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失国与太康畋于有洛之表

太康失国与太康畋于有洛之表

文|黄饮冰

一、夏朝文明特色——东下冯文化新砦文化里头文化

1.夏的来源,不是夏朝,而是古老的夏族徽。以夏为族徽的古老族群,就是古夏人,古夏人起源于上古中国的西部。渭水上游的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均是古夏人文化。夏族徽最早的定型图案就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就是图文“夏”,音sa。古夏人分三支:东夏(华夏)、西夏(戎夏)和尼夏(大夏)。建立夏朝的夏后氏,原本是古夏人的一支。

2.夏朝文明,承接东下冯文化,以新砦文化为过渡期文化,以二里头文化为主体文化。东下冯文化在山西夏县,起始于距今4300年以前,是河南龙山文化山西类型,即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文化是一个过渡,没有发展成夏朝的主体文化。二里头文化是夏朝的主体文化。二里头文化晚期是商文化。二里头文化分两个类型,就是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这个分类正好与夏后氏分成南北两支相对应,所以二里头文化,是夏朝主体文化。

3.根据《竹书纪年》推算,夏朝以大禹登帝位为成立标志,在公元前1989年。在帝尧陶唐氏61年(公元前2085年),夏鲧受帝尧之命“治河”,69年(公元前2077年)被“罢黜”,夏鲧“治河”9年;72年(公元前2071年)夏禹以司空的身份受命“治河”。夏禹历经唐虞,在尧舜时期工作79年,自己称帝8年。根据《墨子.非攻下》记载,夏虞接受帝颛顼的命令征伐三苗,所以夏禹出现于历史记载,可以早到帝颛顼时代(距今4300年)。《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说明鲧出现的时间更早。所以我把鲧和禹看作是夏后氏的两个首领称号。鲧为父族,禹为子族。

4.根据《竹书纪年》推算,夏启登帝位在公元前1978年,太康登帝位在公元前1958年。

5.在研究夏、商、周时,千万不能把夏商周看作民族,夏商周不是民族,是氏族群。

二、太康失国之“国”是指失去国都(安邑)

《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对于“太康失国”,《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曰:“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太康“不得反国”说明,太康所失去是“国都”,而不是“国家”,因为太康不能回到国都,但是依然能生活于河南。

在古汉语中,“国”是“城”,不是“国家”,如“国人暴动”,国人就是居在城里的人。

三、“畋于洛表”之洛表是有洛古城,有洛古城时代不同位置不同,但大致在二里头为中心的广阔地域

对于太康之都,我已经说过,是夏邑(春秋战国时代称安邑,当今考古之东下冯遗址)。但是《竹书纪年》又说“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寻。畋于洛表。羿入居斟寻。”这个记载怎么理解呢?

这实际上就是“都”与“居”的关系。太康之都,就是夏启之都,在安邑(夏邑);太康之居,在斟鄩。《竹书纪年》用的也是“居斟鄩”。

那么“斟鄩”在哪里?斟鄩实际是“有洛之表”,太康失国,生活于有洛之表。有洛之表也就是“洛汭”。《史记.夏本纪》“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集解】引孔安国曰:“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洛汭在洛水之北。

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村南的较为平坦的台地上,有水沟遗址,即花地咀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遗址。发现于1984年,发掘于2004年6—8月。遗址中现存“新砦期”时期遗存的面积约35万平方米左右,共发现重要遗迹有:环壕、祭祀坑、房址、灰坑及陶窑。出土有骨、石、蚌器、陶器、玉器、朱砂绘陶礼器、诸多动物骨骼及农作物颗粒。

这个遗址,可能就是五子作“五子之歌”的地方,也就是洛汭,即有洛之表。斟鄩在帝相27年被寒浞之子灭亡后西迁至伊洛地区(《竹书纪年》“二十七年,浇伐斟抃,大战于濰,覆其舟,灭之。”),先建立鄩城,再迁至有洛之表,有洛之表就被称作斟鄩,斟鄩再移,就是现在的二里头遗址。斟鄩本在今山东潍坊一带,国灭之后西迁到伊洛地区。河伊洛地区,在秦代是三川郡地,在西楚为河南王属地,在汉为河南郡地。

在《竹书纪年》有记载:“(帝纣)十三年,迁于河南。”“十四年,扁帅师伐岷山(一作“山民”)。癸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女无子焉,斫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于倾宫饰瑶台居之。”“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遂征荆,荆降。”对以上史料的解读是:在纣王13年,帝纣迁居到河南(河之南,也就是南河之南)的“有洛”城,在获得了岷山两个美女后,带两个美女返回夏邑(安邑),把原配妹喜遗弃在有洛城。在纣王21年,商侯汤帅军队攻占了有洛城,但是纣王不在有洛城,而在安邑都。

夏代有洛、商代西亳、成周洛邑、历代洛阳城位置示意图

纣王时期的有洛,就是现在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第三期为什么呈现王都气象?因为纣王迁居于此。二里头遗址为什么在第四期的时候衰落了?因为被商汤毁灭了。

这里也谈一下一个关于“伊尹归于商,及汝鸠、汝方会于北门。”的公案。在纣王时期,商汤也迁居到偃师商城(二里岗遗址)。商汤派伊尹朝见纣王。但是伊尹归商都西亳的时候与汝鸠、汝方会于北门。如果夏都在二里头,那么伊尹与汝鸠、汝方应该会于西亳的西门。

是《竹书纪年》有误吗?不是。因为纣王14年,纣王就带二美女返回了安邑都,伊尹朝见纣王要到河东的安邑去,而不是到有洛去(二里头遗址),伊尹归商当然应该从西亳的北门进入,所以“伊尹归于商,及汝鸠、汝方会于北门。”。

另一个公案,就是伊尹与妹熹为间灭夏桀的说法。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国语》。纣王把妹熹遗弃在有洛,客观上为伊尹勾结妹熹创造了条件。

总之,在二里头及其周边广阔地域,是“有夏之居”。其原始名称是“有洛”。斟鄩氏国曾迁居于此地域。在少康复国时期,夏朝的两大氏国之一的斟鄩从此地出发,另一氏国斟灌从湖北武汉的盘龙城出发,协助少康灭了寒浞之子浇,拥护少康归夏邑(安邑)登帝位。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乙巳年少康自纶归于夏邑(安邑),乙巳年是公元前1876年。帝少康18年,帝少康从夏邑(安邑)迁居于原。

四、《五子之歌》揭示的史实

《夏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河东地区,古冀方、冀都

河南(三川)地区,有夏之居

其五曰:“呜乎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五子之歌》是五子对太康失国的检讨和愤懑。从中可以分析出以下史实:

1.“距于河”“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表明太康之都的确在西河以东、南河以北的晋南地区,即河东地区。

2.夏代“有典有则”,即有典章制度,有祖训祖规。“典”表明夏代文字载体是“竹简”

3.太康“畋于洛表”,五子系带其母逃入河南,居于洛汭。

4、有穷氏后羿利用民怨占据夏邑(安邑),并派兵在南河之北设防,拒绝太康回归夏都安邑。

五、太康失国的原因假说

1.东部矛盾紧张,新砦防线被东夷突破

考古上的“新砦期”,介于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得名于新砦古城。在发现新砦古城的时候,由于新砦古城文化是孤立文化,新砦文化的承接性并不被学界承认(孤证不立)。后来发现了东赵遗址(郑州夏代城墙遗址,位于河南郑州西郊的高新区沟赵乡赵村(东赵)南、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西北,遗址面积100余万平方米。迄今为止已有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时期、早商二里岗期、两周时期等重大发现。),证实在“有夏之居”的核心区,的确存在一个前承龙山文化晚期、后接二里头文化的“新砦文化”。

夏朝早期,是脱胎于龙山文化的,这与五帝历史与夏启的承接本相是一致的,夏启就是以大禹的丰功伟绩为正统性接替大禹的帝位。所以从大禹到夏启,旧文化延续下来了。

夏启继位,西方把不服表现出来了,夏启以武力解决了西方的有扈氏,从而平定了西方反对势力。而东方的伯益(费伯益)本身是大禹确立的帝位继承人,被夏启所废,这件事造就了东方势力与夏启的裂痕。夏启当然知道分裂的种子已经种下,所以为威慑东方,夏启在“有夏之居”的东线,即开封一带,设立了多个军事重镇。这些重镇中,新砦古城遗址的建设的特色都具备“三重防卫”。这种三重防卫特色,在双槐树古城遗址和石峁古城遗址都可以见到,对于石峁古城,我一直就认为是夏鲧所建,大禹所毁,夏启再建。所以新砦古城遗址的建设者是夏启。新砦古城是夏启之居,也就是东部防线的指挥中心。

东赵遗址发现的卜骨,卜骨上有文字(来源东赵遗址图册,360百科)

新砦古城的年代,2008年认为参考时代为公元前2050~前1750年。公元前2050~前1750年的年代,正好上承虞舜夏禹,下接二里头文化。前面说了,根据《竹书纪年》推算,夏启于公元前1978年登帝位。所以新砦期的出现,与夏启有关。

夏启崩,东方与夏朝的矛盾终于爆发,所以新砦古城在夏太康登帝位期间,被东方人攻占。这个观点在新砦古城考古中已经被证实,因为新砦古城有东方文化的痕迹。

这也是帝太康离开晋南夏邑(安邑)进入河南的真正原因。帝太康南下的目的是收复新砦,重新建立新砦防线。晋南、河南是夏朝的中央直辖区,即京畿直隶。

2.太康渡黄河入河南进兵新砦,夏邑(安邑)被有穷氏后羿控制

太康率军从晋南的夏邑(安邑)出发,渡黄河南河进入潼关,向东渡洛伊河,兵锋直指新砦,夺回了新砦,重新整顿了东部防线,并指派某位大将军留守,自己回返。从新砦考古看,东部文化在新砦有零星反映,但并没有发展成主流。所以我认为太康收回了新砦。这也可能是夏朝历经后羿寒浞之乱依然能够保持夏政的原因,也是少康能够复国的原因。

太康离开安邑,后羿寒浞立即控制了安邑,并派兵据守在黄河南河北岸,抗拒太康回归。

有穷氏之后羿,其先祖在帝喾时期就得到重用,历经尧舜禹启。到太康时期依然在朝廷拥有庞大的势力。所以有穷氏并非东夷,而是华夏的一个大氏族。

3.太康在无力进军安邑的情况下,留居有洛(洛表)

从《五子之歌》中,我感觉五子对太康的怨恨,就是从陶唐开始拥有的冀方被太康搞丢了,而太康不去收复冀方,安乐于有洛(畋于洛表)。

在冀方也就是冀都之域,帝舜时,由于帝尧之子丹朱被封到房地,陶唐氏大部随丹朱迁移到房地;帝舜之子义均被封到商丘,有虞氏一部随义均迁移到商丘。到帝禹时期,夏后氏南北两支都很强大,所以帝禹的统治基础很牢固。到帝太康时期,夏后氏随太康征新砦,留在安邑的夏后氏北支力量很微弱,留在冀都之域的陶唐氏、有虞氏力量同样微弱,导致有穷氏一氏独大。在这种力量对比下,在后羿已经做好军事准备的情况下,太康在经历东征新砦之战之后,很难再渡河北征安邑。相比之下,在北有黄河之险、东有新砦防线的情况下,太康畋于洛表是最安全的。有穷氏后羿虽然专权,但并没有废除夏朝之政,而且在太康崩后,立仲康为夏帝,维持了夏朝政统。黄饮冰2020年8月15日星期六

(0)

相关推荐

  • 洛阳有一座古城门出土,虽然没发现几件文物,却破解了唐朝的谜团

    在河南洛阳城内,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座古城门遗址,虽然城内发现文物数量极少,却能破解一个千古之谜.古城遗址究竟会破解怎样的千古之谜?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 ...

  • 从双槐树 看五千年前的黄河文化走廊

    来源:河南日报2021-04-15 09:29 X 伊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是河洛文化中心区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洛地区向来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 在此不远处双槐树遗 ...

  • 夏史七(夏后太康元年【公元前2051年】)

    夏后太康元年[公元前2051年] 癸未,帝即位,居斟寻.[今本竹书纪年] 太康居斟寻.[古本竹书纪年].[水经.巨洋水注] 畋于洛表.[今本竹书纪年] 畋于有洛之表.[尚书.五子之歌] 夏后太康二年[ ...

  • 三星堆起源是宝墩文化,兼论中华文明究竟有...

    三星堆起源是宝墩文化,兼论中华文明究竟有多悠久 宝墩文化遗址位于成都市新津县,又名宝墩古城群遗址(图1),距今大约4750年,也就是公元前2550年. 三星堆分四期,最早期也就是第一期的时间,恰好与宝 ...

  • 夏朝的都城 斟鄩

    夏朝和商朝一样也是频繁迁都,目前有记载的最初是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后来迁至阳翟(河南禹州),后来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大规模宫殿遗址,专家考证也说是夏朝的都城.即斟鄩. 斟鄩(zhēn xún), ...

  • 寻找洛阳文化出圈的“流量密码”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今年以来,从<唐宫夜宴><芙蓉池>到<洛神水赋><龙门金刚>,河南卫视的" ...

  • (61):读书札记——关于夏朝的一点事儿

    因查<五子之歌>,想到了夏都斟鄩的事,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得如下几点:         一.斟鄩故城应该在二里头.这其实已是学界普遍认可的事,之所以再提出来,是因为以前有说稍柴是夏都遗址,今 ...

  • 周朝是否也有过一次“太康失国”?|史记周次元039

    周宣王姬静一生过得挺不容易的.他爹周厉王姬胡外逃的十四年,他一直在扮死人.那段时间,周天子的位子空着,像是一直为他留着似的. <史记>次元里把这段时间称为"共和",天下 ...

  • 太康失国的原因和少康中兴的过程介绍

    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是夏王朝内部发生的内讧.启在位39年死去,他死后儿子太康继承为夏王,太康是夏朝第三位国王.太康即位后将国都迁到斟 (今河登封西北).太康是个不恤民事的国王,整天游玩打猎,不关心国事, ...

  • 太康失国事件中的历史人物羿是嫦娥的丈夫吗

         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然而,嫦娥奔月传说中的后羿这个人物的形象与身份,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以及诗歌作品里并不是一致的.     在上古时代的诗歌名作<楚 ...

  • 《趣话五千年》第5回,太康失国后羿夺权,寒浞谋朝少康反杀

    上文书说到,禹死后启按照尧舜禅让和舜禹禅让的惯例避位,让伯益作君主.结果却是诸侯也离开伯益的根据地到启的根据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启,随即启即位.此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 ...

  • 史记如何记载夏朝第三帝太康失国?第六帝少康如何复国?

    近来看到网上有关于夏朝第三个帝王太康失国和第六个帝王少康复国的故事,对很多文章大致总结后,简要说下太康失国和少康复国. 一.太康失国 夏朝的第三代帝王,也就是大禹的孙子,名字叫太康,因为大禹的儿子(太 ...

  • 夺王位暗流涌动,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发生了多少事?

    夺王位暗流涌动,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发生了多少事? 夏王朝自禹开始,经启传位于太康,但是太康不思朝政,游猎不归,因玩心太重,被有宆国的后羿抓住机会赶下 ...

  • 从太康失国到后羿代夏,再到少康中兴,夏朝花费百年终于稳固统治

    从太康失国到后羿代夏,再到少康中兴,夏朝花费百年终于稳固统治 大禹死后原本应该由伯益来继承王位的,但是禹的儿子启竟然杀死了伯益,以自立为王,从此禅让制就被世袭制所取,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启建立起了中国 ...

  • 太康失国的典故

                     禹治水有功,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年迈的舜就依照惯例把权位禅让给禹.于是后禹成了继五帝之后中原最大的首领.他的家族--夏后氏一族成为无人可比的贵族.禹年老后,本还是打算依 ...

  • 夏朝太康失国后寒浞夺权,随后少康复国,那么寒浞是谁结局如何

    夏朝的创造人是大禹的儿子启,启所建立的夏朝实际上是部落联盟,组成夏朝的核心是11支姒姓部落再加上启所代表的夏后氏,这11支部落分别是:有扈(hù)氏.斟(zhēn)灌氏.斟鄩(xún)氏.有男氏.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