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四大憾事:跟错一人,信错异人,娶错一人,杀错一人
而史书或人物传记中大多都不会提及这些,而只会提到他们所达成的成就,给当时的那个时代留下了什么东西。而这些事情是正反面的,例如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迅速强大,但他最后也死在了自己所制定的规则下,让人不免唏嘘。
但这种情况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之下,我们所讨论的是他的“错误”给时代或个人带来了什么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整个时代的推进,不像商鞅变法推动了时代进步,遏制影响的只是一小部分不留心的人们。
这就要求那些名人们要着眼当下放眼未来,这里面称得上神机妙算的第一人,是当之无愧的诸葛亮了,诸葛亮虽然在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描写算得上是神乎其技,但实际上历史上的诸葛亮算是功过三七分。
却抵不住人们对他的喜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对刘备的赤胆忠心,诠释了何为忠臣、何为名臣。
一、不该跟得一人
三国时代中,如要论起称王的资本和底蕴,曹操和孙权都明显要远远高于刘备,这也导致很多人说,拥有无双才华的诸葛亮应该选择曹操或孙权,而不是刘备,那么他所得到的成就会更高,也能尽量快的促使中原大地统一。但真的这样会更好吗?
先说曹操,曹操本人生性多疑,例如家喻户晓的“草船借箭”,就充分地展示了曹操这种性格里的缺陷,这也让曹操平日里还会怀疑自己阵营中的谋士,使很多臣子最后都不得善终。
其中荀彧便是如此,因为曹操一开始打的是“东汉朝廷”的幌子,不料被荀彧看到了真面目:名为汉臣,实为汉贼。这也让荀彧选择不再为曹操出谋划策,不再献计的一个极为消极的策略,这让他最终被曹操所杀。
再来看看东吴那边。因为孙家在江南一带本就拥有深厚的底蕴,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拥有家族撑腰,都是元老级人物,关于对时事的看法也有一套自己的处理对策。兄长孙策在去世前就告诉帝国的新任掌权者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这也就形成了绝对的、传统的事务分配:决定不好的内政事务,就询问张昭;对外不能下决定的事务,向周瑜请教,这两句话直接点出了张昭在内政上的管理才能、周瑜在外交军事上的过人之处、和他们管理的优先级,以及东吴的固化程度。
例如诸葛亮的哥哥就在东吴阵营,没有出头之日,连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后来也从东吴转到了刘备阵营。所以说诸葛亮选择刘备的阵营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与选择。
二、不该杀的一人与不该娶的女人
“不该杀的一人”,在这里说的是《三国演义》里面被称为有反骨的魏延,这里我们就要分清“小说”和“正史”的区别了,因为《三国志》中并没有说到诸葛亮想要诛杀魏延的苗头,所以说,这个想法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自己杜撰的。
但也不能说魏延的死亡和诸葛亮毫无关系。魏延本是一员大将,也拥有一定的才能,刘备颇为欣赏,魏延本人也想为蜀汉阵营出一份力量、打上几场胜仗。但无奈诸葛亮对魏延一直无感,便没有将兵权交给他,反而给了其他两人。
经历此事之后魏延便一直有所不满,经常寻衅滋事,这才招来了杀身之祸。那时蜀汉已经失去了关羽和张飞,本就缺乏可以领兵作战的将领,魏延的死加剧了这种状态,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可谓是“不该杀的一人”。
关于这位风度翩翩的千古智者,人们对他的妻子也很好奇,总会觉得才子配佳人。但事实却是诸葛亮的妻子是一个有名的悍妇,出身名士之家,长相不佳、性格霸道泼辣,如此大的差距让许多人都替诸葛亮感到不满。
但事实却是黄月英拥有不同于倒是那个时代的女子所拥有的才华,这些才华让她成为诸葛亮的贤内助,帮助诸葛亮度过了很多时期,两人琴瑟和鸣,是众人眼中羡慕的对象。在诸葛亮死后,黄月英更是随他而去了,可见两人的感情之深。
三、不该信的一人
这里指的所信任的人就是“马失街亭”中的马谡。马谡此人出身较好,因此可以熟读兵法,早年就跟随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加入了蜀汉阵营,他说起指挥等问题可谓是头头是道,这份才能在蜀汉阵营中价值是无出其右,诸葛亮觉得是一个人才。
便一直带在身边教导,日夜培养,把自己所经历的宝贵经验和本领尽数传给了马谡。诸葛亮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去世,想在死之前培养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才出来,简直是把马谡当成了自己的接班人在培养。
但刘备这次和诸葛亮的想法不一样,刘备虽然没有什么过人的军事才能,但打了这么多场战争,早就明白了什么人打仗一定会输,那些人具有赢得资本,实践才能出真知,刘备看得出来,马谡不是一个能打胜仗的料子。
眼看诸葛亮对马谡如此中枢,刘备只能在临终前对诸葛亮嘱咐道:“马谡向来是纸上谈兵之人,决不可大用。”但马谡平日里的出谋划策早被诸葛亮看在薪心中,还是给了马谡一个机会,让他去带兵镇守街亭。
诸葛亮还嘱咐了马谡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但马谡有一个有才之人应有的傲气,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带着兵马出了大营就什么都抛掷脑后了,看是琢磨怎么做才能凸显自己的才能。
结果就是从没独自领过兵的马谡栽了个大跟头,他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建议,而是选择了自行发挥,结果就是导致了被断了水路和粮草、包围了起来,导致资源耗尽、弹尽粮绝,街亭败守,仓皇而逃。
失败后的马谡终于清醒过来,体现了深明大义,请求诸葛亮按照军法处置,这也是谚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的来由。
结语:
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连他都会犯错,更何况是我们呢。即使他在文学、军事和政治上都展现了超凡的才,可这都不能代表他就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全才也会犯错,也会在后世的评价中有“美中不足”的一面。了解了诸葛亮到底是如何信错、跟错、娶错之后,我们会发现这其实称不得上是过错,都只是个人抉择上的一个时间转点。
有几次的蜀汉失败战争里,他的决策虽然正确,还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但是难免有些力不从心。诸葛亮凭一己之力让蜀汉有资格站在和家底殷实的孙吴和东汉朝廷班底的曹操的对立面,并且持续了十几年之久,他所做出的某些决定,在现在看来或许是有些欠妥,但他已经发挥了自己能力的极致,完成了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