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腻中年”刚走,“佛系青年”又来,会不会再一波“芳华老年”呢?

《芳华》上映两三天之后,有人敲冯小刚竹杠,建议六十岁人免费观看。我等不到冯小刚答复,先去看了。如果有免费,再看一次。除了年龄因素,因为我怀念“三点红”军装,因为那场已经久远的战争,因为那个年代的“百万大裁军”……

看后,在朋友圈与朋友们有些交流,还小有切磋,本想就某一个角度留点墨迹,但影片触动的神经点太多,一时心绪难平,就以圈内交流为基础,粗略整理出这篇杂谈,其中也有朋友们的观点。

“油腻中年”还没走远,“佛系青年”接踵而至,会不会又来一波“芳华老年”呢?

1. 他们的青春堪称“芳华”,我们的青春只是《平凡的世界》

感谢严歌苓和冯小刚,让我们在新时代有理由缅怀这段岁月。虽然他们当年的芳华对当年的我们来说是奢侈的,但正因为有当时奢侈的文工团,有文工团里养育过的冯小刚和严歌苓,才有今天的《芳华》。他们奢侈了,还赚取我们的钱和眼泪,我还是感谢他们。

这不算吃肉骂娘吧,因为在他们芳华园之外,是更多更大默默无闻的平凡的世界。衬托他们芳华的,也是这些平凡的世界。仅在当时的军队来说,仰望着他们的,是遥远的边疆和海防,是远离城镇的山沟与大漠,是更多普通的士兵,是他们无比单调枯燥的军营生活!

他们在芳华的乐园里,当人人对禁果跃跃欲试时,为蝇头小事而你争我斗时,更多在平凡世界里的普通士兵,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他们没有芳华,他们的经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只是因为那场战争,让这两种军旅人生才有交集。

部队文工团是什么?当时年轻人没有大学可上,没有像样的工作可做,当兵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而当文艺兵,那是多少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向往。你如果不是生在大城市,如果不是相当层次的革干家庭,特别是军干家庭,除非你是颜值袭人的女孩,或者是艺技超群的男生,你,门都没有。

我的中学阶段,初中时就有一个漂亮可人的女生,演阿庆嫂演得好,被人看中,直接跳了农门。还有两个高中学长,人长得帅,二胡拉得全县有名,我记得他们都有加入部队文工团的梦想,但地方小,没有背景,最终只谋得个乡村教师的职业,终老一生。

还有比这更惨的,那就是《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或比孙少平更令人怜悯的哥哥孙少安。孙少平好殆还和城里姑娘、干部家庭的女孩轰轰烈烈恋了一场,可怜的孙少安,对青梅竹马的润叶,也只能生生地扼杀内心的爱意。

但这些,照我看来,都不叫“芳华”,路遥起的名真好——平凡的世界。

2.任何“高大上”,都阻挡不了人性的逻辑,掩饰不了人生的真实

《芳华》作为电影,所有艺术上的长短,我都是外行,但我似乎又一次读出了:人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任何高大上,都不过是调料,从电影《芳华》来说,包括平时学雷锋,战时打冲锋。在人性面前,青春似一片绿叶,颜值像一朵浮云,时间是一川流水。比如,刘峰让出军校进修机会,台面上是发扬雷锋精神,其真实的动机,是他深爱着文工团里的林丁丁。这就是人性的真实,人性的力量。

也许我这样说对不起刘峰。“如果'善’有它的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过因果联系的东西。”这句名言,表达的是“至善”。而我要说,当时的刘峰,善良无疑,但至少当时还不是这样的境界。二十多岁的人,生活成长在当时那个时代和环境,还不可能有如此超凡脱俗。

还记得他当着自己暗恋多年的林丁丁最初的表白,也是最后的表白吧,大意是说,放弃进修并非无私,而是怀有最大的私心,那就是为了林丁丁。我认为这话是真实深情的告白,绝不是曲意讨好林丁丁。

有人不完全同意我的这个观点,我也反思,按我身份是不该如此认同“人性论”的,但在《芳华》里,人性逻辑已是直观明白,我是被击中了,只是我无力表述到位和准确。质疑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人性,包括善,但不只是善;包括爱,但不只是爱。人性是一种本能,本能的东西最有生命力。也有朋友支持我的观点,认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其实就是不够完美的人性。

看了作者创作《芳华》的心路历程,我坚信了自巳的判断,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作品,包括正的,或反的。严歌苓说: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想,人群里对一个弱者的迫害欲是从哪里来的,这是我们人性中的一个弱点,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现象,导致了4个女兵不同的命运。

3.《芳华》不是歌颂“文革”,是文学艺术的狡黠,是冯小刚的套路

今早,看到有篇评论说,《芳华》是冯小刚最无耻的一次歌颂。以我的直觉,我不苟同。我认为:

对十年文革历史,它既没歌颂,也没否定;对那场战争本身,它既没倾向性图解,也沒刻意回避。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不过是《芳华》用来证明人性的道具,或是故事必须要有的背景。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只有冯小刚和严歌苓知道。

照我看,在当今影坛上,能够拿这两件事来说事,是挺不容易的,这体现了冯小刚的担当和胆略。最终能够让官方放行,推向市场,与观众见面,又体现了他拿捏分寸的智慧。

一如他的《集结号》和《我不是潘金莲》,敏感的话题和独特的视角,媒体禁言的题材,同行噤若寒蝉、踌躇不决时,他干成了。难怪有人说过,不便言说的,都交给文学(也有的说是“交给诗歌”的)。

作为与编导严歌苓的同龄人,我并沒感受到他们歌颂什么“文革”(声明,我尚没有读小说版《芳华》),而是在诉说在那个年代,回望和思考自己的背影,特别是在最讲意识形态的军队,伸展一下善良的人性多么不易。即使在同代人无限向往的,应该是温情脉脉的“文工团”,也不都是那么美好,其实好人过得更不好。如果蓄意要诋毁,不如说它春秋笔法好了。

观影中,再红火的仿真画面,再优美的历史歌曲,我都感到是一种忧伤袭来,让我管不住自已的双眼。我老问自己,当时的我们并没有这样沉重呀,时常不乏幸福,充满希望啊!有一位80后年轻作家说得意味深长,难道那时激情燃烧的青年,不也是认为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么?

4.刘峰,那个时代有追求男儿的一个缩影

我要特别说一下刘峰,他,是我们这代人,特别是同时代军人的一个缩影。我能理解他“学雷锋”的心理体验,我也像他那样想过、做过。不过,我当初学雷锋,虽然没有做得有他那么好,但比他少了点现实功利,因为我们那样的连队,没有美女。

刘峰拼命学雷锋,其深层动机,是攒够资本,能够赢得林丁丁的爱。这其实是人性的逻辑起点。与在战场,他宁可壮烈死去,能变成一首歌,让林丁丁去演唱,去记起他,是一样的逻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遵循这个逻辑。但我们一般不能也不会这样承认。

这样说,同样会有人不同意。如果修正一下,是不是可以说,是当时部队政治上的要求,激发了他的上进心和内心的善良,又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小九九”合拍,又会得到官方和主流民意的认可。只可惜,刘峰身边无数个美丽的外表,掩藏的是千差万别的灵魂,而他偏偏“碰触”的,是林丁丁的腰肢。

经过悠悠岁月,我也见过,特别是经过近几年频繁的“战友会”见证过,当年部队很多学雷锋的典型,后来人生轨迹的变异。至少,在后来,他们并非像年轻时,对谁都像对父母兄弟一样好,任何亏都吃得,任何苦都受得。从有的人从事的谋生或发财的手段看,你想都不敢想,当初的他,是那样的正统和纯洁。

只不过,刘锋是其中最好的典型,他经受住了爱情的考验,战火的洗礼,和改革开放的荡涤。身体残了,老婆跑了,生活潦倒了,被恶人欺负了,他还能平和面对现实,他与永远躺在西南边疆的烈士们比,从中获得满足,仍然走正直的人生。刘锋,是影片隐含的悲剧人物,与《战狼2》里的冷锋一样,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5。《芳华》是一次“拥抱”引发的历史“冤案”

林丁丁本来对刘峰有着好感。可是,在与刘峰一抱之后被人撞见,为了自保,她主动找组织,揭发了刘峰喜欢自己的事情,还说抱的时候解她内衣扣子。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全然不顾,给刘峰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可是,同样深爱着刘锋的何小萍,并没有因为刘峰爱着别人而吃醋,反而在落难的刘峰遭众人远离排斥之后,大大方方地单独前往他的宿舍,用自己的方式去抚慰刘峰,其中有一个终于没有表达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刘峰能抱抱她。

如果说刘峰拥抱林丁丁,在那个时代很容易被人说成是“耍流氓”,那么,何小萍期望刘峰能抱抱自己,完全是一个尝尽世态炎凉的人,那个欠亲生母亲抱的女孩,对好人刘峰的回报,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拥抱也是纯洁与美好,更是一种壮举。可惜没有抱成。

有远方战友跟贴:当时军队有军队的特点,是一个不谈人性,只谈血性的地方,而人性却依然存在。我记得,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位身负重伤的战士被抬下战场,在战地救护所里,因伤势过重,临终前,只求女卫生员抱抱他,女兵犹豫片刻后,满足这位年轻战士最后的要求,幸福地在女兵怀中闭上了双眼。

我也记得,1979年战后有篇小说,大概是《西线轶事》,大概是徐怀中的作品吧,一年轻战士,在决死之战的前夜,企求和一位关心他的女医生或是女护士拥抱一次,最终如愿,之后,小战士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后边的故事我就不记得了。

当时奔赴前线的我,也只有21岁,部队准备开拔,有老乡的父母来看望儿子,我家里穷,路途远,不敢奢望,只好托老乡的父亲带回自己的简单行李,其中还有当了刚好一年兵的积蓄——60元钱(每月津贴6元,省下5元,存在班长那儿)。在留存连队的包里,留下了“遗嘱”。

(0)

相关推荐