六十年,回顾自己的学书历程,我认为就是我对书法的热爱,对传统经典的喜欢。所以我们要始终记着我们的初心,经常地自我反省,初心是否还在我们身上,如果是我们的初心有所减弱、有所偏离,这就会影响我们对书法事业的追求。
雅昌艺术网:《四书》之后,还有哪些大的系列创作正在准备?
孙晓云:四书是中华传统经典德育系列,接下来还要写家训、家规,美育系列等等。
雅昌艺术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