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能写就会赚!??纳尼!!!
写作有章法吗?或许有吧。
写作有技巧吗?或许也有吧。
我从未刻意学习过写作的章法和技巧,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写的那些所谓的文章什么文,是散文吗?字句并不优美,是记叙文吗?不知道。
我常常看到很多关于写作的广告,什么“快去码字,月入百万!”“互联网时代,能写就会赚!”“足不出户在家写作轻松致富”。写到这,我想起各种心理咨询的广告,零基础,一个月速成心理咨询师,月入几万不是梦!!写作和咨询成了如此容易、如此可以速成、如此可以赚钱的事情了么?仅仅从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来看,这两者都是耗费心力、时间……
在我心里,写作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工具类和抒怀类。前者的目的主要是教给读者如何掌握某种技能,是懂得的人教授不懂的人,比如如何拍出漂亮的照片,如何学英语,等等,但对于一切号称“速成”的技能培训与学习,我是不大相信的。
我还是比较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朴素的信条。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去付出,付出你的时间,你的精力,刻苦钻研,然后才能一点一点收获。事情想要做到极致,大概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准备与练习,否则那或许只能称为“天才”了吧。
我写文章纯粹属于后者,抒怀类。当然抒怀也有不同分类。怀,我的理解是看法和感情或者感悟。可以是对某一社会热点的看法,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草一木,春夏秋冬的感怀,也可以是对细微之处藏着的人间真情的感悟,我大概最擅长感怀最后两类了。
人间的真情,美好的事物大多都超出了理性的范畴。它是因人而异的,给不同的人带去不同的东西。一句歌词能让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泪流满面,但却同时遭到其他人的冷眼。
我想,这一类的文章是不需要技巧和章法的。你没法提前去安排,去构思,因为你无法预料在何时何地,哪个人,哪个东西,哪首歌会扣动你的心弦,引起你心灵上的震颤。
你所能做的就是,当它来了的时候,去捕捉它,让这一突然闯入的外物将你内心的感情牵引出来。牵引的时候也是要顺其自然,因为感情是流动的,没有定型的,不能生拉硬扯,它需要你去细细体会。
很多时候,你的心被撞击了,但被撞得过于激烈,或是撞到了内心的罕见之地。那么问题来了,你虽然心里有感觉,但这种感觉似乎超出了你所能描绘的能力,想写又写不出,这才是真真的难受,只能顺其自然了。就像我时常感叹颜色和光的神奇,但它们是那么抽象,让我无从下笔,只能等了。
但,写到这,我又觉得抒怀类的文章是有章法和技巧的。那章法就是大量的阅读。大量阅读经典作品,因为它们是时间和前人帮你筛选过的,是可以帮你节省时间,又同时可以让你跨越时空去和与你相似的某个人静静的交流。
你可以看看他们是怎么抒发感情,怎么描绘心情的。你不用去刻意记,你只要真的想读,读进去了,那么别人书中的精华就会很神奇地转化成你的感觉,长久地储存起来。
某一天,当你遇到类似的场景,那感觉自然就被牵引出来,而此时的感觉则成了你的感觉。曾读过的某个作品给你带来的感觉,和激发你灵感的事物之间的多重碰撞,是多么精彩啊!
抒怀的文章有长有短,这要看感情的强度和笔者的水平。我常常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因为他们常常寥寥数字就可以将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六个字为我们呈现了数不尽的愁。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不成功的,但他又是有才华的。我甚至怀疑他的才华是不是与他“事业”上的失败有关。彼一处的失败带来了内心无比的压抑和痛苦,才有了此一处发泄的渴望。
暂且不谈李煜了,说到长文章,我就是个例子。我暂且没有能力用简洁准确的文字去表达自己,所以写起来总是啰里啰嗦,不想遗漏任何一个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句子,所以只能写出来,我常常自嘲自己的文章就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抒怀的文章也是有目的的,牵引出内心的感情,使心恢复平静。如果把它摆出来,它就成了作者向外界发出的信号,寻找“知音”的信号。倘若你的文字引起了远方另一个人的共鸣,那么很大程度上便可根据这共鸣的大小来判断你们是否为同一类人,若能到一个真正懂你所有文字的人,那真可谓是人生中的一件幸事。
你们不必相识,但依然可以在广阔的世界里结伴而行着。牵着你们的不是手,而是字,是情,这情是超越了生活中的夹杂着各种责任与义务的情,那是毫无负担的,是与另一个很像自己的人的靠近。
写着写着,忘了自己要写什么了?写作有没有章法? 有,或者没有,突然变成了一个并不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