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隐含机会
工业互联网
我们在近期的文章中反复谈论了工业互联网这一重要方向,今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指出,要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等加大支持,壮大数字经济新业态,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加快上线上云,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业,支持发展共享用工平台。
政策如此重视加速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新冠疫情中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借助网络协同、远程服务、供需对接等优势助力疫情防控、加速复工复产是分不开的。
1)网络协同减少人员接触
工业生产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有效提升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了用工密度,减少了人员接触,加速了复工复产。
一些工业互联网建设较早、发展较好的企业,甚至在疫情期间实现了“停工(人)不停产”。如宝钢在上海宝山基地的冷轧热镀锌车间,多年来通过利用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不需多人值守24小时运转的“黑灯工厂”,保证了疫情期间的高效生产。
2)工业APP提供远程服务
如航天科技长征云利用工业互联网在疫情期间为500多家工业客户、近4万台设备提供7x24小时运维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近400家企业实现复工复产。
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统计,疫情期间其成员单位开发了240款工业APP,绝大多数免费提供,为用户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提供远程服务。
3)供需对接提升医疗物资产能
如航天云网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防疫物资平台”,将中石化的熔喷布产能与常州、苏州、青岛等地的多家大型口罩生产企业对接,每天熔喷布供货超过5万吨,生产医用口罩超过45万只。
海尔推出“医疗物资信息共享资源汇聚平台”,截至2月24日,已发布供应信息3400万条,需求信息5700万条。
4)延伸功能助力精准施策
本次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利用工业互联网,获取240万中小企业有效数据,日分析数据超过1亿条,精准测算复工率,克服了中小企业数据统计困难、统计不准的问题。
广东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先行优势,组织开发“一批战疫云产品”、试点“一批产业集群”、推出“一批加码政策”,助力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超过60%,规上工业企业工人复产率超过35%。
北京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进行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如利用“服务券”为中小企业购买工业互联网服务进行奖补,鼓励供应商减免费用。
上海通过视频方式召开工业互联网专项月度例会,助力企业在疫情期间有序开展复工复产,确保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稳步实施,推进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
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从事件驱动角度解析政策强预期下的投资机会并对产业链加以梳理,强调了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的相应投资机会。
(完整图谱请在君临策公众号内回复“工业互联网”)
今天我们来聊点不一样的挖掘角度。
我们知道,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加工制造业的升级,全球来看有两大路线可供参考:
一是德国的“工业4.0”模式,德国凭借其强大的制造工艺、技术、自动化和数字化优势,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是“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或者“智能产线”。
另外一条就是美国的偏向于工业互联网的路线,其利用国内IT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优势,依托微软、IBM等IT企业,打造通用化或者行业型的解决方案。
我国的工业互联网本质是一条“中间路线”,将工业互联网作为重要基础设施,为工业智能化提供支撑。而我们此前寻找的机会更多基于第二条逻辑,对自动化的重视程度不足。
其实2019Q4起在外部环境缓和、减税降费等利好政策催化下,制造业投资、PMI、工业机器人销量等关键指标已快速反弹,疫情影响更可能是短期的。
一方面,全球疫情大考下再次凸显了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强大地位,疫情冲击难以打断制造业2-3年的复苏周期;
另一方面,疫情加重用工荒,且疫情期间多种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效应良好,复工后制造业企业对工业自动化投资需求正在快速上升。
在工业互联网和用工荒的双重催化下,我们看对2020年起的制造业投资复苏仍然抱有信心,自动化设备或可择机关注。
1)通用设备部分,关注掌握工业自动化关键底层技术、产品或系统集成在多领域应用广泛的企业,如国产工业机器人标的埃斯顿、拓斯达,运动控制汇川技术,激光技术锐科激光,机器视觉矩子科技、天准科技;
2)专用设备部分,关注下游景气高、已深度绑定头部客户的厂商,如石化特种工业机器人博实股份,汽车电子装备克来机电,物流自动化诺力股份,3C自动化设备快克股份、科瑞技术,锂电装备先导智能,光伏装备晶盛机电、捷佳伟创、迈为股份等。
参考研报:
《太平洋-从工业互联网看智能制造,机器人及自动化步入上升通道》
数据看盘
1、短线情绪观察
2、北向资金
分时走势体现的流入数据=已成交数据+在委托但还没有成交的额度,实际成交金额以日线图数据为准。3月17日北向资金净流出82.38亿,近5日净流出486.17亿,近20日净流出770.38亿。
这里展开谈下对外资流出的理解。“准危机”模式下,外资撤离难以避免,但发生系统性外逃概率较低,并且2020年可能发生内外资定价权的交接。
首先,从过去3年A股的历史经验来看,外围波动对于外资只是阶段性扰动。
其次,参考台韩经验,即使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期间,外资也并没有系统性撤离,尤其是在对外开放、外资占比较低的初期阶段,外资长期入场进程并未因危机而中断。
最后,从陆股通资金结构来看,交易型资金占比不足3成,引发的减持压力相对可控。
我们知道资本市场是由边际资金定价的,北向资金持续流出却对市场冲击有限,谁充当了扛旗手呢?
一向被老股民鄙视的公募基金和19年来突然火爆的ETF,内资定价权上升。
1月和2月,国内公募基金单月发行规模分别为900亿、1030亿,同期北上累计净流入的峰值只有不到 700亿,对市场的影响边际下降。3 月以来,虽然北上净流出超过400亿,但同期公募基金发行已经达到730亿,股票类ETF也已获得170亿净申购,且当前仍有大量待发行和待审核的基金产品储备。
尽管3月以来外围大幅波动,但科技和金融类ETF仍在继续流入。其中,科技类基金在过去两周分别净申购130亿、118亿。
从科技类 ETF 的细分板块来看,5G 通信、电子半导体以及新能源汽车板块资金仍在持续流入,3 月 6 日当周的净申购分别为78.8亿元、24.9亿元和11.4亿元,3月13日的净申购分别为54.2亿元、34.11亿元、32.1亿元。
从增量资金的变动来看,科技+金融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行情的主线。
参考研报:
《国盛证券-为何外资流出不是近期市场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