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病之学术渊源:《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郁病之学术渊源: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灵枢 本神》: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为后世情志致郁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赞]
汉代张仲景未直言郁病,但四逆散证,小柴胡汤证的和解疏利之法,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等主治的情志异常,对后世医家治疗情志病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赞]
金元医家朱丹溪首创六郁说,即气,血,痰,湿,热,食六郁。明确提出气血失和,气机不畅,升降失权是导致郁病的关键。并创立了治疗方剂六郁汤,越鞠丸。
说明,金元时期就开始较明确地把郁病作为一种独立的病证来论述。[心]
明代的虞抟在《医学正传》中首先采用“郁病”作为病证名称。[点亮平安灯]
孙一奎在《赤水玄珠 郁门》说:有素虚之人,一旦事不如意,头目眩晕,精神短少,筋痿气急,有似虚证,先当开郁顺气,其病自愈。指出了体质素虚是郁病的内在因素。[太阳]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郁》充分认识到精神治疗郁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怡情易性。[心]
王清任阐发了血行郁滞的病机,“瞀闷,即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俗言肝气病,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瘀”,对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郁病做出了贡献。[玫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